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促使中國職業社交網站快跑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2/2/20 14:13:21
在Facebook帶動的全球社交網絡大潮下,垂直化社交網絡方興未艾。
有消息稱,美國專業社交網站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近期(Reid Hoffman)正在中國秘密約見百度、新浪、人人和360公司,欲探討入華合作事宜。Linkedin在歐美市場的成功,使其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Linkedin是美國一家專注職場社交網站,早在2002年硅谷還未完全走出科技泡沫就已創立,時間比Facebook早了兩年。
2011年5月,Linkedin在紐交所上市,創造了當時繼谷歌之后最大的互聯網IPO。目前,Linkedin在全球200多個國家擁有1億多用戶,世界500強企業均為其用戶。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Linkedin在去年已經開始進軍亞太地區,發展至今,在中國的會員不超過200萬,占其總規模用戶數非常小的一部分。
但是,中國市場又是Linkedin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地。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白領社交需求的激增,天際網CEO林廷翰預測,中國整個職業社交網站市場,有望從去年的2000萬用戶發展到明年的1億用戶。
兼具成功“創業者”和“投資人”兩種角色的霍夫曼自然不會輕易放棄這個巨大的蛋糕。不過,在中國本土有著一股不可忽視的職業社交力量,天際網、優士網、若鄰網和經緯網等正在中國悄然發展,等待時機爆發。
未來,中國本土職業社交網站將會和Linkedin有一場激烈的爭奪戰。不過,更重要的是,這股新的風潮或改變人們未來尋求職場機會的方式和途徑。
競爭日趨激烈
Linkedin在中國未能像Facebook那樣深入人心,一定程度上與其模式有關。Linkedin專注于商務領域,追求的是“弱關系化”,人們通常稱它為“BSNS”。用戶未必每天登錄Linkedin,但若有職場社交需求時,必然會想起它。
Linkedin的創始人霍夫曼是學符號工程學和哲學出身,他對于互聯網發展規模的理解充分借鑒“阿基米德定律”,即:只要有一個支點和足夠大的杠桿,就能翹起地球。而Linkedin的支點正是人們越來越關注的“人脈”。
在中國職場,人們更加懂得人脈的重要性。通常而言,人們認為成功常常取決于兩個要素——能力和人脈。前者,需要自身的不斷學習和提高;后者,既有機緣也更需要有意識的尋找和發現。
隨著Linkedin在全球的成功,中國本土化Linkedin網站不斷興起,優士網便是其中一家。2月16日,優士網CEO盧漢森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2007年,我在日本東京去成田機場的路上,遇見Linkedin的創始人霍夫曼。在90分鐘的時間里,霍夫曼和我闡述創辦職業社交網站的思路和方向。”
“他告訴我,傳統交友社交未來將受到一定的制約。如果產品做得越好,人們越容易轉向線下交流。”盧漢森說道。事實上,在創辦Linkedin之前,霍夫曼曾在1997年創辦了SocailNet,這家公司以失敗告終。
這番談話讓盧漢森深受啟發。至此,有著6年私募股權和3年創辦跨國社交平臺世友網絡經驗的盧漢森義無反顧地決定再次創業。2009年,盧漢森創辦一家全新的職業社交網站——優士網。
不過,事實上,中國最早的職業社交網站在2004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但是,當時由于不少SNS網站自身策略失誤,以及采用多線試水導致定位不清、受眾模糊等問題,如今留存下來的并不多見。目前,中國職業社交網站領域主要有優士網、天際網、若鄰網、大街網和經緯網等網站。
天際網CEO林廷翰告訴記者,“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不過,優士、若鄰、大街等網站都正在尋找不同的用戶群定位,做出自身特色是關鍵。”
顛覆傳統招聘網站
隨著職業社交網站的興起,它對以智聯招聘和前程無憂為代表的傳統招聘網站產生了巨大沖擊。而傳統招聘網站自身所流露出的疲態也從側面加劇了此進程。
從事獵頭多年的繆海緣告訴記者:“Linkedin的模式實際上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招聘途徑。我在Linkedin網站上擁有1500個聯系人,通過這些聯系人就可以找到10萬個新的人才,基本已經滿足所有的需求。”而且他認為,這種以朋友認識朋友的方式,讓信心的真實性和需求的匹配程度更高。
繆海緣估計,目前年薪高于30萬元的高端用戶都更傾向于使用Linkedin這種職業社交網站,傳統的招聘網站模式則主要適合在二三線城市拓展。
但林廷翰認為,“目前,社交招聘還不成熟,無法替代傳統招聘模式。但是,傳統招聘模式已經遭受越來越大的沖擊。”
國內傳統門戶招聘網站受制于傳統的信息公布、檢索,很容易在數以萬計的簡歷海洋中讓人才埋沒。目前,國內中高端人才大多是被動求職,極少數人主動瀏覽職位信息或投遞簡歷,這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然而在高端人才聚集的職業社交網站,很多中高端人才注冊信息并不只是為了找工作,而是向其他用人單位或獵頭展示自己,這更能讓這些隱形的求職者浮出水面。
此外,在傳統招聘網站上,很難單純通過簡歷判斷應聘者是否符合職業要求,但是結合社交網絡,就可以通過其人脈關系圈詳細了解應聘者的情況,包括簡歷的真實性。
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有著著名的“六度空間理論”,即“每一個人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即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可以認識地球上任何一個陌生人。這種社交的方式一旦應用到商務領域,真正發揮了它潛在的巨大價值”。
不過,由于中國人相對保守,面對用戶是否都愿意公開自己檔案等私人信息的問題,盧漢森認為,“中國職業社交網站發展初期,的確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但隨著觀念的改變,人們的接受程度將更高。而且,互聯網實名制也是未來一個重要趨勢。”
中國職業社交求破冰
與Linkedin在美國大獲成功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職業社交網絡還處在非常初期的發展階段。
2011年5月,Linkedin搶先于Facebook,成為第一個上市的社交網絡公司,而且是Web2.0時代第一個估值數十億的IPO。根據Linkedin最新的財報顯示,2011年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05%,達到1.677億美元,預計2012年營收有望最高達到8.6億美元。
相比之下,中國的職場社交網站可謂相形見絀。據記者了解,優士網僅有70萬用戶,發展較早的天際網用戶也尚未突破1000萬。要實現如Linkedin般大規模的盈利,尚需時日。
不過,回溯Linkedin在美國的發展也可謂一波三折。如今的Linkedin雖然平均每天可實現用戶規模100萬的增長。但是,早在2002年創辦時,Linkedin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用戶規模才達到標志性的100萬。
在Linkedin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兩次重要機會:一次是2003年,紅杉資本注資470萬美金,挽救其當時難以盈利的困境;另一次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更多白領就業的難度加大,他們需要通過Linkedin幫助自己尋找工作機會。
在中國,職業社交網絡何時才能迎來大發展的時機?“Linkedin在2008年有一點幸運。中國未來20年時間,白領的就業情況都會比較好,不會出現一樣的機會。” 盧漢森認為,“但是,中國白領的跳槽機會也將越來越多,這也使得他們對于職業社交網站的依賴度增加。”
“這樣的時機可遇不可求。如果能遇到當然是好,即使不能遇到,職業社交網站仍然會有爆發的一天。畢竟,它能為職業人士帶來切實的價值,會成為商務工具。”林廷翰說道。
據了解,天際網2010年的用戶數為500萬,現在是900萬。林廷翰表示,天際網2013年目標是突破3500萬。
此外,中國本土職業社交公司雖然都在模仿Linkedin,但也時刻在尋求創新和突破。以天際網為例,就產品而言,天際網不僅為用戶提供線上交流的平臺,還定期組織線下活動,為大家提供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盈利模式方面,林廷翰認為,“Linkedin的會員收費模式目前還不具備在中國實施的條件,天際網暫時會著力于招聘、廣告等方式。”
優士網則一改Linkedin在發展之初并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也沒有準確產品定位的弊端,從一開始就定下由高往低的發展方向。目前,優士網已經聚集15000名CEO及以上級別人士、7000名CTO(首席技術官)以及中國84%的風險投資人。
盧漢森估計,“優士網真用戶增至700萬時,就會是其真正流行起來的時刻。”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每日商報
相關閱讀:
- ·中華英才網“沒落” 傳統招聘網站面臨(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