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庫存是2016年杭州樓市的一場硬仗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6/1/22 11:23:18
“僵尸房”成16萬余套庫存“主力”之一
主城區2萬余套房源積壓超兩年
2015年已經過去,從成交量和成交金額來說,杭州樓市的確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新房成交127176套,刷新市區年度銷量歷史紀錄;市區成交金額首破2000億元,創了新高。 有業內人士稱,2015年是杭州樓市創紀錄之年:12月市區新房成交量達15882套,創單月歷史紀錄;市區成交套數首次走出“九連萬”;樓盤活躍度達到歷史峰值,816個項目有成交。
然而,在這些紀錄的背后是日趨嚴重的市場分化。
市區成交量前十的樓盤,貢獻了總成交量的10.8%,成交金額前十的房企占據的比例超過40%。但令人不安的是,某些房源已經多年沒有銷售“動靜”,他們也成為了庫存中的重點、難點之一,被部分業內人士稱為“僵尸房”。
截至昨日,杭州樓市新建商品房存量高達164127套,其中主城區85336套(住宅36738套,非住宅48598套)。
強者恒強
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明顯
2015年,是不少開發商“日子最好過的一年”。像濱江集團、德信地產等開發商,2015年的銷售業績都有新的突破。
然而,幾家歡樂幾家愁。對杭城的諸多開發商來說,有的業績創了新高,有的卻黯然退出了杭州市場,比如雨潤在杭州唯一的項目城東地塊被遠洋收購。用透明售房市場研究院院長方張接的話說,目前房地產行業正處在轉型期間,“優勝劣汰的速度將會加劇,最終很可能會剩下幾家寡頭。”
房地產業的轉型升級進入了新常態,企業業績分化更為明顯,整個行業將加速優勝劣汰,并購或將成為一種趨勢。一些大型房企自有資金充裕,且有充足的土地儲備,較有優勢;而另一些房企“主業”不在房地產,只是看行情想進入房產業賺上一票的,遇上行業不景氣,就很有可能選擇主動退出,轉讓當初拿到的土地或項目。
專家認為,對并購標的的角逐,一般只會發生在大型房企之間;同時,在強勢房企之間,還有一場強強聯合的盛宴。在當下這種大聯盟時代,整合是一場只與行業大佬有關的游戲,中小企業除了將項目賣給大房企外,根本無法參與到游戲當中。未來房企想活得更好,只有強強聯合這條路可走。
在購房者眼中,品牌房企的優勢比較明顯。洪先生是記者認識的一個購房者。他曾多次向記者咨詢買房事宜,每次在談到某個項目如何的時候,洪先生的第一個問題都是:“這個開發商怎么樣?”開發商的品牌,成為洪先生買房參考的一個重要標準。
“小的開發商,或者口碑不好的開發商造的房子根本不敢買,畢竟買房子是一輩子的事情,誰也不想到時候出現爛尾,或者交房的時候出現問題。好一點的開發商有保障一點。”洪先生道出了他的顧慮。
熱盤撐起板塊業績
漲跌互現成常態
其實,看看今年的成績單,就會發現一個現象:無論是成交面積還是成交金額,前十樓盤在市場上所搶占的份額越來越大。
某開發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分化不斷加劇,銷售冷熱不均。高額存量前,購房者越來越理性。市場資源越來越向寡頭集中,要去化存量,開發商不得不學會搶客戶。”
“僵尸房”成庫存“主力”之一
主城區2萬余套房源積壓超兩年
有些樓盤的成交活躍度雖然比不上熱門紅盤,但好歹也在慢慢去化;而某些樓盤,有些房源卻慢慢熬成了“僵尸房”。
自2013年9月杭州市區新建商品房庫存量突破10萬套起,高庫存一直是杭州樓市揮之不去的“陰霾”。2014年12月,市區新房庫存首次超過15萬套。
近兩年,新房成交主要以新推房源為主,歷史庫存的去化十分緩慢,其中主城區近3成房源積壓超過兩年,而銷售基本停滯的“僵尸房”在總庫存中亦占了較大比重。
透明售房研究院曾經在2015年9月公布一個報告,認為主城區77863套庫存(截至9月9日數據)中,有777套形成于2009年,2010年形成的庫存則有2109套;2011年、2012年領出預售證卻至今仍處于可售狀態的房源量分別為2662套、3594套;新增供應量激增的2013年、2014年則分別有1.2萬套、2.4萬套領出預售證房源遺留到了現在。
該報告還公布了一組數據:2013年及以前遺留庫存最多的10個樓盤,排在第一的是中大銀泰城,遺留庫存量達到1084套,即使是排在第十的金隅·田員外也有386套的遺留庫存。
“尾房難銷”是去庫存難點
大戶型存量占比不少
從房源積壓比例來看,2009年杭州主城區新建商品房新增供應中有1.7%積壓到了現在,隨后幾年的新增供應房源積壓比例逐漸攀升,2012年領出預售證的房源中至今未售出的房源占比7.7%,2013年、2014年,這一比例分別為24%、43%。
事實證明,庫存去化比新增供應的去化更加艱難。有專家表示,除了基數增加的因素外,“尾房難銷”也是重要原因。某樓盤置業顧問告訴記者,該樓盤目前是尾房在售,已經賣了二年多了,由于房價在波動,二期比一期便宜不少,導致一期遺留的房源難出手。
此外,由于經過市場篩選而遺留下來的歷史庫存房源往往在戶型、樓層等方面存在劣勢,與同板塊、同小區新入市的同類房源相比銷售難度通常更大。
部分開發商高價拿地入杭也是導致房源積壓的原因。位于錢江新城某樓盤相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其拿地早,放了5年多未動,而其他成本則每年都在增加,導致樓盤很難定價,定高了出不了手,而低了又是虧本的買賣。
前幾年土地出讓集中的板塊,很多項目都在近兩年扎堆供應,而且受制于當時70/90限制,大部分項目以90平方米戶型為主。因為扎堆拿地,使得板塊內供應量大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過時”產品去化壓力會越來越大,恐怕只能以價換量。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3年,每年積壓至今的住宅的平均面積幾乎都在150平方米以上,其中2006年至2008年積壓至今的住宅房平均面積超過了200平方米,2009年至2012年積壓至今的住宅平均面積超過了160平方米,這一特征顯示改需市場供需失衡的形勢相對比較嚴峻。
城東新城成主城存量大戶
商業項目庫存量攀升
不同的板塊供應基礎加之不同的去化率,近些年各板塊積壓的房源也各不相同。據透明售房研究院數據統計,2004年至2015年,市中心、濱江區政府、濱江橋南、城東新城、下沙沿江、錢江新城等板塊的累計供應量居位前列。
數據顯示,在這一時期,濱江區政府、奧體博覽城、三墩、市中心、九堡等板塊新增供應的積壓率較低,城東新城、丁橋、錢江新城、田園半山等板塊的積壓率較高。
從主城區的庫存數據來看,截至2015年12月30日,城東新城以10441套的可售房源成為主城存量大戶。田園半山積壓也較為嚴重,四年間申領預售證的房源積壓至今的比例達39%。由于離市中心較遠,地鐵并不直達,公交到達數量也不多,加上區域配套缺失,本地消化有限,去化吃力。良渚街道也不容樂觀,可售房源高達9603套。
相比之下,申花、橋西等板塊,存量都在三四千套的水平,年成交量也在3000套左右,庫存壓力并不大。
有數據顯示,很多庫存高企的板塊,都是由于商業項目拖了后腿。譬如,城東新城的庫存,商業項目占近五成,光是東亞新干線、港龍城兩個樓盤的存量,就占整個板塊庫存的33%。此外,由于商業項目通常一次性領出所有預售證,所以在庫存體現上頗為明顯。
去庫存化仍是第一要務
開發商要研究如何走量
那么,2016年該如何做到去庫存化?
浙工大房地產研究所所長虞曉芬總結認為:
首先,政府對土地源頭要進行有效管控,庫存量大的地方停止或減少土地供應,要摸清顯性存量和隱性存量,針對性地建立有效的土地供給配比機制。其次,政府應當降低開發商不合理的稅費,鼓勵開發商降價。同時,房企應當更加理性投資、決策,密切跟蹤市場變化,要去研究城市人口與房地產的匹配關系,不能盲目拿地。
另外,杭州的公建量太大,造成寫字樓租金和寫字樓銷售價格與城市發展狀態很不匹配,形成了大規模的空置、浪費。建議政府在某些區域,特別是住宅供不應求的區域,可以允許部分公建用地改變用途,加快公建去庫存。
最后,杭州需要借助G20峰會、亞運會等,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杭州僅依賴浙江市場有些需求不足,需要跳出浙江,面向上海、長三角。
當然,對于開發商來說,選擇好的時機降價走量仍是重要一環。譬如2015年賣得比較好的一些剛需盤,純粹是因為其價格上的優勢。臨平某樓盤去年上半年的均價在7500-8000元/平方米之間,年底均價降到了7500元/平方米,最近的價格又下調到6500元/平方米。開發商的主動調價行為,得到了市場熱烈回應。一段時間來,該樓盤頻頻躋身區域熱銷前十榜單,也使其成為臨平板塊為數不多的熱銷盤之一。
同時,開發商在拿地以及做產品時應該進行綜合考量,諸如品牌、地段等因素也是有講究的。那些賣得好的單盤,不外乎出自綠城、濱江、萬科、龍湖、融創等品牌開發商之手。而花大價錢買這些高端盤的購房者,首先買的就是品質和開發商的口碑。還有地段。擁有稀缺性地段,周邊沒有太多競品,才更容易讓購房者下單。如果兩者得以完美融合,這樣的樓盤何愁沒有銷路?比如濱江的萬家名城,將豪宅標配的室內恒溫泳池做進了剛需樓盤里,并承諾業主每年可以免費游泳200次,配套做到這樣的程度,對購房者的確有一定吸引力。
返回頂部- 責編:8057
- 瀏覽:
- 來源:青年時報
相關閱讀:
- ·杭州樓市半年報出爐! 銷售金額濱江、萬(07/04)
- ·杭州6個商業地產項目將陸續交付(06/14)
- ·杭州放開酒店式公寓的產權分割限制? 有(06/13)
- ·受端午假期影響 6月第一周杭州寫字樓商(06/12)
- ·金三銀四后,杭州樓市“小陽春”或將延(06/06)
- ·杭州樓市調查:房企頂價拿地 地王“廝殺(06/03)
- ·杭城酒店式公寓投資熱又來了?(04/26)
- ·限價不松動,杭州樓市何去何從(04/24)
- ·房價松動?杭州房企別抱幻想了!(04/18)
- ·4月第一周杭州寫字樓商鋪成交量環比下(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