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園區發展需嚴防“造園圈地”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1/11/28 14:35:06
1933老場坊、現代戲劇谷、800藝術區、徐匯軟件基地……據統計,上海目前有授牌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近80家,加上未授牌的達到300多家。滬上創意園區在數量、規模激增的同時,人氣和知名度卻沒有相應提升,“造園圈地”現象被廣為詬病。
為什么一邊造園熱,一邊卻是大部分園區火不起來?遍地開花的園區究竟面臨怎樣的發展瓶頸?日前,市人大代表虹口調研組深入一些文化創意園區進行調研,并形成《關于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瓶頸及對策的調研報告》,為創意園區的未來發展提供思路。
同質化明顯,缺乏個性化培育
截至2010年底,全市經四批授牌的園區共有77家,分別散落在“一軸(延安高架)、兩河(黃浦江、蘇州河)”區域。這還不包括本市200多家未被授牌的園區。據對77家園區的數據統計,園區總占地面積240.78萬平方米,其中占地超過1萬平方米的38家。
看起來風生水起的創意園區實則“虛火”不小,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貢獻的產值不到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總產值的十分之一。原因何在?一些公認成功的創意產業園區往往都有兩個特點:規模化和主題化。調研發現,主題化的園區以偏于藝術的園區表現為佳,而這類園區僅占總量的8%—10%。其余大多數園區特征不明顯。參與調研的代表指出,園區建設一哄而上,簡單復制“招商引資”,直接導致創意產業園區同質化傾向。
因為一些園區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租金開始打價格戰,空置率也居高不下。調研發現,目前一些創意產業園區都有高空置率問題,還有些園區在競爭中業態、功能異化,名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實際上卻沒有文化內涵,很難形成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記者采訪發現,部分高空置率的園區已經“饑不擇食”,只要企業肯交租金,不設準入門檻,還美其名曰“泛文化產業”。
文化消費強,原創力不足
“上海文化消費能力很強,但是缺少文化原創力,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投入應進一步加強。”一位入駐滬上某園區的企業負責人表示。不少調研對象反映,相較于其他地區如江浙、廣東等,上海本地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政策扶持力度并不具有優勢。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本地的文化創意資源不斷流失,上海仍然停留在為文化產品“埋單”的終端市場。
“有人把上海比喻為一個‘碼頭’,別的地方生產出了個新產品到上海來‘走碼頭’,秀一秀,看看反響如何,如果反響好,再放到別的城市去。”調研小組召集人之一、市人大代表李邦俊指出,這樣一來,上海缺少自己的文化產品,具有原創力的“本地貨”匱乏。代表們認為,這種不平衡對于上海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建議政府加大對文創園區發展的政策引領、扶持力度,在稅收、融資等方面給園區和園區企業提供更多優惠。
園區不能滿足于當“房東”
“要轉變粗放、跟風、逐利式的園區發展方式,防止出現‘造園圈地’傾向。”代表這樣呼吁。
相較文化創意園區的硬件軟件,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對軟件的思考上。代表們認為,園區營運商應該思考,作為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園區如何從園區經營者到區域產業的撬動者,從二房東轉變為服務集成商。“如果僅僅是對園區里的企業收租金,那園區的角色永遠只是一個房東,對園區內企業的培育也使不上勁。”調研中不少園區也提出建議:如果政府能夠給予園區資金支持,讓園區對一些“好苗子”企業免租金甚至注資,那么園區與企業的利益就捆綁在一起,從房東變成股東,服務起來更有積極性。
“經營不善的園區應該“摘牌”。”代表們建議,研究制定優勝劣汰機制,通過開展評優活動,對優秀園區給予名譽和資金上的獎勵,對管理經營不善的園區則予以摘牌。代表們還建議研究制定鼓勵各園區與城市創辦各類大型活動對接的辦法,打造和提升創意產業園區的品牌。
代表指出,目前國內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西方發達國家經驗的探討和挪用,缺少既有權威性、又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本土研究和理論總結。“這就導致一方面大張旗鼓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一方面卻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概念認知甚少,經常被模糊套用。”代表建議,要加快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返回頂部- 責編:8044
- 瀏覽:
-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閱讀:
- ·杭州樂富·智匯園步入“4.0時代”(03/10)
- ·溫州創意園區讓寫字樓市場很受傷(09/28)
- ·寧波江北將打造十大文化產業集聚平臺(03/14)
- ·溫州創意地產風生水起 創意園內“大牌(07/25)
- ·蘇州高新區重點打造七大服務業集聚區(05/29)
- ·總投資達48億元的青島國家廣告產業園落(05/28)
- ·寧波梁祝文化產業園二期破土動工(11/07)
- ·杭州舊廠房變寶 化身創意園區(09/03)
- ·上半年杭州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447.65億(08/15)
- ·杭州文化創意園區 數千人才扎根創意熱(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