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園一策 杭州蕭山鎮街工業園區迎二次開發潮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9/12/11 11:29:03
(原標題:一園一策 鎮街工業園區迎二次開發潮 記者:姚潮龍)
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蕭山正在大力實施一場“園區革命”。
全區鎮街工業園區分類發展推進會日前舉行,考察現場、互聽互看、交流分享、比學趕超,吹響了沖鋒號。這場今年4月啟動的“園區革命”,正以改革創新者的姿態,開創全省全市之先河,加快破局存量盤活的難題。
作為杭州實施“新制造業計劃”的最前沿陣地之一,如今的蕭山,正以鎮街工業園區分類發展為抓手,以畝產效益為聚焦點,以整合優化為著力點,對全區鎮街工業園區啟動二次開發、實施“一園一策”,首批18個園區已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目前,蕭山推進工業園區分類發展,已列入全市改革創新的重點工作。通過載體重構、規劃重修、模式重建,蕭山正大力實施傳統工業園區向現代產業集聚平臺的轉型,推動制造業走向高端化、智能化,迎來園區二次發展的“春天”。
載體重構
存量變增量
這幾天,一份剛剛公布的小冊子引人關注,這份冊子叫《鎮街工業園區分類發展比學趕超》。
這份只有61頁、并不算厚的冊子里,詳細羅列了10多個鎮街工業園區的發展計劃:從園區概況、預期目標、所做工作,到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表、新招引產業項目清單,圖文并茂、生動形象,一目了然地描繪了分類發展主路線。
這就是歷經一年之久、大量摸底調研之后形成的“一園一策”總方案,也是鎮街工業園區分類發展的“蕭山路徑”。
“一個園區制定一個對策,一個對策匹配一個園區。”區經信局負責人介紹,借助“一園一策”,蕭山逐步推進全行業全域低效工業用地整治,加大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加大新興產業的招引力度,運用數字經濟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基礎設施完善、公共配套齊全、產業業態新穎的產業新載體。
蕭山為何要制定工業園區“一園一策”?
回溯歷史,蕭山以農村工業化見長,40年來的工業化征程,也是由遍布各鎮街的工業園區主導的。這種模式,決定了工業園區對蕭山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化推進、老百姓創富都起到至關重要作用。但本質上,這是一種自下而上、自發式的塊狀型、粗放式縣域經濟模式,主要依賴“野蠻生長”路徑,其顯著特征是攤大餅、跑規模,功能少、配套缺。
一名熟知蕭山經濟發展模式的市委改革辦專家認為,當前經濟發展要素日益緊張,特別是土地空間不足、新增用地難,而新項目落地又需要新空間,“不只蕭山,全市工業化起步較早的地區,都面臨這個共性問題,只不過蕭山量多面廣,表現得比較突出。”
“表現突出”的背后,是這樣三組數據:從規模上看,51個鎮街工業園區占工業用地約5.2萬畝,為全區工業用地總量的43%左右;從產值上看,工業園區產值占全區比重超40%,幾乎撐起工業總量的“半壁江山”;從效益上看,工業園區畝均稅收卻不到20萬元,直接拖了全區畝均效益“后腿”。
這種形勢,倒逼蕭山重新復盤工業園區,為存量園區二次開發積極探索一條破局之路。
區經信局負責人表示,“一園一策”的關鍵詞是重構,即圍繞園區產業業態、環境生態、建筑形態,通過改造提升、減量騰退、退低進高、盤活利用等途徑,把土地等資源進行合理轉換,形成要素重整、空間重塑的新局面。
某種程度上,“一園一策”就是對工業園區實施一場“脫胎換骨”的大手術,以重構存量達到培育增量。
規劃重修
園區變社區
當杭州建筑設計研究院專家首次到來蘇周工業園區時,不由感嘆:這個起步于17年前的園區,在支撐起所前鎮工業體系的背后,正因為要素限制面臨“成長的煩惱”。
在該研究院操刀下,來蘇周工業園區有了一個相當時尚的名字:里士湖科創小鎮。但變得不只是名字,更是“魂”:科創中心、服務中心,再加上數字研發基地、數字制造基地,以“兩中心兩基地”為核心的藍圖正徐徐展開。
來蘇周工業園區華麗“轉身”,是“一園一策”落地的縮影。但與起步階段不同的是,這一次工業園區分類發展強調“規劃先行”。鎮街引入外部專業設計研究院,從更高站位重新布局園區功能,也通過重新規劃再次豐富工業園區概念。
產業為主導,是不變的主旋律,目前已有14個園區完成了產業發展規劃的論證。產業規劃的修訂,更多從整體角度進行把握、重新定位,并結合各自優勢,一方面升級已有基礎,另一方面注重差異化發展,積極形成個性化、特色化園區,努力避免千篇一律、同質競爭。
如瓜瀝把航民村工業園、群益工業區、臨港園區作了“綁定”,共同打造臨港產業園。其中,臨港片區在現有大企業集聚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航民片區重點進行現有產業升級,培育黃金飾品等產業;群益片區依托現有的家裝設計研發能力,通過退低進高、騰籠換鳥,不斷完善其產業鏈,進而打造高端智能家居產業。
除了產業,工業園區正在增加“新料”。“與其說是工業園區,倒不如說產業社區。”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的一位專家說,蕭山工業園區分類發展結合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規劃重修突出了產城人融合理念,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園區,“既注重面子,又注重里子。”
如浦陽鎮五金機電園,作為全區首個通過專家評審的鎮街工業園區,被整體規劃為2個智能制造區、1個研發設計區和1個工業產業綜合體,值得一提的是,該園區還將建設一個鄰里中心,作為商業服務載體。
截至目前,首批18個鎮街工業園區中,累計啟動實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81個,同時實施舊廠房改造項目25個、智能制造示范試點項目33個、市級“機器換人”項目110個、數字化改造試點項目297個。
模式重建
獨奏變合奏
在“一園一策”中,創新存量工業園區整體開發模式是另一大亮點,特別是蕭山鼓勵鎮街改變以往鎮街主導型開發模式,嘗試借助外部力量、外部資源,重造開發新模式。
“工業園區分類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牽扯面廣、投入大,僅憑借鎮街的力量,不一定能以最快速度完成。”區經信局負責人解釋,因此要推動存量開發由鎮街獨奏向各方共同發力的合奏模式轉變,“引入市場化社會資本和第三方運營商,推進‘政府+國企+民企’協同盤活存量,開展聯動招商,這也是‘一園一策’新的嘗試。”
嘗試新模式,目前不少鎮街已經先行一步。
“政府+國企”模式以戴村鎮為典型,該鎮牽手蕭山區城投集團,以“鎮街+國企”模式改造工業園區建設V智造產業社區,不僅高效完成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還引進上海建滬鴻達科技有限公司RISC-V芯片、上海臻恒光電系統有限公司360天眼、杭州春來科技有限公司環保傳感器等項目。
“政府+第三方運營商”模式以河上鎮為典型,該鎮與知名城市運營商華夏幸福共建產業新城,重點以“高端裝備新材料”為主,“汽車新材料、醫用新材料”為輔的1+2產業定位,全力打造新材料產業社區。“今年以來,已簽約落戶項目11個,總投資超10億元;新投產及運營項目6個,總投資5億元。累計收集有效產業項目信息160余條。逐步建立并完善項目儲備庫,儲備意向項目40個。”河上鎮負責人說。
有專家認為,這種政企合作的本質,是將社會資本的項目優勢、資金優勢、城市經營經驗優勢和鎮街的區位優勢、空間優勢、人力資源優勢相結合,雙方構建“規劃共繪、配套共建、項目共招、產業共興、利益共享”的城市命運共同體。
具體而言,政府做好政府的事,像收儲拆遷、規劃調整銜接、部門對接等工作,在土地出讓金和稅收貢獻等方面資助第三方;第三方則需要做好市場的事,像產業運營商具體負責園區內基礎設施提升和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招引優質項目、園區運營管理等。
或許是看到了這種模式的優勢,目前蕭山越來越多鎮街加入其中。比如臨浦鎮與中信建投合作謀劃杭州精密智造產業園,區國資公司與聞堰街道合作等。“鎮街工業園區改造除了政府自身力量外,必須充分調動產業運營商、園區企業的積極性。”區經信局負責人說,近期蕭山將在鼓勵國資平臺、產業運營商參與改造提升方面出臺專門政策,進一步助推更多工業園區實現轉型升級。
記者手記
“園區革命” 加減之間看發展
風物長宜放眼量。
蕭山實施“園區革命”,是應對經濟發展新形勢的一次主動出擊,是未雨綢繆的“先手棋”。
“一園一策”的核心是做好加減法,即引入創新項目、關停落后產能。在資源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關停為引入騰挪空間與容量,某種意義上,關停構成了引入的一個先決條件。一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區工業園區已關停整治四無企業(作坊)547家,淘汰落后產能項目107個,為引進新項目騰出了大量發展空間,為新一輪發展集聚了土地等關鍵要素。
做減法,猶如壯士斷腕,這一過程很痛苦。這痛,是主動斷臂之痛、轉型之痛,是以犧牲短期經濟指標作為代價的一次“冒險”。當一批不符合產業導向的企業被關停、一批低小散行業被整治后,一定時期內,勢必會影響到地方經濟增速。因此,推進這項工作,無疑是需要膽識、魄力和智慧的。
做加法,則需要長遠的眼光和持久的耐心。新項目引進、新產業培育,即使最后能成功,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并非在朝夕之間可以完成。而且,由于不可測因素,這個過程可能還會波折反復甚至曲折前行。因此,從長遠看,做加法考驗的是執政者的耐心與韌性。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面對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局面,作為大區、強區的蕭山,必須與時俱進,以推動工業園區分類發展為抓手,為新一輪趕超跨越發展“破題”。也唯有沉下心、鉚足勁,咬定青山不動搖,蕭山的“園區革命”才能闖出一條新路子。
今天很痛苦,明天很美好。在“加與減”的方寸之間,“園區革命”將助推蕭山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蕭山日報
相關閱讀:
- ·杭州蕭山部署五大任務 推進鎮街工業園(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