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軟實力到底有多強?不足世界的4%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1/2/19 13:38:41
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18日在京發布了《文化軟實力藍皮書: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2010)》(下簡稱《藍皮書》),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挖掘,對外文化傳播成效顯著。
藍皮書認為,近年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不斷推進,輿論引導不斷改進,法制建設不斷完善,文學藝術不斷繁榮,民族精神不斷提振,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長足進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的出臺,充分體現了由外層制度改革進入到核心制度改革這一演進改革路徑的特點。
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展示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廣闊空間。中國的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
區域文化軟實力發展極為迅速。近年來,無錫、南昌、九江、青島、重慶、深圳、武漢等幾十個大中城市,相繼提出增強自身軟實力的思路或決策。
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得到了進一步發掘。
對外文化傳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主要表現在孔子學院的設立與漢語國際傳播活動方面。
新媒體崛起影響國家公共外交
21世紀,一個國家在構筑其國家形象、向國際社會傳播其價值理念及文化輸出時,傳播手段、傳播環境與先前已有很大不同。更有利于實現雙向溝通。傳統的軟實力傳播大體上都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進行的,而新媒體最大限度地擴大了雙向溝通,可以更好地傳達我方價值觀與我方立場。作為建構與傳播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新媒體已漸漸為大多數國家接納并采用,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藍皮書認為,運用新媒體進行的公共外交是目前外交的一種新發展,是一個國家軟實力提升的新思路,傳播因多介質多渠道而變得無處不在。而軟實力的建構變得越來越“柔和”,越來越“潤物細無聲”。用好新媒體這一平臺,有利于中國建構與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主張,有助于增進我方與對象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從而為中國贏得更多的國際支持,并獲得更高的國際聲譽與國際地位。
該展示中國文化現代的一面了
在當下,世界對中國文化形象的感知,仍然主要停留在中華民族悠久恢宏的傳統文化上;在很多場合,我們習慣于向世界展示的,也多為中國文化的傳統元素。其實真正需要的只是以簡單的方式去讓世人了解今天的中國正在發生什么。在當下激烈的文化競爭中,我們不能僅靠既存的傳統,而必須靠傳統的新生,否則,只會引來世人以“窺奇式的心態”看待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發展。為此,藍皮書認為,“中國要加強與世界的溝通與了解,多談談國家的創新、不斷涌現的新思想以及應對諸多問題的新舉措,效果都要比古老傳統好得多”。
藍皮書提出,在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應當更加深層次地思考和推進優秀文化傳統的現代轉化,更加深層次地思考和推進基于輝煌傳統的新的文化創造,更加深層次地思考和推進優秀文化成果與現代傳播技術的結合,以具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確立中國文化的現代形象,在嶄新的現代境遇中彰顯不斷創新發展著的中國文化的實力和魅力。
世界文化市場中國占了不足4%
藍皮書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硬實力發展很快,但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與硬實力相比,兩者之間的落差還比較大。從國際對比來看,我國文化產業占世界文化市場比重不足4%,我國文化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達到的10%以上的水平。
4%藍皮書提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大力增強中國硬實力的同時,必須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
4%藍皮書認為,發展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必須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社會,并在此基礎上弘揚和發掘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一是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培育中國文化魅力;二是要增強凝聚力、吸引力,創造中國文化價值;三是要倡導共贏、責任、和諧的理念,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貢獻度。此外,還要發展良好的國際關系,加大文化傳播力度,努力掌握國際話語權。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新華社
相關閱讀:
- ·杭州藝創小鎮:打造中國數字文化藝術高(06/19)
- ·杭州藝創小鎮打造中國數字文化領域的產(06/14)
- ·一季度杭州西湖區文創產業開局良好(06/10)
- ·助力杭州之江文化產業帶建設 37個項目(05/23)
- ·杭州“菜擔兒”要變站城一體“新門廳”(03/29)
- ·杭州武林新城新地標“天空之城”開建(03/28)
- ·發揮政協優勢 助力杭州之江文化產業帶(03/28)
- ·杭州西湖區3家文創園獲評省重點文化產(01/28)
- ·嘉興推動秀湖文化產業圈建設 打造秀洲(01/16)
- ·文化金融合力助推杭州之江文化產業帶建(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