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濱江:讓夢想在眾創空間飛翔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6/7/5 15:02:42
作為“五證合一”改革的先發地,杭州市濱江區持續走在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服務創業創新的前列。濱江區市場監管局首推契合創客特性的“工位號注冊”新模式,讓懷揣夢想的創業者在一張桌子上把夢想變成現實。
貼紙粘在孩子皮膚上,就可以測體溫;340萬美元的超級跑車登上互聯網跨境賣車平臺;手機可以全程查詢驗血過程;推出為創業者服務的有趣機構“咖啡辦”……不斷爆出新鮮事物,且件件超出你想象的,就是位于錢塘江南岸的國家級高新區——杭州濱江。
作為杭州創建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這里早就已經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本營。
從1990年創建省內第一家科技孵化器高新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起步,濱江目前有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3家,其中國家級4家。
更為重要的是,濱江通過搭建服務平臺,破解成長難題等,營造起良好的“創客生態”,寫下了一篇可圈可點的“服務創業創新”好文章。
“各種新型的‘眾創空間’,成為推動濱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興力量”
孵化夢想,眾創正酣
入駐“5050計劃”加速器短短一年多,由不到30歲的毛靖翔創辦的米趣,就從幾個人的團隊發展成為有200名員工的公司,估值達20億元人民幣,成為“5050加速器”的領軍企業。
這也是濱江“眾創”的一個縮影。杭州濱江,作為杭州創建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域,早就已經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本營。
而在這股創業熱潮中,各種新型的“眾創空間”,成為推動濱江眾創的新興力量。借鑒美國硅谷YC孵化投資模式的天使灣創投;專注醫療健康、擁有O2O創業服務平臺的貝殼社;由成功企業家、國千人才創辦,專注于新能源、節能減排、物聯網產業的睿洋聯創工場;重點孵化培育“5050計劃”人才的“5050計劃”加速器;專注體外診斷產品為特色的天和科技園;惠及在杭千余創客、服務創客群體和滿足個性化需求的NGO西湖創客匯;開放虛擬型、深耕電子商務領域項目孵化的王道電子商務……2012年以來,多種市場化、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化、形態各異的新型“眾創空間”,如雨后春筍,在這里生長起來。
引領眾創風潮的濱江區,有多大的眾創空間?據悉,該區擁有市級以上孵化器13家和創新型孵化器10家,其中阿里百川創業基地和騰訊創意基地也將于近期開張。目前,該區可用于孵化面積已達130余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000余家。
近期,濱江還出臺了“三次創業”三年行動計劃(2015年-2017年)。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連續開展“創新型孵化器建設年”活動,打造中國的“創業灣”。
該區將圍繞企業 “種子期—初創期—高成長期”需求,推進孵化器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民間資本、中介機構、投資機構興辦創新型孵化器加速器,鼓勵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建設,發展創客空間、創新工廠、車庫咖啡、貝殼社等模式。積極實施 “政府物業+政府通租物業”形式解決孵化器空間布局問題,形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功能配套齊全、專業服務精準的科技孵化器。
該區還將設立1億元 “創新型孵化器專項扶持基金”,力爭三年內新增創新型孵化器30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5家,省級孵化器10家,孵化面積不少于1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超過2000家;其中引導興建“創業灣、創新港、創意谷”孵化器加速器不少于15萬平方米,大力招引專業孵化器機構,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打造孵化器的“孵化器”。
“降低準入門檻、創新服務眾創空間方面,濱江推出的諸多舉措更是全省首創”
服務創新,全省領跑
在降低準入門檻、創新服務眾創空間方面,濱江推出的諸多舉措更是全省首創。
2015年初,浙江啟動“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并將其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換三名”等并列為促進轉型升級的十招拳法之一。為此,濱江區率先行動,積極推進,主動幫助小微企業由低、散、弱向高、精、優邁進。
彼時,在成立區“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推進領導小組的基礎上,濱江相繼出臺了支持創業創新的“黃金12條”新政、“1+X”產業新政、扶持科技金融及促進知識產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實小微企業各項稅收優惠減免政策。
5月,濱江在全省率先試點推行“五證合一”登記制度,通過“顛覆式”的流程再造實現六部門并聯審批,大幅縮短了五證的辦照時間,提高了行政審批效率。此后,登記試點經驗更是在全省得到了推廣。
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過程中,當地還進行“自我清障”,梳理“登記門檻”,取消了35項缺少明確法律法規支持的審查要求,簡化補正方式,為小微企業“清障搭臺”。
9月,濱江推出《關于進一步推進眾創空間發展的若干舉措》,在全省率先推出眾創空間工位注冊,大力支持眾創空間設立,對符合條件的眾創空間允許實行工位注冊,進一步降低企業準入門檻。
“創業之初投入較大的是什么?辦公場所房租無疑是一個方面。”對此,濱江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濱江,一張桌子就能作為企業的登記住所。
記者了解到,彼時,為支持創新創業,濱江在被認定的眾創空間里開展了工位注冊試點。具體來說,只要是經市級及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眾創空間,以及具備一定條件的創業服務機構,就允許其按工位進行注冊,形式體現為“濱江區**路**號-1、-2、-3……”。
截至2016年6月3日,濱江已有三批22家眾創空間,3248個工位實行“工位注冊”政策,共計孵化企業369家,區內創業氛圍日益濃厚,小微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可以說,工位注冊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業準入門檻,為創業者減少了創業成本,也大大促進了初創企業的起步發展。
對此,王道孵化器創始人詹佳珍深有體會。“以前企業注冊頂多是一址多照,就是一個地址可以注冊多個營業執照,但每個公司的空間必須是獨立物理分割的。現在的工位注冊,不需要再分割房間,為創業者創辦公司提供了空間和資金上的便利。”
降低準入門檻的同時,市場監管部門還主動為眾創空間內的小微企業送服務。
高軼舟是濱江區市場監管局行政審批科的副科長。6月17日,她來到“5050計劃”加速器,因為加速器里有幾家新入駐的企業想咨詢 “工位注冊”。
這是濱江區市場監管局建立的雙向聯絡員機制。針對每一個眾創空間,明確行政審批科、屬地工商所、登記機關和監督管理部門的日常聯系。其中,行政審批科的聯絡員即為該眾創空間中所有企業登記的核準員,使得關于登記的行政指導更為高效、準確。
“除了組織‘當好店小二、服務小微企’專項活動外,我們還充分利用區民營企業協會的平臺優勢,針對新設小微企業,開展‘民企協會微課堂’等多種培訓,邀請工商、稅務、法律、會計等方面專家進行法律法規、建賬建證、經營管理、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培訓和指導。”對此,濱江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原標題:杭州濱江:讓夢想在眾創空間飛翔 記者:何穎/文)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市場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