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首條地鐵商業街近半商鋪生意慘淡關門大吉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4/6/4 9:04:36
今年5月底,杭州產權交易所網站掛出了《杭州地鐵2號線東南段和4號線首通段站廳商鋪和自助售貨機機位租賃經營權進行公開掛牌轉讓公告》,這也是杭州地鐵2號線和4號線推出的首批商業資源。目前,這批商業資源已經拍賣完成。
都說“地鐵一響,黃金萬兩”,不過,并非所有的商鋪,沾上“地鐵”二字,生意都會滾滾而來。去年8月8日開張的杭城第一條地鐵商業街——地鐵鳳起路站地下商業街,現在正面臨窘境,生意冷清,顧客稀少,近半店鋪已經關門。
這條被寄予厚望的杭州地鐵首條地下商業街為何會“遇冷”,客流未達預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樣的地鐵店鋪會更受乘客青睞?
連日來,本報記者走進鳳起路地鐵商業街,傾聽商家和乘客聲音,尋找答案。
經營現狀
服裝店生意慘淡,飲食店人氣頗旺
中午時分,記者坐地鐵來到鳳起路站。從閘機出來,每走幾步,就能看到鳳起路地下商業街的入口。不過,記者在入口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大部分乘客出閘機后,還是選擇直接從進出口上到地面,真正走進地鐵商業街的人并不多。
鳳起路商業街兩側共有24家店鋪,但記者數了數,大約有9到10家店鋪大門緊閉,或是拉下了卷閘門,已經停業,關門數量已接近整條商業街店鋪數量的一半。除了這些關門的店鋪外,不少商鋪也已經改頭換面,換了主人。
而依然在營業的幾家店鋪中,靠近商業街北側的幾家服裝店、裝飾品店前門可羅雀。時值中午,本來就不多的人流中,大部分只是匆匆走過店門口,甚至沒向店里瞄一眼。記者觀察了10多分鐘,也沒有看到有一個人進店。
從商業街北端向南走,在兩邊店鋪駐足的人開始漸漸多起來。商業街中段的羅森便利店,不少人在店里采購便當、飯團、肉串等便攜食品。
而到了商業街最南側的老娘舅中餐廳,店內的景象和幾家服裝店則截然不同,來吃中飯的顧客把店里擠得滿滿當當。
“再早點來的話,人都擠到店外面去了。”一位白領打扮、正在用餐的中年男子說。
記者在老娘舅店外呆了一會,到這里吃午飯的客人絡繹不絕,過了下午1點,就餐的人潮才漸漸散去。
不過,并不是所有飲食店的經營情況都那么理想:一家叫“自然派”的零食店鋪,也已經關門了。
大部分商鋪,尚處于虧損狀態
進店的顧客屈指可數,商鋪經營自然難以為繼。
記者采訪了鳳起路地下商業街幾家商鋪的店員和經理,不少人都大倒苦水:“虧得很厲害!”
“經常一天都賣不出去一件衣服。”商業街上一家正在打促銷廣告的服裝店店員說,“大部分人都是進來看看就走了,下午兩三點人少的時候,經常半天都沒人進來。”
這家服裝店,在記者印象中,并不是第一批進駐鳳起路地鐵商業街的。而從開街堅持至今的服裝品牌“秋水伊人”的葉經理也告訴記者,商鋪的虧損情況很嚴重。
“具體數字不方便透露,但營業狀況確實不好,存在虧損而且虧得很厲害。”葉經理說,“當然我們也是有心理準備的,像地鐵配套的地下商業街,不是每一條都是馬上成功的,原因可能各方面都有吧。”
雖然經營情況不好,但葉經理透露,他們暫時還沒有撤出的打算:“總的來說,鳳起路站的人流還是在不斷上升的,我們準備繼續撐下去,也希望地鐵方面能推出相關措施,讓大家一起渡過難關。”
而在相對營業情況較好的羅森便利店,店員告訴記者,這家地下商業街分店的營業額,大約只有武林門等繁華路段門店營業額的五分之一。不過,她對前景還是挺樂觀的,等地鐵2號線等線路開通好,地鐵線路形成網絡后,人流量肯定會瞬間攀升,到那時,生意應該會好起來的。
業內建議
快餐式餐飲和新興產業,或許更適合地鐵商業街
為何同一條商業街兩頭的商鋪,經營狀況差距如此之大?記者采訪了某知名服裝品牌江南大區營銷總監。
“像鳳起路地鐵地下商業街這樣的商業場所,在我看來,并不適合傳統服裝產業進駐。”他說,“對我們服裝行業來說,固定的客源是很重要的。但像地鐵這樣的場所,人員流動性太大,大部分乘客都急著趕路。另一方面,地鐵作為一個交通工具,本身購物氛圍并不算濃,很難想象有人會專門來這里逛街,畢竟走出地鐵口就有很多大型商場,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網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培養出一批老顧客更加困難。”
那么什么樣的店鋪更適合在地鐵商業街經營呢?
“如老娘舅這樣的餐飲店,相對來說更能迅速適應,因為它很好地迎合了周邊白領的需求,解決了他們吃午飯的問題。很多寫字樓集中的地段,這樣的快餐式餐飲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包括便利店也是一樣。”他說,“還有一類就是新興產業可能會比較適合,像鳳起路商業街里的‘跑碼場’,就是一個例子,店鋪概念比較新,作為一個‘線上營銷,線下推廣’的窗口,依托地鐵、車站等密集人流的區域優勢,為優質網店提供實物體驗與二維碼移動購物的便利。乘客看中哪件商品,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回家去網上訂購,方便快捷,第一眼能吸引住乘客,又不需要太多精挑細選的時間。”
也許,這里的商鋪,更多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展現出自己的特色,抓住這些匆匆過客的眼球。
乘客聲音
希望在地鐵商業街“邂逅”什么樣的店鋪?
那么,每天經過地鐵鳳起路站的乘客們,他們對地下商業街,又有怎樣的看法?地下商業街里,哪些商鋪,更容易讓他們駐足呢?記者在地鐵站隨機對數十位過往乘客做了一個小調查。
今年34歲的杭州市民王先生,在離地鐵鳳起路站不遠的一家廣告公司上班。他告訴記者:“我覺得這個地下商業街還是應該以飲食店為主,像我和我的幾個同事,每天就來這里吃個中飯,就圖個方便快捷。如果這里能有更多像‘老娘舅’這樣的快餐式餐飲店,每天的菜都能換換花樣,我覺得也不錯。但是像服裝店和首飾店,我覺得我應該不會去逛吧,我覺得不如換成餐飲一條街,專門解決我們的吃飯問題,可能會更受歡迎。”
而在附近商店工作的陳小姐則認為,這里的營業路線可以更親民一些:“我覺得其實弄成吳山夜市那樣蠻好的,前段時間的地鐵集市就很不錯啊,都是些很有趣的小東西,逛起來既有驚喜,也不會太花時間。”
來鳳起路附近辦事、正準備回城南的公司的白領小鄭則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這里應該多一些概念性的店鋪,做得獨特一點,像各種類型的DIY店啊、動漫音游店啊,別的地方不太找得到,這樣才能吸引顧客。鳳起路周邊的商場已經很成熟了,要想成功的話,還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走不一樣的路。
國內多個城市地鐵商鋪曾“遇冷”
對信奉“人流所到之處即是財富生長之地”的商人來說,地鐵商鋪無疑具有極高的投資價值,香港地鐵商鋪的火熱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不過,縱觀國內各個城市,起步即大獲成功的地鐵商鋪并不多。
其中,成都、南京、蘇州等城市的地鐵商鋪,都曾遇冷。成都地鐵東客站西廣場處的26家鋪子,曾經只剩下不到一半在營業,半數為便利店;南京地處繁華路段的新街口站,大部分店面也曾處于虧損狀態,還有10多家店鋪沒有營業;蘇州廣濟南路站地下一層的軌交商業街,60個鋪位,開門的不到20個,甚至有半數店鋪未找到租客。
相對來說,上海、廣州等地鐵起步較早的城市,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商業氛圍已日漸成熟。但即使是上海,也并非所有地鐵商鋪都能“火”,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站商業街華盛街,也因為種種問題,無法吸引地鐵帶來的客流。
有專家認為,若想復制“港鐵模式”的成功,首先需要有效地控制好地鐵沿線的土地儲備,建立對地鐵沿線物業升值的“利益反哺”。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今日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