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禪,泄露你性格的密碼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0/11/6 14:52:20
![]() |
口頭禪,折射時代的變遷 從“吃飯了沒”到“最近忙什么”,口頭禪的變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
如果要給形形色色的口頭禪歸個類,它基本上包括四大類:個性口頭禪、問候語、集體口頭禪和網絡流行語。
有意思的是,不管哪一類口頭禪,都有一個共同點:折射出社會的變遷,折射出人的思想觀念、社會價值取向的變遷。
以問候語為例,甲跟乙碰面了,甲問:吃了沒?乙答:吃了。站定,寒暄幾句,然后各自走開。
甲跟丙在路上遇見了,甲又問:吃了沒?丙答:沒吃呢。又站定,寒暄幾句,然后各自走開。
以“吃飯了沒”為問候語,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前的事。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這樣跟別人打招呼。而實際上,對方吃或是沒吃,跟自己不太相干。問候者不會因為對方吃過了,就繼續追問“吃了什么?味道怎么樣”,或是因為對方沒吃過,就請對方去吃一頓。這只是打招呼的一種方式罷了。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民以食為天”,能不能填飽肚子,是生活中的大事。所以見面時問候一下對方有沒有吃飯,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如果稍加留意,現在農村人或老一輩人的問候語,還有不少是問“吃了沒”。一些學中國話的老外,也會自作聰明拿漢語問中國人:吃了沒?可見此問候語影響深遠。
問候語是時代變化在語言上的一個縮影。當人們不再需要為溫飽問題憂心的時候,問候語自然也有所改變。“最近好嗎”、“你好”,都成了現在很常見的問候語。《城市周刊》所在的杭州日報8樓,有一個清潔工,每次都用“你好”跟人打招呼。
時代變化快,所以問候語和口頭禪也階段性地發生變化。2006、2007年時,大家一窩蜂買基金,炒股票,見面時問一句:買基金沒?炒股沒?今年世博會期間,很多人的口頭禪變成:去世博沒?樓市這兩年變幻莫測,見面時問一句:買房沒?工作似乎越來越忙了,電梯里碰到,問:最近忙什么?答:窮忙,或瞎忙。
語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是社會的全息影像,口頭禪的變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口頭禪泄露你的性格密碼
口頭禪反映了人的一種情緒,一種心態,也間接地反映一個人的性格
某一天,當你關注周圍人的口頭禪時,會發現它們“暗藏玄機”——這些口頭禪很大程度在決定了它們的主人留給你的印象。
比如,我們一致認為同事小王為人寬容大度,是因為她總說“挺好的”;我們一致認為領導老趙很平易近人,是因為他總是說“不要緊,說說看”;而一致認為小林是個完美主義者,是因為她的口頭禪是“糟糕透了”。
原來,口頭禪的玄機在于:它反映的是一種情緒,一種心態,也間接地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
如果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口頭禪現象,其實我們的語言是分三個層次的:
第一個層次是和別人有意識的交流,交流的內容經過意識層面篩選,過濾了不該說的,保留了該說的;
第二層次是運用自我的語言,和自我進行交流;
第三層次是潛意識里的語言,我們自己平時覺察不到,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會被激發出來。
那么,口頭禪屬于哪個層次的語言?口頭禪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兼具第二和第三層次的屬性。作為一種個人習慣用語,口頭禪往往未經大腦思考就已經脫口而出,但正是因為成功逃過了“意識”這個警察,口頭禪才得以投射出后面深藏的潛意識。
我們列舉了一些帶有普遍性的一些口頭禪,作一些簡單的性格解析,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對號入座”,看看自己的內心深入的潛意識。
A. 附和型口頭禪:啊、是、對、嗯
【性格解析】他們用附和型的口頭禪來回應對方,達到和諧,同時也讓自己有時間思考對方的話語含義,從而調整自己的言行。總的來說,這種人的內心是比較孤獨的。
B. 坦誠型口頭禪:坦白講、說真的、不騙你
【性格解析】這類人非常渴望給別人一種可信真誠的感覺,很在意對方對自己的評價。但說得過多時,反表現出其掩飾心理。
C. 不確定型口頭禪:差不多、可能、也許、大概
【性格解析】這種不確定性的口頭禪,既不否定別人,也不完全贊同別人的觀點,體現了他們的自我防御意識比較強,不輕易暴露自己的觀點。因為你不知道他們的真實態度,所以相處會比較累。
D. 質疑型口頭禪——是嗎、真的嗎
【性格解析】這些人對一切表示質疑。讓人感覺自己說的內容他不太信任,與他交流無法深入。這些人處事老道,但密切的朋友并不多。
E. 消極型口頭禪——郁悶、唉、無聊、真沒勁
【性格解析】這些人的口頭禪帶有明顯的消極情緒,但是千萬別以為他們就是個消極的人了,這些口頭禪其實是他們內心情緒的一種宣泄,真正消極的人,他們不會輕易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他們普遍是些簡單的人,也是很容易快樂的人。
F. 發泄型——kao、有病
【性格解析】這類人內心比較激憤,行動力也比較快,性子比較急,攻擊性比較強,他們的口頭禪帶有很明顯的情緒宣泄色彩。
G. 跟隨恭順型口頭禪——不錯、還行
【性格解析】常用這類口頭禪代表了我們把自己總擺在從屬的地位,盡管有自己的主意,可大多時候不喜歡表露自己的觀點。
H. 管理者型口頭禪——我和你說、明白沒有
【性格解析】這類口頭禪代表了我們“老大”的一面,和人交往容易居高臨下,把自己視為人際交往的核心。
I. 夸張型口頭禪——帥呆了、酷斃了、一塌(糊涂)
【性格解析】這類人往往具有“表演”的個性,情緒比較豐富,易于激動,喜歡吸引別人的注意,但也容易接受暗示,容易被別人影響。
J. 商量型口頭禪——你覺得如何、說說看
【性格解析】這類人內心比較縝密,不太流露自己的觀點,與人交往時,容易給人深藏不露的感覺,其實卻是早有自己的主意。
K. 肯定型口頭禪——很好啊、挺不錯
【性格解析】這類人比較熱情,常常是很好的說服者,讓人容易親近和相信,經常會不知不覺地讓你接受他/她的觀點。
L. 網絡型口頭禪——我暈、糾結、悲劇、豬啊
【性格解析】跟隨時尚,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是這類人的性格,他們往往對周圍保持了高度的關注度。可能的不足是會把自己折騰得很忙碌,卻忘記了究竟要干什么。
口頭禪,是心理宣泄的通道
消極的口頭禪,有一種心理暗示作用,它會在不經意間磨滅人的意志
去網上搜索一下,會發現當下人們的口頭禪,有一些帶著消極的意味。現在人們流行把“郁悶”一詞掛在嘴上,難道真的是事事郁悶、處處郁悶嗎?
在杭州一家房產中介工作的祝小小,為了成交一套房子,往往要跑上十趟二十趟,電話打了一個又一個,有時候嘴皮子都磨薄了,也不見客戶動心。每次把電話掛上,她都會嘆口氣說,“郁悶”。
這句“郁悶”似乎是大家的心聲,祝小小所在的那個小組,人人都會把“郁悶”掛在口上。不過“郁悶”之后,祝小小他們還是會精神抖擻地投入下一場戰斗中。在這里,“郁悶”表達的是一種暫時的情緒宣泄。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心態變化快,通過“郁悶”這樣的口頭禪來倒倒苦水,讓心理有一個舒緩、宣泄的通道,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再比如學生們每逢考試老愛把“這下可死定了”掛在嘴邊。其實,這是出于人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學生們先將情況估計得更糟些,通過口頭禪來強化,當現實情況可能并不那么糟糕時,也就能及時得到心理安慰了。
容易在辦公室、朋友圈或是學生宿舍流行開來的集體口頭禪,可以說是一個圈子里的人的共識。有時候它表達一種大家共同的態度,有時它是一種相同環境下的宣泄,有時候它沒什么實際含義,只表明這個圈子里的一種氣質。
不過當某些帶有宣泄意味或負面信息的口頭禪,如果被個體強化后,也許就會帶來負面效應。消極的口頭禪,有一種心理暗示作用,它會在不經意間磨滅人的意志。總是把“無聊”、“沒勁”掛在嘴邊的人,可能久而久之,自己真的會感覺到生活的“無聊”和“沒勁”,也會讓別人感覺到他的頹廢、疲憊和缺乏追求。
口頭禪,是熱愛生活的態度
積極的口頭禪,不光體現了個人的生活態度,還會給他人帶來好的影響
口頭禪有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積極向上的口頭禪,有時不光體現了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還會給他人帶來好的影響。
劉麗是一個飯店老板,生性樂觀,她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我很看好你喲。她的飯店去年開張,她從安徽老家找來了個廚師,這個廚師在小地方待習慣了,剛來杭州有些不適應。劉麗找他談話,一談到關鍵處,劉麗就拍拍對方的肩膀說:我很看好你喲。廚師聽劉麗這么說,就咧開嘴笑。等談話結束,老家廚師已經是信心滿滿了。
現在這個廚師在劉麗飯店里做到了主廚,還帶了一個徒弟,他教徒弟做菜的時候,經常也會拍拍徒弟的肩膀說,我很看好你喲。這句口頭禪后來也被徒弟“偷學”了去,日常生活跟人交往時,也時不時拿出來說一下。
在幼兒園做教師的段曉靜,在網上跟人聊天時,話不多,但很愛表揚人,覺得人家說得有道理,她經常會“頂”對方。她覺得這種表揚方式很棒,不用花心思去想贊美之詞,又肯定了別人。
“頂”得多了,她就不自覺地把“頂”作為了口頭禪。朋友們一起玩,聽到好段子或好主意,她表示贊同,就說“頂你”。現在她夸幼兒園夸小朋友,有時也會說“頂一下”。小朋友們都很喜歡被她“頂”。
不管是影視劇里的熱段子,還是網絡上的流行語,越來越多地被借鑒到生活中,成為熱門口頭禪。
稱呼別人為“親愛的”、“哈尼”,說自己“我是最棒的”,感嘆的時候驚呼“偶滴神啊”、“變態”、“素質啊”,跟熟悉的人聊天中說“原來人可以無恥到你這個地步”、“鄙視你”。流行語是社會心理的體現,反映網絡社會的一種生存狀態或文化現象,而網絡流行語中的幽默元素,更是其成為口頭禪的重要砝碼。
那些口口聲聲說著“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杯具啊”、“糾結啊”、“被雷到了”的人們,也許其實并沒有很多不如意,只不過是喜歡這種調侃的語氣,希望在壓力重重的生活中活得輕松一點。
四個地方四個人的口頭禪
湖南人黎簡的口頭禪是“啵”;溫州人葉衍的口頭禪是“扎臺型”;江西人高旸的口頭禪是“扯卵蛋”;廣西人王運余的口頭禪是“事情是這樣子的啦,你識無”。
大學畢業好幾年了,高旸過去那個“著名”的口頭禪也說得少了。“工作了,面對同事和社會上的人士,就有點不雅了。”高旸說,不過,在熟悉的同事和朋友面前,他還是會時不時說出那個口頭禪來。尤其是同學聚會的時候,那是最發飆的時候。
江西人高旸的口頭禪是:扯卵蛋。可與蔣介石的那個著名的口頭禪“娘希匹”相比。
剛進大學的時候,當高旸在宿舍里說出這個詞語時,室友們都覺得尷尬。大家都還不熟嘛?看上去文質彬彬的高旸,怎么能說臟話呢?尤其那個是被指“扯卵蛋”的同學很是不舒服,扭過頭去不理高旸,甚至這種狀態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不過,高旸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在家鄉時,同學們都習慣于這個地方特色的口頭禪,一個并沒有惡意的詞語。高旸也一如既往地將這個詞語掛在嘴邊。
漸漸地,同學們習慣了高旸的“扯卵蛋”,有時候,他們還會模仿起來。于是,一個原本不雅的詞語,變成了同學情趣的一種調節劑,友誼也因此而升溫。
其實,“扯卵蛋”并非江西人專屬的口頭禪,湖南、湖北人都擁有這個特殊的詞語。但作為湖南人的黎簡卻很少說這個詞語,他的口頭禪是“啵”。
高旸所在的宿舍一共四個人,都來自不同的省份。黎簡是湖南岳陽人。最初,當黎簡對高旸說“吃飯啵”時,高旸還聽不懂,愣在那里看著他,半天才明白黎簡是問他要不要一起去食堂吃飯。
于是,繼“吃飯啵”之后,黎簡又說出了許多“啵”來:去買東西啵,玩去啵,去圖書館啵。
據黎簡解釋,岳陽是個名副其實的水城,也許見慣了洞庭湖的波浪,岳陽人有些話后面總愛帶個“啵”字,這個“啵”字相當于普通話里的“嗎”字。
在明白這個意思后,同學們興奮起來。有人還創造性地發揮開來:“黎簡,啵不啵打球?”高旸在一邊則笑著創造性地回答:啵,當然啵。產生了更詼諧的效果。
黎簡有點憤怒,什么亂七八糟的組合嘛,這不是糟蹋岳陽人的智慧嘛。但他也只有苦笑地應答:Who怕who,啵就啵。
葉衍是溫州人,他的口頭禪是“扎臺型”。葉衍是那種心直口快的急性子,喜歡對事物發表意見。而他最常用的評價就是“扎臺型”。最初是室友們在討論白天學生會的競選問題。高旸問葉衍怎么不去報名。葉衍脫口而出:我才不“扎臺型”呢。高旸等人聽了很迷糊。“什么‘扎臺型’?”葉衍哈哈大笑:就是出風頭的意思。
此后,室友們經常會聽到葉衍說起這個詞。說到有同學家長開寶馬車送來上學,葉衍會說:扎臺型。有女生穿著名牌打扮時尚了,他也會拋出一句“扎臺型”來。
而到了高旸等人嘴里,“扎臺型”最后縮短為兩個字“臺型”了。有時候大家也互相開玩笑:你這個人,臺型。直到今天,有時候同學一起吃飯了,高旸還會和葉衍開玩笑:最近“臺型”了啥?本來貶義的一個口頭禪,在他們這里變成了一個聊侃的詞。
最初,來自廣西的王運余說出這樣一句話“事情是這樣子的啦,你識無”時,室友們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高旸問:什么你師傅?啥意思。王運余呵呵一笑:是“你識無”,就是你知道不的意思?
因為難懂,王運余更多的時候,是說“你知不知道”,但有時候,他還是會說出這個純正的口頭禪來“你識無”。
與葉衍的口頭禪一樣,王運余的“你識無”最后也被簡化為“識無”?
高旸他們四個室友大學畢業后,都留在了杭州工作。這么多年過去了,他們的方言口頭禪,也幾乎不再成為他們的口頭禪了。但鄉音難改,偶爾地,他們還是會說出這些久違的詞語來。尤其是春節回老家時,聽到家鄉的人不時地說起這些口頭禪,他們也會不自覺地跟著說出來。
“無論好聽與否,這都是一種語言文化,也是一種特色。”高旸說,他還會繼續在一些輕松的場合,將“扯卵蛋”進行到底。
專家問答:優化口頭禪有助于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
口頭禪雖是個人的習慣用語,但也影響著別人對你的看法。心理專家駱宏提醒:口頭禪是了解自己溝通方式、人際關系的一個切入口,當它們受到影響時,你就要調整、優化自己的口頭禪了。
Q:問:城市周刊
A:答:駱宏
Q:一個人的口頭禪是如何“煉”成的?
A:口頭禪的形成有兩個原因:重大事件對人的影響,及積累效應的結果。比如,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見死不救、坑蒙拐騙時,他也許會說“這個世道沒救了”。當他接二連三地遇到這些現象時,積累效應就會發生作用——“這個世道沒救了”也就成了他的口頭禪。
不同的職業也會造成不同的口頭禪。比如,老師的口頭禪大多屬于詢問式的:聽明白沒有?理解沒有?等等。而從事行政工作的人通常會將“辛苦你了”掛在嘴邊。
還有一種口頭禪屬社會流行用語,近年來以網絡用語居多,如,我暈、郁悶、糾結等。
Q:其實經常說“我暈”的人并不真正是要暈了,說“糾結”的人也不一定真糾結。這類口頭禪的傳播體現了一種什么心理?
A:這是一種情緒傳染。當一句流行語能表達一個社會群體在特定環境下的共同心理特質時,便會在這群人中流行開來,而成為一種口頭禪,和流行音樂是一個道理。同時,人們樂意傳播這種社會流行用語,也是證明自己沒有脫離社會的方式。
Q:這類的口頭禪是否也是心理宣泄的通道?
A:可以這么認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心態變化快,通過這樣的口頭禪來倒倒苦水,讓心理有一個舒緩、宣泄的通道,這樣,更有益于人們的心理健康。
還有一種口頭禪,比如,學生們每逢考試愛把“這下可死定了”掛在嘴邊。其實,這是出于人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先將情況估計更糟些,通過口頭禪來強化,當現實情況可能并不那么糟糕時,也就能及時得到心理安慰了。
Q:積極的口頭禪催人奮進,比如韓劇《加油!金順》里的金順喜歡說“加油”,而有些口頭禪則帶有消極的意味。如何看待這兩種口頭禪?
A:心理學上有個名詞,自我預言的應驗,也就是說你不斷給自我的暗示最終會變成實現。比如,如果一位老年人被灌輸了衰老的種種表現,他走路的步伐也會變得緩慢。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應該優化我們的口頭禪,讓自己朝積極的方向邁進。
但從本質上講,口頭禪并沒有好壞之分。如果我們意識到口頭禪妨礙了溝通、影響了人際關系,比如說,你總是說“郁悶”、“沒勁”等口頭禪,讓對方也覺得你確實很“沒勁”,那么我們就應該優化我們的口頭禪,修正自我語言。
Q:如何優化自己的口頭禪?
A:把握好一個原則:跟身份或情境相匹配。當我是一個行政人員,我對別人說“辛苦你了”是應該的,如果回到家還是這句“口頭禪”,會感覺很生分;老師問學生“明白了沒有”,也是跟老師這一身份相匹配的,但如果老師在跟朋友聊天時,也總是冒出這句“口頭禪”,就令人不舒服了。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
相關閱讀:
- ·國人最愛說的“十大口頭禪”(12/02)
- ·領導不表態,下屬怎么辦?(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