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地產靠“慢錢”博“快錢”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3/5/27 11:12:05
在中國,地產商總是操著總理的心。所以,當“中國夢”甫一拋出,立刻成為開發的“熱詞”。這種熱衷在博鰲論壇上達到了巔峰,就連不是地產商的龍永圖受到地產商的“鼓舞”,最終也說出了一句“讓商業地產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的生力軍”,令地產業界著實振奮了一段時間。
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政策水平”也足以超越其他行業,具體的表現就是通過新聞傳媒的放大效用,尋求自身經營行為和行動的“合法性”。于是,當商業地產的經營行為進入了“中國夢”的宏大敘事體系之時,憑借出色的演繹能力,從事商業地產的開發商們,往往能夠在短期內達到他們的商業利益。
然而這恰恰是風險所在。2013年3月,一家在業內頗為知名的房地產開發公司老總在談到自己公司的商業地產業務時,一再抱怨自己團隊的不專業。筆者頗為好奇地追問,既然如此,何必如此自尋煩惱呢。
他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自己不做商業地產,在很多地方就拿不到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的觀念不斷改變與進化,原先,地方政府看重的是賣地的收入,后來發現這種方式不可持續。如果能在賣地獲利的同時,還可以提供更多的稅收和就業,并且完成城市功能的升級,那么,哪怕地少賣些錢也是值得的。
商業地產就成為被地方政府第一個識別出來的“價值點”。如果一塊土地只蓋住宅,賣了地就沒有持續的收入。但如果有商場,那么可以產生消費拉動GDP,產生稅收;如果有寫字樓,開發商又能引來企業進駐,自然又解決了就業,這就是所謂的“一箭多雕”。
但在土地出讓的過程中,一塊土地可以給你,也可以給他,最終給誰,作為開發商的企業能提供多少商業地產,引入多少公司,就成為決定性的因素。
這后面暗藏的潛規則是,如果幫助政府達成了這個目標,地方政府自然會提供一些住宅用地以平衡開發商的收益,或者干脆就在地塊規劃上,把住宅和商業、辦公物業混在一起,公開出讓。
地方政府是“地主”,開發商只能就范,明知掙快錢的是住宅,但不介入商業地產的開發,就意味著沒有住宅的快錢能掙。于是乎,很多開發商即便知道自己沒有商業地產的能力團隊和資源,也要硬撐著做起一攤商業地產的業務,賺個吆喝,要不然就沒有資格坐在地方政府面前,談談掙錢的條件。
或許我們可以把從事商業地產的地產商們分為兩類,一類是自身擁有資源能力,想賺商業地產這個“慢錢”的;另一類是被逼無奈轉型商業地產開發,以博得獲取住宅地塊開發可能的。在筆者接觸的開發商里,后者居多,前者卻鳳毛麟角。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企業的戰略調整究竟是自身資源專業能力和市場前景共同作用的結果,還是外力逼迫下的生存選擇。顯然,更多只會造房子、賣房子的開發商,并不具備運營商業地產的能力,對絕大多數的開發商而言,“商業地產”不會是他們的“中國夢”。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中國經營報
相關閱讀:
- ·遠洋集團上半年商業地產穩健突破 在營(08/29)
- ·杭州新天地集團十年磨一劍 打造商業地(08/23)
- ·港資頻頻入局 杭州成高端商業綜合體新(08/19)
- ·多面承壓 商業地產面臨集體突圍(08/07)
- ·全國商業地產市場進入高度競爭期(07/24)
- ·2019中國商業地產發展白皮書發布 研判(07/17)
- ·郭增利談中國商業地產的缺失和短版(07/15)
- ·7月第一周杭州商業地產成交下降3成(07/10)
- ·商改租遇冷 商業地產困境凸顯(06/25)
- ·存量房市場,一二手聯動成房地產經紀行(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