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杭州科創中心:澎湃新動能 高質量發展
- 杭州寫字樓網
- 2021/3/31 9:46:33
(原標題:浙大杭州科創中心:澎湃新動能 高質量發展 記者:黃婷 通訊員:戴少青、吳瑤瑤)
走進建設三路733號信息港五期,落地僅一年的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以下簡稱“浙大杭州科創中心”),技術突破的好消息頻傳:48V轉1V數據中心電源轉換芯片成功研發;納米藥物高效抗腫瘤實現千萬級專利技術轉讓……錢塘江南岸的“求是鷹”如今羽翼漸豐,欲振翅高飛。
作為杭州市和浙江大學全面深化市校戰略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浙大杭州科創中心首批入駐新型電磁結構與量子電磁創新實驗室、等離子體納米能原材料實驗室、疾病診治微納生物材料實驗室等科研項目以及率先進行建設的若干“微納+”創新平臺,圍繞微納尺度,聚焦物質、生命、信息三大領域開展產業化研究。
微納實驗室探尋“最小的世界”
在生物納米工程實驗室里,浙大教授申有青的團隊身穿白色實驗服,正在進行藥物配試,利用微納技術,研制高效疫苗和藥物,不斷提升診療手段。此前,該實驗室已成功完成腫瘤納米藥物的創制與臨床轉化。
微納是什么概念?人的頭發直徑一般為20至50微米,而納米只有1微米的千分之一。目前市面上抗腫瘤的納米藥直徑在10—100納米,但針對細胞來說,仍然是“大象級藥”,就猶如一只大象在枝蔓橫生的原始密林中一樣難以穿行,無法精準抵達病灶。
針對這一難題,科研團隊通過研究,使得藥物主動滲透,提高了納米藥的擴散能力。“聚焦腫瘤治療領域的‘微世界’,一直以來是高度關注和需要發展的方向,突破技術壁壘,實現產業化,是醫學的一次革命。”
此外,徐楊教授領銜的超視覺寬光譜成像技術實驗室則將研究方向瞄準超視覺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超視覺,就是把人類肉眼看不見的東西,成形成像給大家看。“就好比一個完整的蘋果,我們肉眼可以看到表皮的顏色、光澤,而視覺芯片則可以透過表皮,看到蘋果內里的新鮮程度、富含多少維生素和營養物質。”一位科研人員說。
“聚焦‘微納尺度’,是浙大杭州科創中心的‘硬核’。”浙大杭州科創中心相關負責人說。無論是研制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層硬件,還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開發新材料,要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極端尺度下的微觀世界。看似繁瑣、細微的科學研究,在科研人員眼中,卻是一個充滿未知和奇特現象的領域,因為肉眼無法看見,所有的研究都需要在特定的儀器下進行,而“微納世界”的特點就在于充滿無限可能。
保障好 讓人才心無旁騖搞科研
“希望通過在這個領域的垂直鉆研、深入探究,帶動整個行業向前跑,助力蕭山新興產業更好發展。”這是浙大杭州科創中心追逐的目標,更是一句擲地有聲的承諾。
王慧峰是一名生物與分子智造平臺的博士后研究員,他說到浙大杭州科創中心工作,是慎重考慮后的選擇。
“科創中心的目標就是將科技創新成果盡快推向產業化,使創新和實踐實現平衡。”王慧峰說,科創中心的軟硬件設施好,經費充足,政府與學校支持力度大,科研人員保障好,可以心無旁騖搞科研。
如今,浙大杭州科創中心已入駐各類人才300余人,該中心內的微納電子學院也有在校學生近200人。這所集新型大學校區、開放科技園區和卓越創新特區“三區”為一體的浙大杭州科創中心,將不斷推動“微納+”硬核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作為落戶地點,蕭山給予“誠意滿滿”的助力,不僅為浙大杭州科創中心規劃了100畝啟動區塊用地,還整體規劃1200畝土地建設區塊用地,一次規劃,分三期建。此外,從支持博士后工作站、實驗室、人才引育等多個方面,提供全鏈條服務。蕭山,不斷加大對“名校名院名所”的引進扶持力度,推動蕭山人才結構、總量不斷優化壯大,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區。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蕭山日報
相關閱讀:
- ·浙大杭州科創中心建設“快馬加鞭”(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