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商業地產十大警示錄 繁華背后的警報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3/6/19 14:28:06
昆明城,東西南北中,各個區域都在建著自己的商圈。未來兩三年,昆明商業要超過1972萬平方米,總和超過香港。
數據看上去很繁華,但背后,也拉響了諸多警報。
有人說,昆明商業體量太大,市場沒有那么大的需求,也有人說滿城都是城市綜合體。
還有人說,超市、電影院全城密集分布,有那么多的人去看嗎……總之,這兩年來,有關于昆明商業體量集中大爆發,是否存在泡沫等討論一直不絕于耳。但真相是,體量大只是表象,對于商業來說,真正的硬傷是招商雷同、定位偏差、運營乏力等導致的內力不足。
反映在市場上,雖然不時有新商圈興起,但是老商圈也在升級,昆明商圈格局不時被革新。猶如三國時期,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形。昆明商業格局也正在被一些新商圈所打破,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區域影響力。昆明商業早期百貨大樓一家獨大的歷史不再,大家各執一旗,未來核心商圈之外,多商圈并存已是常態。
這些警示性信號釋放出之后,作為商業地產的開發商和運營者應該找準自身的位置,進行差異化定位才是王道。
警報1 體量超香港
1999年世博會時,以寫字樓為代表的昆明商業地產有過一個蓬勃發展期。最近兩三年,昆明商業地產又開始新一輪的“井噴”式發展期,最直觀變化就是商業體量猛增。根據一個數據顯示,2011年,昆明人均商業面積接近2平方米,這個數字超過了很多一線城市,包括深圳、香港。近期,某商業機構又對外公布數據,未來昆明將會有“1972萬平方米商業”相繼入市,以700萬區域人口來算,人均商業占比接近3平方米,這個數據直超發達國家人均商業占比。
你可以說,昆明是旅游城市,會有發展后勁支撐,但是說總歸說,這些商業體量上市后,如何存活下來才是關鍵。
警報2 自持比重少
商鋪全部銷售,帶來的問題就是商家單打獨斗面對市場,難以擁有聚集大商圈人氣的先天不足。這兩年,商業地產多了,投資者挑剔了,商業地產全部銷售者少了,于是出現了自持商業的模式,尤其在城市綜合體建設中,很多項目都打出自持概念吸引投資者。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約有七成商業項目自持比例達50%以上。順城100%自持,去年3月份進入試運營的南亞風情·第壹城自持占到75%,西山萬達廣場自持占到90%以上。這個數據是本地品牌房企和國內知名商業地產企業自持商業的比例。
越是高的自持比率,越有利于后期的招商運營。但現實是,除了大品牌房企,更多的本土房企的還是大量銷售著商鋪,有些房企對商業的自持比例甚至不到50%。在這種形勢下,這些自持比率不高的商業項目不僅難以和大品牌房企的商業抗衡,而且面對商業地產競爭的激烈,自身也沒有競爭力。
警報3 價值被透支
“一鋪養三代”曾經是不少投資商鋪人士的黃金守則,但這兩年商業地產體量大釋放同時出現的是股市不景氣,引發了住宅和商鋪投資熱潮,使得商鋪的價格被翻倍推高。
以目前人氣尚不足的呈貢新區某社區臨街商鋪為例,2009年以8000元/平方米的單價熱銷市場,到了2011年,這些商鋪價格已經漲至3萬元/平方米左右,租金為120元/平方米/月,在入住率和人氣并不足的區域,這樣的租金要賺回經營成本并不容易。
在昆明主城區,目前城市綜合體商鋪的價格在5-10萬元/平方米,社區商鋪價格也在3萬元/平方米左右,縱然如此,頻頻有商鋪推出即售罄的火爆情況出現。
商鋪售價高,投資者要保證收益,只有提高商鋪租金,而新片區商鋪則面對著一個養商期,一旦租金過高,租商鋪者就面對著收入與投資之比失衡的問題,于是租金和售價倒掛的問題也就出現了。業內專家稱,商鋪的投資價值在銷售時已經被透支了一部分。記者調查時也發現,一些新建社區內臨街商鋪空置率高,或是這方面的原因。
警報4 營銷玩噱頭
隨著產品類型的豐富,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簡單的商場購物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除了需求多樣化,人們甚至開始挑剔購物環境,于是出現了各種模式新概念的購物中心,比如VC PARK,CBC社區商業中心,開放式體驗型Park Mall……這些代表著一種購物新模式的英文單詞,其實也是商業綜合體營銷方式上所賣的一種噱頭。
要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綜合體,要和區域內的精品項目區分開來,每個項目在定位上都是各盡其能,各具特色,同時,還表現在商業業態創新型組合上,以及產品設計上等方面,都是洋氣十足,個性十足。
業內也說,商業項目能做到差異化定位最好,最擔心的就是換湯不換藥,只是玩營銷概念。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云南信息報
相關閱讀:
- ·昆明商業地產求變之路:要改變對地段的(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