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樓宇經濟發展報告》圖書摘要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6/5/4 10:52:32
由中國樓宇經濟知名專家夏效鴻副研究員主持編纂的“中國樓宇經濟藍皮書”《中國樓宇經濟發展報告2015——“2.0時代”的樓宇經濟“互聯網+”路徑》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
整個報告以“樓宇經濟‘2.0時代’的‘互聯網+’路徑”為主題,通過對樓宇經濟發展歷程的分析總結,作出樓宇經濟步入“2.0時代”的重要判斷。基于國內30多個城市的70多個城區樓宇經濟發展現狀,總結出“2.0時代”樓宇經濟的產業跨界、要素融合、功能再造、空間共享、平臺重塑、服務協同等“六大‘互聯網+’路徑”,針對性地提出“2.0時代”樓宇經濟發展的“五大對策”。報告還對31個城市的50個城區的樓宇經濟發展指標進行了綜合排名,天津市、成都市、杭州市、嘉興市獲“2015年度樓宇經濟發展‘魅力城市’”,北京海淀區、上海黃浦區、深圳南山區、廣州越秀區、天津河西區、南京鼓樓區、杭州上城區、成都武侯區、青島市北區、煙臺芝罘區獲“2015中國樓宇經濟十大活力城區”。

圖書摘要:
目前,三四線城市的核心區、部分較發達的縣城樓宇經濟正處于樓宇經濟發展的“初始期”;二線城市的核心城區和部分一線城市的非主城區,樓宇經濟發展正步入“成長期”;而一線城市的核心城區樓宇經濟發展已進入“成熟期”。從全局角度看,樓宇經濟總體呈現“一線城市在提高中發展、二三線城市在發展中提高”的發展態勢,逐步從以往的比硬件、比地段、比租金轉向比軟件、比環境、比服務,從原來的注重生產轉向注重生產、生活、生態,從原來的注重經濟效益轉向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人文效益、生態效益。從這個意義上說,樓宇經濟正呈現硬件“智能化”、軟件“個性化”、訴求“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形成載體、功能、產業、要素、空間、模式、物業、管理、效益等全方位的“升級版”,步入發展的“2.0時代”。
一、樓宇經濟呈現以硬件“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2.0升級版”
樓宇經濟“2.0時代”,“智能化”成為現代樓宇的典型特征。樓宇因“智能化”而改變、因互聯網而改變,樓宇經濟也因樓宇載體、功能、空間的變化而呈現新的發展趨勢。
(一)載體的2.0:從“獨立”到“融合”
隨著城鎮化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產業轉型升級,樓宇經濟從過去依靠單幢樓宇“單打獨斗”的“零散式”發展,逐漸向商圈、專業市場、特色街區、產業園區、特色小鎮集聚,依托“樓宇+專業市場”、“樓宇+特色街區”、“樓宇+產業園區”、“樓宇+特色小鎮”的融合發展,形成了產業集聚區、中央商務區、特色商圈、特色小鎮等不同形式的載體,承載著新一輪的樓宇經濟發展。
(二)功能的2.0:從“智能”到“智慧”
從誕生之日起,商務樓宇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50—80年代初多為自成體系、自用型的普通型商務樓宇,80-90年代的樓宇基本可分層分區出租出售、實現了樓宇物業的商業化,但大部分城市商業商務商住不同組合形式的綜合型樓宇居多。90年代后期“樓宇經濟”概念提出后,樓宇的經濟功能逐漸受到重視,純商務樓宇逐年增多,商務樓宇功能更加“智能化”,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個性化辦公、貼心化服務、國際化配套,許多高端樓宇逐漸實現“智慧化”。
(三)空間的2.0:從“獨用”到“共享”
樓宇經濟“2.0時代”,人們更注重公共空間的共享,“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的自循環生態圈正在形成。在樓宇總體布局上,摒棄了以前商業是商業、商務是商務的“分割式”獨立分布格局,而將餐飲、娛樂、健身、休閑、書吧等公共設施嵌入其中,形成融商業、商務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為商業商務運營提供設施配套。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下,涌現了許多眾創空間、新型孵化器以及由廢棄倉庫改造而成的創意辦公空間。樓宇與樓宇之間、樓層與樓層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空間設計更加注重員工之間的互動、交流,公共區域、公共部位的預留、設置融入了新的理念。
二、樓宇經濟呈現以軟件“個性化”為主要特征的“2.0升級版”
樓宇經濟“2.0時代”,樓宇發展的重點已從以前的注重硬件建設轉向軟件提升,從大拆大建轉向運營管理,并且注重“個性化”、人性化、人文化。
(一)產業的2.0:從“散棲”趨向“群居”
樓宇經濟“2.0時代”,樓宇中集聚的產業已從一家一戶企業“散棲式”的空間集聚,發展到以某一產業為主導、有效融合資本、人才、技術、管理、文化等要素的上下游產業鏈的“群居式”聯動發展,產業業態也從以前單純的現代服務業拓展為都市工業、現代農業,從而形成“特色樓宇”、“特色街區”、“特色園區”、“特色小鎮”等不同形式的產業集聚區。
(二)要素的2.0:從“單一”趨向“多元”
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和低碳、環保理念的倡行,商務樓宇逐步向智慧化、個性化、人性化方向演進。樓宇經濟“2.0時代”,商務樓宇中入駐的目標客戶更明確、景觀要求更高、商務空間更多、提倡綠色環保和高智能化。這時的商務樓宇已經不再單單是辦公場所,而是更注重硬件品質、軟件服務、產業細分,更多地融入了文化、科技、服務、管理等元素,集辦公、休閑、社交于一體。
(三)模式的2.0:從“固定”趨向“鐘點”
“互聯網+”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樓宇經濟“2.0時代”商務辦公模式的變革。為滿足不斷趨于碎片化、個性化、人性化的用戶需求,樓宇物業逐漸從原來的分割出租、整體轉讓、整層出租向“聯合辦公”、“柔性辦公”轉變,企業辦公模式也從以前的“8小時坐班制”發展成“商務辦公鐘點房”等。
三、樓宇經濟呈現以訴求“多元化”為主要特征的“2.0升級版”
樓宇經濟“2.0時代”,無論是地方政府、樓宇業主,還是物業管理公司,對樓宇的訴求都發生了變化,從以前的“建樓賣樓”、片面追求租金、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轉向追求長遠持有、追求永恒收益、追求經濟社會人文生態綜合效益。
(一)物業的2.0:從“租售并舉”向“企業自持”轉變
商業商務樓宇正由開發企業租售并舉階段向物業持有主體與運營主體分離、通過資產證券化實現對物業的持有經營階段。從當前現狀看,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商業基本實現自持、商務樓宇自持比例持續上升,一線城市郊區和二線城市的部分非核心地段,會以租售并舉的產品為主。只有在三、四線城市,會存在大量散售項目。
(二)管理的2.0:從“粗放式管理”向“管家式服務”轉變
隨著競爭的加劇,商業商務地產的運營管理從以前的“看門、掃地、防小偷”的“粗放式管理”,向注重節能、綠色、環保、個性的“管家式服務”轉變,物業管理更加關注細節、關注個性需求、關注用戶體驗。
(三)效益的2.0:從注重經濟效益向注重經濟社會人文生態效益并舉轉變
地方政府對樓宇經濟的發展訴求從最初的追求稅收億元樓宇、稅收千萬元樓宇、樓宇“畝產率”、稅收“貢獻率”等經濟指標,逐漸轉向追求樓宇經濟對區域經濟的拉動、對城市品位的提升、對就業增長的促進、對城市文化的傳承、對城市生態的引領等經濟、社會、人文、生態等綜合效益。(原標題:《2015中國樓宇經濟發展報告》出版發行 責編:尹晶晶、孫紅麗)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人民網-房產頻道
相關閱讀:
- ·寧波白鶴街道催發“老樓新生” 一幢幢(09/26)
- ·寧波白鶴街道以“老樓新生”探索樓宇經(09/26)
- ·寧波鄞州區商務局“盯牢盯實” 樓宇整(09/24)
- ·杭州余杭南苑街道:從城郊到東部核心的(09/24)
- ·杭州余杭倉前:在創新發展之路上華麗蛻(09/20)
- ·把脈新趨勢 JWK舉辦樓宇經濟行業論壇(09/19)
- ·西湖區樓宇經濟領跑杭州 樓宇吸金創新(09/12)
- ·杭州北干街道:創新引領建設 全力打造深(09/11)
- ·特色樓宇(園區)匯聚西湖經濟新動能(09/02)
- ·杭州倉前街道“三服務”活動走訪企業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