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重磅投資打造杭州商業新高度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5/5/4 10:23:09
政府目標將濱江打造成杭州的“新浦東”
2002年,杭州市政府已經提出杭州將從西湖時代轉入錢塘江時代。從那時起,江南岸開始進入人們視野。此后的十余年,杭州市政府以更高的規劃定位和雄心,將滾滾而來的商機帶到這里,目標將濱江打造成杭州的“新浦東”。
投資建設項目263個,全年計劃投資70億元,這些作為濱江區“三次創業”啟動之年的新目標,在不久之后或將成為新濱江新亮相的扎實基礎。不單單如此,這些數字的背后是區政府力挺江南岸升級發展的長遠眼光:5年后,濱江區或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引領杭州商業發展,這一點在政府今年的投資力度和創業人才的集聚程度中得到印證。
繳稅大戶濱江區
是杭州信息經濟新名片
要說杭州哪個區在2014年交出一份別出心裁的答卷?錢塘江南岸的濱江區完全可以用數字證明自己的成就。
你設想過一個企業能納稅多少?在濱江區,有些企業也許就是一幢大樓,卻一年納稅上十億元,可能比其他區一個月所有的稅收都多。據統計,2014年全區信息經濟總收入1300億元,同比增長36%,全省工業強縣(市、區)綜合評價再列首位。
何來如此強大的綜合實力?這離不開濱江區政府的這幾年的投資力度。2015年,被稱為濱江區的“三次創業”啟動之年。如果把上世紀九十年代濱江區成立看作首次創業、本世紀初‘兩區合并’看作二次創業的話,那么這次機遇難得的創業,算是濱江區真正展開雙翼騰飛的機會。
“三次創業”啟動之年,濱江區政府將投資建設項目263個,全年計劃投資70億元。其中,在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上頗顯政府的全球化視野:濱江區今年城建類項目共有134個,全年計劃投資27.46億元,超過總投資的1/3;新建道路23條,續建24條,基本打通區內斷頭路。
路通了、變寬了,商機便沿著黃金大道滾滾而來,例如有濱江“世紀大道”之稱的江南大道,雙向8車道,儼然紐約第五大道。這條路,串聯起目前濱江區的三大商圈,而位于其中軸線上的區政府板塊,是濱江最成熟區域之一,也是聯結主城區的核心紐帶。再加上未來杭州地鐵線路幾乎都會穿江南岸而過,江南大道或將率先成為濱江區乃至杭州市的“黃金大道”。
此外,緊鄰濱江區政府的濱江區文化中心,計劃今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完善商貿配套也將成為重中之重,特別是加快推進龍湖天街、浙江之門等城市綜合體建設,填補了濱江一直以來大型商業配套的短板,像龍湖6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市綜合體,已經不僅是家門口的商業配套,更是全杭州的商業急先鋒。
宜居宜創業的濱江
或是你掘第一桶金的“處女地”
雖然濱江區迎來自己的第三次創業,但前兩次創業均被看作是打基礎,這一次,將是其真正發光發熱的機會。
在今年4月的濱江區首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群英會上,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向濱江提出了這樣的挑戰:能否與深圳南山、北京中關村一起打造中國的“創新硅谷”?聽起來有點瘋狂,卻暗含濱江區未來的發展潛力,尤其在創業道路上,濱江區一直走在杭州各區前列。
創業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作為本土孵化和培育的企業,聚光科技融資1億美元被頻頻提及;公司產值4年間從3萬元做到20億元的米趣網絡也令人驚嘆。政府和民間合力營造的“大眾創業”氛圍,讓更多創業者聚于濱江。
有創業熱土,必然滋生出創業熱情。分析區內的企業類型,大部分為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10000家,微軟、NEC、惠普、INTEL、三菱等一大批世界500強企業已先期進駐。截至2014年,濱江區上市企業多達30余家,在浙江省各市城區中遙遙領先。
早就有業內人士預測,濱江商圈將是繼武林商圈、湖濱商圈以及城西商圈后,杭州的第四商圈,這話不無道理。如同當年買入四季青商鋪的投資者,商鋪日后的發展空間證明了其眼光長遠,而買入的時機尤為重要。
高知企業帶來高消費人群。敏銳的投資者或許已經嗅到撲面而來的商機。政府每年穩定的大手筆投入,再加上交通、文化、環境等方面的生活配套進一步提升,所有的優質資源都在向這里靠近,濱江區政府板塊,或者說江南大道中軸線上目前匯集了濱江乃至杭州的精英資源,龍湖天街的誕生或許將很大程度豐富中心商業業態,面對未來超過一百萬的消費基數,投資機會或許就在眼前。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錢江晚報
相關閱讀:
- ·爆改120天 杭州延安路商圈全新地標今天(09/20)
- ·杭州新天地集團十年磨一劍 打造商業地(08/23)
- ·港資頻頻入局 杭州成高端商業綜合體新(08/19)
- ·7月第一周杭州商業地產成交下降3成(07/10)
- ·6月杭州商業綜合體及新城建設動態報道(07/02)
- ·5月杭州商業地產成交及商業綜合體建設(06/03)
- ·杭州商業持續發力 今年近20個商業綜合(05/30)
- ·杭州15大商業綜合體年內開業,三分之一(05/28)
- ·杭州地鐵5號線首通段力爭6月底開通(05/08)
- ·4月杭州樓宇總部經濟及商業綜合體建設(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