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WeWork現狀調查:掛創業“羊頭”賣地產“狗肉”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5/3/18 11:24:24
前不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兩會上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透露,將出臺更多措施來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政府為市場清障搭臺的同時,市場早已開始行動。在房地產界,3月初萬科原高級副總裁毛大慶辭職創業事件,使“中國版WeWork”及其商業模式一夜間吸引無數眼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其實中國版WeWork早在幾年前就已有落地,那么其現實生存狀態如何?這類企業究竟靠什么來盈利?在這一平臺上,創業企業與天使投資們又是如何考量?這一模式能否給高空置率的寫字樓市場帶來希望?
由于互聯網經濟和創意產業的風行,大量創業者需要價格低廉、品質有保證又有濃郁創業氛圍的辦公場所,這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中國版WeWork”的興起,比如SOHO 3Q、蜂巢辦公空間、世鰲國際等等。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曾表示,雖然自己不會設立風投基金,但是會邀請天使基金進入SOHO 3Q。蜂巢CEO張鵬則表示,公司會提供金融服務支援,旗下有金融合作伙伴,不僅會提供辦公空間,也要做企業孵化器。還比如瑞安房地產在上海楊浦區開發的“創智天地”,也與天使投資合作,同時這里活躍著寬帶資本、農天資本、遨問投資、大學生創業基金、快創營等投資機構。
但是,上海一家產業園的副總告訴記者,目前所謂的“孵化器”或者“天使基金”其實都不掙錢,真正掙錢的還是房地產。開發商引進天使基金的目的,還是為了吸引租客,并能爭取一部分產業支持政策。
上述說法多少為中國版WeWork的未來投下一絲陰影。雖然中國版WeWork客觀上能夠增加寫字樓的租賃需求,但其“掛羊頭賣狗肉”的運營方式似曾相識,讓人聯想起類似的旅游地產、養老地產等概念,能夠走多遠還是一個未知數。
對創業者來說 高昂的租金戳中了“痛點”
記者了解到,與傳統的創業孵化園相比,目前服務式辦公空間對入駐客戶的準入門檻較低,基本上只要能提供合法的身份證明并及時交付租金,任何個人或者團隊都可以進場辦公,并享受所有的公共服務。
上海一家孵化園的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種針對個人的辦公租賃,打破了傳統思維束縛,使商業地產有了更多潛在客戶;但是較低的入駐門檻也令租戶層次和質量良莠不齊,其中真正的創業團隊數量可能比較有限。
據了解,服務式辦公室的租賃時間普遍較短,SOHO 3Q的最短租期僅為一周,最長也只有12周,蜂巢辦公空間的收費也是以月為單位。盡管租期到了可以續約,手續也不復雜,但如此短暫的租期設置,很明顯,其主要的出租對象是那些不需要長期辦公的小企業主、本地市場開拓者、辦公室暫時緊缺者和過渡時期使用者等。
不久前,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曾表示,短租服務的對象不僅僅是創業團隊,服裝設計師、自由撰稿人等,一切有辦公短租需求的人都可以通過網上預約,到SOHO 3Q來辦公。
從價格上來說,服務式辦公室也要比一般辦公樓的租金昂貴。據記者測算,北京望京SOHO建筑面積為5091平方米,共計655個座位,如果滿員的話,那么一個工位的單價為18元/平方米/天,而周邊寫字樓的價格普遍為6~9元/平方米/天。在蜂巢辦公空間徐家匯店,一個工位的價格為4000~7000元/月,一個標準工位面積約為20到30平方米,租金約為6.5~10元/平方米/天,高于周邊辦公樓5元/平方米/天。
相對高昂的租金費用對創業團隊而言是沒有吸引力的,尤其是那些有初期租用需求的創業者,創業成本對他們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名創業者對記者表示,服務式辦公通常提供了很多可以滿足他們辦公需要的增值服務,但是成本仍然是他們需要操心的主要因素之一。
協縱國際首席執行官黃立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創業者的“痛苦度”遠遠高于美國。美國創業者實際上是自由職業者,收入穩定,有足夠的支付實力,而中國創業者未來的不確定性很大。
WeWork要做的事情,實際上黃立沖幾年前就嘗試過了,結論是不能做。因為美國的物業租賃價格與其創業者的收入之比跟中國完全不同。比如,加入同一個會員中心,在美國使用一個月的價格是400~500美元,對美國創業者來說代價不高,在中國也是400~500美元,但卻可能是一名創業者一個月或半個月的工資。
如此看來,中國版WeWork除了手續簡便、租期短暫的特質外,高昂的費用才真正戳中了創業者的“痛點”。
對運營商來說 核心目的是增加租金收入
盡管不少服務式辦公室的運營商都提出創業概念,并聲稱開放的辦公場所為風投提供了絕佳的觀察機會,但是從目前中國版WeWork的運營情況來看,“創業樂園”一時還很難落地。而傳統孵化園的孵化成功率高達85%,這一數字背后,是較高的準入門檻。服務式辦公室正是瞅準了這一利基市場,利用門檻較低這一特質來吸引租戶,但是目前仍停留在概念炒作階段。
上述孵化園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很多孵化園是公益性質的,因此對入駐的創業團隊有準入要求,一般會要求他們提供創業計劃書,審核評估通過后才可以進駐,并且會定期要求他們匯報創業進展。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為了加大園區企業流轉率,他們將會被要求離開孵化園,時間一般在6個月左右,孵化成功率高達85%。”
據了解,這些孵化園很多具有強大背景,他們可以提供與服務式辦公室類似的基本服務,也會提供諸如園區企業交流、人事、法律、市場等更多元化的服務,而且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應該說更適合創業者。而中國版WeWork真能成為入駐創業項目的孵化器嗎?
黃立沖認為,創業不是假手于人就可以成功制造的,大部分創業都是失敗的,只能依靠創業者自己領悟。旁觀者只能從大部分“創新想法”中,選擇最有可能成功的項目進行投資和引導,并通過分享他們的成功而獲利。
黃立沖表示,孵化IT領域企業的想法和概念都很好,但提供的增值服務如何收回成本是大問題。而且,一般企業從成熟到騰飛,正常周期是10年,IT類企業會短些;能指導白手起家創業的人都是稀缺人才;因此,對新創業者盲目提供服務,很可能難以回收成本。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實際上服務式辦公室的核心目的仍然是提高商業辦公樓的使用效率,增加租金收入。
在價格高昂的商業物業銷售困難的情況下,SOHO為了提高辦公樓使用效率,將辦公樓化整為零后出租并回收資金,這是比較簡易便捷的操作方式。而在蜂巢辦公空間的網站上,記者看到了一則信息,稱若有閑置辦公樓的地產商可以聯系他們,他們將加以改造后再出租。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版WeWork的主要盈利來源為三類:一是工位費,使用辦公桌需要支付部分費用;二是會員費,即享受平臺資源需要交費;最后,如果真的有風投“相中”了項目,服務式辦公室的運營商可以選擇跟投,但此舉風險較大。就現狀而言,如果辦公工位能夠充分出租,就已經可以實現盈利。
在毛大慶辭職創辦中國版WeWork僅幾天之后,就有人以“創客孵化器”概念吸引投資者參與眾籌。“采用眾籌模式,在北京CBD核心區域的朝外SOHO購置辦公場地,建立‘創客孵化器’物理空間,吸引以數字媒體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包括但不限于互聯網、數字傳媒、創意創作、文化傳播等)的企業或創業團隊入駐。”
這個眾籌項目位于北京CBD核心區域的朝外SOHO,面積為1074平方米。有限合伙總認繳出資額3600萬元,須以現金投資,投資下限180萬元,并以180萬元遞增,上限1080萬元,收入來源是租金收入。記者了解到,朝外SOHO的租金水平報價為7~7.5元/平方米/天,該眾籌項目將租金定在6.5~7元/平方米/天。按7元計算,在合伙人不要求使用眾籌項目租賃空間的情況下,項目的租金回報率僅7.62%。
由于朝外SOHO的二手房價格較高,上述投資要比直接買朝外SOHO的二手房更有吸引力。代理朝外SOHO二手房銷售的一位中介業務員告訴記者,朝外SOHO二手房單價在3.5萬~5萬元/平方米之間。
一位熟悉眾籌的業內人士表示,這場眾籌其實是集資購買朝外SOHO的辦公場地,然后出租給創業公司,與“創客孵化器”這個項目的關系不大。
中國的創業經濟產業方興未艾,如何維持源源不斷的客源,對運營商是重要命題。如果沒有持續穩定的客流,資金回籠就變得異常困難,SOHO 3Q也許可以依靠潘石屹的“明星效應”吸引客源,但對那些非自有物業的運營商而言,租賃物業的選擇、客流的數量將會是重要的風險控制因素。
美國WeWork:目標是發掘初創企業
完備的社會保障網絡、發達的金融服務,使美國成為一個創業活動最為活躍的國家。服務于海量、輕資產、初創期的企業和個人,WeWork這樣一個共同工作空間正在爆紅,市值逼近50億美元。
除了收房租,WeWork還設法讓會員們意識到,他們加入了一個豐富的商業網絡,可以找到合作伙伴、客戶、投資人。根據《福布斯》的報道,WeWork可以稱為是“現實版的阿里巴巴”——每月至少有51%的會員和其他會員有一次交易。
WeWork模式爆紅市值逼近50億美元
WeWork是當下美國創業圈的“明星”,不僅給數量龐大的美國小企業主創造了一個共同工作的空間,自己的估值也在快速攀升,被稱為“上市在即”的明星企業。
“在美國,很多年輕人都會選擇創業,而非一心進入大公司上班。”一位曾在美國求學多年的律師告訴記者,共同工作模式在美國的爆發,其根基是美國崇尚創業的文化,加上美國金融體系發達、資本活躍,創業的風險被分擔,創業者可以在低成本下展開自己的事業。
今年3月,《財富》雜志記者進入WeWork總部,描述了其“類谷歌”式的工作場所。不論你是一個還沒有被認可的自由藝術家,或是一個初創公司的小老板,都可以在繳納400~650美元之后,在WeWork租下一個辦公室,并享用一切工作需要的東西。在WeWork官網上可以發現,選擇WeWork的包括藝術家、自由撰稿人、初創型企業等。現在,WeWork甚至已經發展到連教育、培訓都可以提供了。它是如此的火爆,有人甚至需要排隊等待兩年。
2010年,WeWork在紐約曼哈頓開始創業,5年后的今天,其估值已經達到50億美元,在美國有29個工作地點,在歐洲和以色列也有布點。但目前還未進入中國市場。
在服務式辦公室這一領域,創立于歐洲、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雷格斯是另一個規模較大的代表性案例,公司方面稱目前分布著2000個網點,包括750個城市,遍及100個國家和地區。圈內人士告訴記者,雷格斯的模式常被稱為“服務式辦公室”或“虛擬辦公室”。
創業型企業在雷格斯,租期最短可按天選擇。雷格斯面對的企業規模是1~500人,并承諾其不需要任何前期投入,這為初創期的企業提供了一個無門檻的辦公室。后期,則伴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適時調整辦公室規模。
在WeWork的咖啡吧就可能遇到你的投資人
上海嘉煦投資的唐維告訴記者,國外的“WeWork們”本質上都不是靠收租金盈利,發掘優質創業型企業,引入投資或直接投資,才是其目標。
唐維舉例說,在上海嘉興,亞馬遜和當地政府合作,在一個孵化器類的園區為初創型企業提供云服務。這一平臺經常引入天使A輪投資方,幫助企業經歷從0到1的創業過渡期。
唐維說,WeWork和許多眾籌網站類似,都是幫助天使投資人給小企業服務的過程中,對項目有更深的了解,這是一個優選的過程,以“大大減少投資的風險,讓成功率得到提高”。
WeWork在各路投資人眼中是一個巨大的“項目池”,它通過對空間的設計,創造各種“偶遇”機會,在去冰箱拿食物的過程中、在咖啡吧休息的時候,或許你就會遇到自己的投資人。在情人節聚會上,一邊喝點紅酒、吃點巧克力,一邊聊天,有的人也會直接遇到自己的投資人,根本不用在線上泡很長時間。
WeWork對外宣稱,公司目前已有將近15000個會員,他們可以面對面展開協作。公司通過app、正式和非正式的各種活動鼓勵會員相互交流。最近的一份調查說,51%的會員會每個月和其他會員做一次生意,比在線的商務關系真實多了。
返回頂部- 責編:8055
- 瀏覽: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閱讀:
- ·共享辦公“領頭羊”WeWork賺得多虧得更(03/27)
- ·聯合辦公鼻祖WeWork入杭 落戶西子湖畔(10/11)
- ·聯合辦公開始搶星巴克的生意 WeWork即(08/24)
- ·顛覆辦公租賃舊模式的共享辦公在杭州已(08/10)
- ·“We+”打破傳統寫字樓辦公模式(09/21)
- ·傳統寫字樓的革新:WeWork模式中國實踐(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