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平穩發展的三道良方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7/1/3 14:38:00
房地產業之于城市化,猶如“雙刃劍”。高房價損害城市化,然而高房價背后卻有太多的故事。未來一段時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是處理好房地產業和城市化兩者關系的關鍵所在。高房價弱化了大量農民進城定居主觀意愿及實際能力。根據對全省8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的抽樣調查數據,有意愿進城落戶的農民,可承受的購置商品房的均價為5379元,略高于與這些鎮區5316元的商品房實際均價,大大低于這些地區縣城9066元的商品房實際均價。由此不難看出,農民有且僅有能力在鎮區購房定居,但是普遍沒有能力到縣城定居。
房地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助推器,這一點毋庸置疑。“讓政府增收,讓城市加速發展”,是房地產業在推進城市化中的一個基本功能。在不少地方,政府通過獲得土地出讓金和房地產業各項稅費,為城市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人們詬病杭州市2016年土地出讓收入早已破千億元,但是如果沒有土地收入,杭州很可能就沒有新西湖、錢江新城、大江東、城西科創等新空間、新經濟、新業態的崛起,很可能就沒有高鐵高速軌道交通的網絡化推進,很可能就沒有整座城市的快速發展。
未來一段時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是處理好房地產業和城市化兩者關系的關鍵所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三副“良方”。會議明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提出人地掛鉤分配建設用地指標,合理增加土地供應,疏解特大城市部分城市功能及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的具體舉措,符合浙江城市化發展實際和訴求,為浙江構建房地產業與城市化協調發展新格局指明方向、提供保障。
第一副良方是,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浙江從2003年土地新政實施以來,受制度性的土地緊縮制約,過早的停止了對人口等要素的集聚。2004—2015年,浙江國有建設用地供給年均增長僅僅2.1%,比全國平均低11.4個百分點。浙江常住人口占全國比重從2010年的4.1%降至2015年的4.0%。這一狀況嚴重違背全球人口向沿海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集聚的客觀規律,亦造成大量外來人口人地分離的“半城市化”困境。未來通過建立人地掛鉤的建設用地指標分配制度,促進人口、土地等要素在更大范圍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有利于破解長期制約浙江城市化的人地矛盾掣肘,開啟人口城市化與土地城市化相適應的新格局。
第二副良方是,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從實際狀況看,土地供給與房價具有比較密切的關系。以蘇杭為例,2002年以來杭州市區商品住宅土地供給大致只有蘇州市區的一半,房價則是蘇州市區的兩倍,就是比較能說明問題的一個案例。杭州市區長期以來住宅用地供給相對偏少,余杭、蕭山等外圍區塊的土地出讓較多,推高了市中心房價。來自透明售房網的數據顯示,2016年11月1日至12月14日,杭州市中心住宅新房均價已高達49705元/平方米。未來一段時期,浙江省應積極應對杭甬溫等大城市房價上漲實際,努力滿足本地市民剛性住房需求的同時,充分兼顧杭州G20效應等因素形成的外部需求,把適度增加土地供給及優化土地供給布局,作為緩解房價過快上漲的長期政策。
第三副良方是,疏解特大城市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浙江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長期走在全國前列,從2011年以來的小城市培育,到2014年以來開展的特色小鎮創建,從理念到行動都與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度契合。2016年6月浙江發布《浙江省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動方案》,更是把解決大城市土地出讓和房價頻出新高,與化解周邊中小城市商品住宅庫存,聯系在一起統籌解決。《方案》針對性地提出了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支持自住型和改善性購房需求、鼓勵新市民購房和農民進城購房、消化非住宅商品房庫存、全面建立商品房供地與庫存及價格掛鉤辦法等具體舉措,從政策層面推動消化庫存與推進城市化的雙贏。
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受到中央經濟工作的高度關注,在組合政策之下,房地產業有望真正發揮城市人居的保障器、城市生活的提升器、城市發展的加速器的重要作用,進而推動浙江早日開啟房地產業和城市化協調發展、良性互動新局面。(作者:吳可人 單位: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浙江日報
相關閱讀:
- ·房地產業進入下半場 龍頭房企持續保持(09/23)
- ·打破房地產發展三種路徑依賴(08/02)
- ·房地產信托降溫 未來收入“頂梁柱”何(07/24)
- ·高度警惕部分城市房地產金融化(06/18)
- ·房地產業應盡量避免走彎路(01/07)
- ·房企千億軍團大擴容 有人歡喜有人愁(12/10)
- ·“斷裂”的房地產業:一邊儲糧越冬 一邊(11/30)
- ·兩會熱詞勾勒地產發展新趨勢(03/29)
- ·限售限購屬“應急措施” 房地產市場期(04/17)
- ·“調控”重回中國房地產業政策重心 明(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