信口雌黃毒舌 網絡謠言禍害無窮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1/11/3 11:33:33
“每則謠言都有聽眾。”在博客、微博當道、海量信息真假難辨的今天,散布謠言變得輕而易舉,且成本極低。網絡謠言,不僅損害網絡秩序和公信力,更考驗著新形勢下政府的執政能力。那么,該如何摘除網絡謠言這一“毒舌”?
教師節前夕,一篇題為“寧可為妓,絕不為師”的博文刺激著網友神經,博主“西子可兒”自稱杭州代課老師,以“師不如妓”的荒唐言論及搔首弄姿的照片,引來數萬次轉發,還激發眾多看客的道德大討論。
誰知,經杭州警方調查發現,真相只是一場沒有道德底線的商業策劃:一家民營美容醫院為提高知名度,命人杜撰一個教師被生活所迫改作妓女的“故事”。目前,“策劃人”被依法處罰。
一條謠言所引起的網絡喧囂似乎已經平息,但近段時間頻繁出現的網絡曝料、官方辟謠,網絡謠言導致的互聯網信任危機再次引起熱議。
謠言到處跑 網友真是暈
“微博粉絲超過100人,你就是一本內刊;超過10萬人,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人,就是一份全面性報紙;超過1000萬人,就是省電視臺;超過1億人,你就是CCTV!”
這條曾被津津樂道的彰顯網絡力量的段子,也使另一個問題浮出水面——謠言的傳播可以如此迅速。
去年底,武俠大家金庸先生在香港正和朋友聚會,同時,一條消息卻通過微博在網上瘋傳:金庸已死。
眾多金庸迷大驚失色,痛心哀悼。這已是金庸在去年的第二次“被死亡”,而之前,散播金庸“逝世”的謠言已出現不下20次,在華人世界,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金庸的發言人《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事后接受媒體電話采訪時曾表示,這是對文化知識的不尊重,呼吁政府相關部門,對目前的微博,應該好好管一管。盡管如此,金庸“被死亡”謠言還是時不時地發生。
英國一位法律專家把網絡謠言比成“一旦打開就無法再擰緊的水龍頭”。隨著真假難辨的網絡熱點事件不斷浮出水面,廣大網民防不勝防。
“據有價值信息,日本核電站爆炸對山東海域有影響,并不斷地污染,請轉告周邊的家人朋友儲備些鹽、干海帶,暫一年內不要吃海產品。”今年3月15日中午,杭州市某數碼市場的一個普通員工,在自家電腦上敲下這段不到50個字的消息,發在幾個QQ群上。他沒想到,此后短短幾個小時,這條消息不脛而走,直至演化為兩天后全國范圍的輻射恐慌和搶鹽風波。事后,盡管官方和社會各界不斷辟謠,但北京、廣東、浙江、江蘇等地還是相繼發生搶購食鹽現象,社會影響相當惡劣。
就像計算機病毒有不同變種和版本,網絡謠言,也在不斷變換面孔和情節。近年來,從“后媽虐童”到“杭州失足女若小安”、“國稅47號文件”……其負面影響所及,不僅損害網絡空間的秩序和公信力,更在社會心理層面投下層層陰影。
傷人又害己 后果很嚴重
在北京一家餐館打工的女子閆德利,一夜之間,被無數網民唾棄咒罵是“惡毒女人”,成為存心報復社會的“艾滋女”。博客上,這名自稱“閆德利”的網友公布了279名曾與自己發生過性關系的男性手機號碼,并稱自己身染艾滋病。
然而,這起轟動一時的“艾滋女事件”,真相卻是:閆德利并未患艾滋,前男友楊某因她提出分手而懷恨報復,冒名發布這些博文。“我的人生既然已經爛了,那就要爛出名氣。”楊某的目的達到了,閆德利的人生卻幾乎毀在這些子虛烏有的謠言上。
目前,我國網民規模已達4.85億,到今年底將超過5億。在這個“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通過論壇、博客、微博等工具,每個人都能夠掌握一定的網絡話語權。
互聯網以其開放性、互動性和傳播速度,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但虛假信息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社會生活中,并呈現上升趨勢。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謠言的可怕,就在于擾亂視聽,網絡的虛擬性使造假者更加肆無忌憚。加上網民在海量信息面前極易產生從眾心理,盲目追逐和獵奇,往往在有意無意地成為謊言的散播者和炒作的幫腔。
民間自發組成的“辟謠小組”組長譚超分析,在網上發布散播謠言的網友,有些人出于個人的私憤或積怨,在網上發布虛假消息,來抹黑某些人或某些機構;有些人則是為了博眼球、求關注,就杜撰一些聳人聽聞的事情,像“金庸先生去逝”、“奧巴馬暴斃”等謠言來吸引眼球;還有些人則是為了牟取私利。
一位自稱杭州失足女的若小安曾在網絡上爆紅,其以微博曬“接客日記”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粉絲。
然而,當杭州警方迅速跟進后,發現網民“若小安”其實是一名已婚男子,所謂“杭州失足女”經歷純屬捏造。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網民關注,提升自己的網絡知名度。為此,杭州警方依法對其作出行政警告并處500元罰款的處罰。
辟謠需亮劍 擦眼明真相
現實中,網絡謠言,不僅容易傷害那些無辜、不知情的網友,還嚴重損害網絡公信力,污染網絡環境,有的甚至影響國家形象,給網民、互聯網企業和社會造成傷害。
8月份,有消息稱年終獎個稅計征方法下月起將調整,一次性獎金可分攤到12個月計稅。這一消息在各媒體和網站上廣為傳播,受到公眾高度關注。在人們深信不疑的一片叫好聲中,國稅總局的“辟謠”姍姍來遲。
現實中,很多網絡謠言因官方說法“反應遲鈍”,致使謠言流傳的范圍不斷擴大。難怪網友“Jeep兄弟連”稱:“有些謠言之所以能蔓延,并非是大家愿意相信謠言,而是真相缺位。”
正所謂“每則謠言都有聽眾”,如何迅速發現并消除網絡謠言?如何加強對網絡信息的合法監管、防止網絡謠言流傳泛濫,特別是防止因網絡謠言而導致嚴重公共事件的發生?這,已成為網絡時代中的每個涉網人員、傳媒主體和監管部門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各種虛假信息和網絡謠言防不勝防的今天,政府職能部門開始向這種網絡不良行為“亮劍”。日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新聞宣傳局通報,在網絡上流傳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訂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規定的47號公告”、“網傳殲-10B戰機試飛墜毀”等,均已查明屬編造的謠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網絡新聞宣傳局、公安機關已責成屬地管理部門依法依規對制造和傳播這些謠言的責任人和網站予以懲處。
如今的互聯網信息已成為現實生活利益訴求的延伸,除加大監管力度、呼吁網民自律外,各級政府還必須加大公開力度,學會及時回應公眾疑問,消除謠言和誤解。
甘肅省古浪縣300多名農民工集體患上塵肺病,但由于沒有勞動合同,維權之路陷入困境,各種版本的負面信息滿天飛,在民間愛心人士和媒體介入后,事情才得以解決。
輿情分析師楊月輝指出,當地政府起初滯后于媒體和民間行動,政府形象有所損害。民生事件有“時間差”,因此政府要有“行動前置”的意識,不要老是“事后諸葛亮”,坐等事件嚴重了才去解決。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孟威博士認為,從網絡謠言的猖獗和蔓延看,往往是出了一點問題,網上吵開了,權威解說沒能及時出來,“小道消息”就乘機出來。他建議,對人們普遍關心的一些重大和敏感性話題,一旦發生謠言,政府有關部門應及時公開,盡快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辟謠,提高透明度,不給謠言的傳播留有余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唐緒軍: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謠言似乎找到最佳的孵化器和生存地,它比起口傳謠言危害更大,已成為傳播領域中的一大公害。網絡謠言詆毀黨和政府的形象,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對建設和諧社會產生消極影響。相關部門必須主動介入管理,制定出能夠讓網民對自己言論負責的制度,并加強對網絡謠言的打擊和懲戒力度,從制度層面培養中國互聯網的誠信文化。
返回頂部- 責編:8044
- 瀏覽:
- 來源:浙江日報
相關閱讀:
- ·2011年最弱的網絡密碼(01/06)
- ·筑巢引鳳 杭州蕭山工業互聯網產業園迎(09/25)
- ·“馬云退休”是互聯網企業傳承必修課(09/11)
- ·全省30強互聯網項目匯聚杭州上城區 共(09/04)
- ·中國(杭州)產業互聯網創新港:打造“云(08/30)
- ·互聯網上市公司要爭做“好學生”(08/29)
- ·中國(杭州)工業互聯網小鎮亮相(08/15)
- ·杭州互聯網小鎮:深化服務 推進企業創新(08/08)
- ·杭州西溪谷互聯網金融小鎮:打造全國互(07/05)
- ·互聯網企業平臺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曝光(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