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樓宇經濟發展現狀、瓶頸及路徑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3/9/2 10:40:47
閔行建區20多年來,從一個農村地區逐漸發展為城市化地區,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從1992年的3幢樓宇到2012年的257幢樓宇,增長了80多倍,特別是近十年來,平均每年建設落成近20幢樓宇——曾經的“鄉下”,已是高樓林立。
今年,在閔行區委、區政府支持下,閔行區政協和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合作開展了“閔行區發展樓宇經濟的優勢、瓶頸及路徑研究”課題調研。
不止是閔行,在城市化進程中,樓宇經濟逐步發展,對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樓宇經濟”,如今是個熱詞。樓宇經濟的內涵,是依托現代化城區的基礎設施系統,以高品質樓宇為載體,以服務經濟為主體,帶動關聯企業集聚、匯聚各類商務活動、實現資金流和信息流融合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便捷性、集群性、高效性、輻射性是其特點,區位、人口、產業、交通是其發展基礎。
不止是閔行,揚長避短、創新發展是區域樓宇經濟必須突出的導向,不能急功近利,必須體系化推進。
在此摘編刊發閔行區政協的調研成果,以饗讀者。——編者
閔行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期,“全面調結構,深度城市化”是“十二五”及今后一個階段發展的主線,而樓宇經濟的發展,正是這一發展期新的特征。
現狀與優勢
一、閔行發展樓宇經濟的現狀。
第一,樓宇經濟綜合貢獻不斷增高。在就業貢獻方面,2012年1至10月,全區重點商務樓宇共入駐企業6795家,吸納從業人員11.65萬人;在利稅貢獻方面,2012年全區樓宇共上繳稅收27.24億元,占全區第三產業稅收收入的13.4%。
第二,樓宇經濟整體規模不斷增大。全區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樓宇規模增長顯著,從數量來看,1992年全區僅有3幢,至2012年已建成257幢,總面積已達到710萬平方米。
第三,樓宇經濟戰略地位不斷提升。閔行區“十二五”規劃針對總部經濟、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等樓宇經濟發展所依托的重要產業,作出了更為清晰的戰略構想,并將提升樓宇經濟發展能級作為2013年的重點工作,專門成立樓宇經濟工作推進小組,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推進。
二、閔行發展樓宇經濟的優勢。
閔行區的樓宇經濟發展與中心城區相比,無論在能級、規模還是產出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但分析今后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溢出承接”優勢。中心城區在深化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過程中,部分優質產業將遵循產業擴散與梯度轉移的一般規律向郊區溢出,而閔行區作為中心城區拓展區,具有緊鄰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能夠搶占吸引中心城區溢出產業的先機。
二是“相對成本”優勢。與中心城區相比,閔行擁有明顯的租金成本優勢,而與其他相近地區相比,則在交通成本、創新成本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三是“規劃后發”優勢。有利于充分汲取先發者的發展經驗,從國內外樓宇經濟發展成熟地區借鑒成功經驗,盡可能避免其發展中的問題和遺憾,爭取發展契機。
四是“地域紐帶”優勢。閔行區北臨虹橋樞紐,東接上海南站,境內滬昆高速等骨干路網交錯縱橫,軌道交通快速便捷,使閔行區成為上海、長三角地區乃至我國東部經濟大動脈的重要地域紐帶。
五是“產業融合”優勢。閔行區擁有雄厚的制造業產業基礎和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這為現代服務業入駐閔行提供了良好的產學研融合環境。同時,閔行日益發展壯大的金融、信息、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為樓宇入駐企業提供了有力的服務支持,既為樓宇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撐,也催化了入駐企業的轉型升級。基于此,多種優勢產業、市場要素、創新資源等的疊加融合是閔行樓宇發展的一個重要優勢。
問題及其瓶頸剖析
閔行區樓宇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及制約今后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為:
一、樓宇經濟的發展推動力尚顯不足。
一是樓宇經濟的產業支撐力不足。據統計,2012年,閔行區第三產業占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7% ,目前提升到41%左右,但仍明顯落后于58.1%的上海平均水平,也低于43.3%的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不少樓宇功能定位不明,樓宇內部產業關聯度較低;其次,入駐企業水平良莠不齊,不利于創建樓宇品牌,提升綜合附加值。
二是樓宇經濟的產業集聚度不高。集聚水平相對偏低,從樓宇的空間布局來看,大部分樓宇分布于七寶、虹橋、梅隴、莘莊等中北部地區;從樓宇內部的產業集聚來看,單體規模較大的高品質樓宇相對較少。
三是樓宇經濟的效益產出率較低。各街鎮普遍面臨樓宇產出率與稅收屬地率較低等問題。特別是部分政策效力不顯著。例如,近年“租稅聯動”等激勵政策,優化了業主租金和政府稅收配比,提高了商務樓宇的稅收屬地率和產出率,但由于是許多區縣較為普遍的常規政策,缺乏區域性特點與優勢,因此對企業吸引力不足。
二、樓宇經濟的質量提升面臨鏈式障礙。
一是要素初始條件不足,構成基礎性障礙。
在土地要素方面,閔行區大部分存量樓宇在原有鎮村工業用地基礎上建造,屬于商業經營性用地的樓宇數量相對較少,因此,土地性質、控制性規劃以及相關行政審批等的限制,對樓宇品質提升產生不利影響。
在產權要素方面,大部分存量樓宇以鎮村兩級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建設為主,占全區樓宇總數的41%,虹橋鎮等個別街鎮的集體經濟組織為投資主體的樓宇達到80%以上。由于對引入社會資本可能導致產權變化的擔憂,社會資本參與的相關機制尚未有效建立,使樓宇質量提升的困難更加突顯。
在區位要素方面,不少沿公路建設樓宇的地區當前面臨較大的過境交通壓力,又缺少疏解交通的相關配套設施,阻礙了樓宇品質的進一步提升。
二是管理運作模式的不足,構成機制性障礙。
目前,閔行區樓宇管理運營的專業化與市場化程度較低,在鎮村集體經濟所有的樓宇中尤為顯著。閔行區約41%的樓宇為鎮村集體經濟所有,這些樓宇或是由鎮村自主經營管理,或采用整體外包出租、委托租賃及管理的運作模式,對樓宇質量提升形成機制性的阻礙。
三、樓宇經濟發展面對多重壓力。
一是中心城區強勢發展的壓力仍在。
二是相近區域競相發展的壓力加劇。
三是街鎮之間平行發展的壓力并存。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聯合時報
相關閱讀:
- ·2019第五屆中國樓宇經濟峰會于6月12日(06/13)
- ·杭州市入圍“2017中國樓宇經濟樣板城市(03/23)
- ·夏效鴻:樓宇經濟發展步入“拐點期”(06/26)
- ·夏效鴻:樓宇經濟步入2.0時代(05/04)
- ·2014年度杭州市樓宇經濟發展目標完成表(06/24)
- ·樓宇經濟杭州兩城區進全國前十(01/16)
- ·如何提升樓宇經濟發展水平值得深研(05/06)
- ·杭州下城區西湖區樓宇經濟全國排得上號(02/19)
- ·江東區工商助推樓宇經濟發展(11/14)
- ·把握好杭州樓宇經濟發展趨勢(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