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為何不重視人才培養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0/2/27 14:52:47
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630萬,為歷年來最高。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日前分析認為,高校畢業生總量大,就業結構短期不會有明顯改變,這意味著找份合適的工作并不容易。
嚴峻的就業形勢,迫使人們又一次思考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問題。
而在過去的一年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地關注過大學教育,對目前的大學教育表示過擔憂。“一些大學功利化,什么都和錢掛鉤,這是個要命的問題。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這是1月26日在聽取來自科教文衛體各界的10位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時,溫總理發出的感慨。
我們的大學怎么了?為什么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真正的人才卻越來越少?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大學教育出了什么問題?
《評論周刊》記者近日采訪了教育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他表示,大學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早在六七年前就已經存在,到今日越來越嚴重。而目前普遍被忽視的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屬性功能,是大學教育的唯一中心。
熊丙奇坦言,要改革目前高校不重視人才培養的現狀,最需要的是教育制度改革,其次是大學的定位。
A
就業難,不成功的本科教育難脫干系
評論周刊:人保部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比2009年的611萬多19萬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您認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跟哪些因素有關?跟他們所受的本科教育本身有沒有關系?
熊丙奇:當然有關系,有非常明確的關系。大學生就業難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跟我們內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有關,對人才的需求不一樣。比如美國一些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的80%左右,而服務業是容納大學生最多的行業。
而我們國家服務業只占GDP的40%,所以說大學生畢業出來之后無法進入第三產業,我們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到中小型企業、然后再到不發達地區、到農村。這表明,我們最能容納學生的服務行業,目前還沒有發展起來。
比方說新聞出版、教育服務、電力服務、交通服務、金融服務,這些都屬于服務業范疇。但由于我們國家在這一塊處于壟斷,從而抑制了它的發展速度。
評論周刊:除了服務業發展速度慢,就業難跟本科教育有什么關系?
熊丙奇:這就是第二點,我覺得大學生就業難跟我們高等教育發展的模式、教育的質量是很有關系的。
我們目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是完全通過精英教育、公立學校來實現。這樣一來我們所有大學的特色沒有了,人才培養的定位出了問題,培養的人才完全趨同。
第二個,人才培養的數量、或者說人才培養的結構是和社會的需求不吻合的,必然會造成供求失衡的問題。實際上我覺得我們擴大大學招生規模是對的,但是怎樣擴大?或者說以怎么樣的速度擴大?哪些學校需要擴大?這些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好。
所以也就導致了我們現在大學擴招,但人才培養的質量正在下降,人才培養結構失衡。這實際上也就導致了: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評價不高,大學生的貶值。而由于沒有優秀的人才,又導致企業創新活力下降,企業的創新活力下降又導致人才需求下降,最終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B
一錘子買賣,使得高校重招生、輕培養
評論周刊:這樣說來,本科教育目前來看是比較失敗的,是吧?
熊丙奇:我覺得至少不能算是成功吧。
評論周刊:為什么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而這又跟大學的教育質量有明確的關系,卻沒能催生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改革?
熊丙奇:首先,我國大學的招生和培養,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個學生在高考錄取中,只能拿到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進入大學校門之后,不管你對學校、專業、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是否滿意,都很難在校內轉專業,更難在學校間轉學,實在對學校不滿,多數情況下,學生只有選擇退學,再參加高考。招生這個環節,對于學校和學生來說,都是“一錘子買賣”。
這“一錘子買賣”,就注定學校特別在乎招生,而不太在乎培養,重視外在,而不重視內涵。
評論周刊:所以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高校就漸漸偏離了以教育為中心的軌道?
熊丙奇:大多高校憑著感覺發展教育,設置學科、專業,甚至以虛假的信息,來進行招生宣傳。
比如明明知道,某個專業的簽約就業率不足兩成,但卻在招生簡章中,宣稱就業率達到99%,學生們沖著99%的就業率報考學校,轉眼就被告知這個專業面臨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有調查顯示,超過30%大學畢業生對上大學后悔。
評論周刊: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情況很普遍。
熊丙奇:這個跟高校的官化、行政化也有關系。學校領導來自上級部門的任命,學校領導對上負責,只要上級領導滿意,哪怕教師、學生再不滿,也無濟于事,所以才有學生就業明明不好,就業率卻高得離譜的教育圖景,反過來,如果一所學校統計真實就業率,分析各專業就業情況,準備推出各項改革,上級領導卻可能看到就業率如此之低,對學校領導的評價大打折扣,嚴重影響“政績”。
另外,高校的發展決策,大多由行政力量做出,懂教育的人,往往排除在教育決策之外,由此一來,行政一聲令下,就能征地蓋房、設置專業、擴招學生,已經見怪不怪。
C
名教授為何不愿帶本科生 搞科研去了?
評論周刊:您怎么看目前大學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比如說課堂內容不夠精彩,名教授不帶本科生?有不少人大學畢業第一年就馬上給學生上課,而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過去,大學教師第一年當助教聽課,第二年幫助導師批改作業,第三年才能上課。
熊丙奇:這個涉及到大學里邊定位的問題。很多學校都是要做科研,不要做教學。為什么大學教授不愿意上課?大學為什么不重視人才培養?都是好多年的問題了。六七年前就在說這些問題,到現在越來越嚴重。
而實際上,我們中國現在的名教授上講臺大多是上不了課的。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是通過科研體系產生。不像國外所有的教授,主要任務就是上課,然后再去做科研,而且科研都是為上課服務的。
評論周刊:現在大學的課程設置也讓人很不解,比如說經濟學,會設置很多貌似跟經濟學沾點邊的科目,但是等學生畢業的時候回過頭來看,會發現學了這么多好像沒什么用,都是些皮毛。您怎么看?
熊丙奇:由于大學不太重視人才培養,也不太重視人才研究,不重視人才研究也就使得他們在課程的設置、教材的改革上面不愿意去下工夫。因此也就出現了教材老化、教學形式單一、教師不重視教學研究等一系列問題。
老師應該是教學的靈魂,F在的種種情況跟我們大學本身的價值取向有非常明確的關系。
評論周刊:陳平原教授曾指出,今天的中國大學,教授們普遍不愿在學生身上花太多時間。其原因是,這在各種評鑒中很難體現出來。每次晉升職稱,因教學好而被評上、或因教學不好而被卡住的,極少極少。您怎么看教學和科研的關系?
熊丙奇:在以人才培養為唯一中心的大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的第一職責,毫無疑問是教學,而教師開展科學研究,也是為了更好地從事教學。否則,大學就不是大學,而成了研究所。我們目前的科研評價機制,是以數量來評價科研成果的,其荒謬性不言而喻。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格羅斯說,他有一位同樣獲得諾貝爾獎的同事,10年里,只寫了兩篇論文。我們的大學目前是重視論文的數量,而不是論文的貢獻。
所以,不是讓教師不從事科研,而是從根本上改革基于數量的科研考核體系,讓教師能安心教學,能從容做科研。
D
人才培養,是大學唯一的真正的功能
評論周刊:您認為大學教育的中心是人才培養?
熊丙奇:我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很顯然,當今的大學,背離了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價值這一基本價值準則。
評論周刊:大學問題研究專家楊德廣教授說,各類學校應正確定位、安于本位、各就各位。北大、清華、復旦這樣的學校,去辦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是沒有出息的。您認為目前我國大學的人才培養在定位上有什么問題?
熊丙奇:國外的大學里面,有實行精英教育的,有實行職業教育的,也有實行大眾化教育的。而我們現在出現了完全定位的偏差。
現在很多大學都是以就業為導向來培養人才,以就業為導向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教育觀念,而現在基本上從上到下包括社會都在崇尚以就業為導向。
學校圍繞就業,必然壓縮本科教學,大學之后需要實習、然后就是找工作。所以說我們現在本科就變成了3年、高職3年變成了2年。
評論周刊:還有一年是實習了?
熊丙奇:實習了。打工啊。而真正的程序應該是教育完成以后,社會化的過程應該由社會完成,否則它就變成了自由培訓市場。但是現在不是這樣,現在可以看到大學生包括清華的、北大的,一年級就出去打工。
而我們的精英教育學校,不能以就業教育為導向,必須以人才為導向。
評論周刊:精英教育就是通識教育吧,就是注重素質培養,是吧?
熊丙奇:對。注重學生基礎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評論周刊:您覺得如何讓現在的大學擁有自己獨特的靈魂?
熊丙奇:唯一的選擇,是大學去官化、去行政化,這其實是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質回歸。有兩個核心問題,第一,大學一定要建立競爭機制。
在美國的大學招生、培養制度中,學生可以自由申請學校,可以自由申請轉學。新生留校率是評價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我們的學生沒有選擇。
第二,應該鼓勵大學自主辦學。有自己的明確定位,屬于精英教育的學校就進行精英教育,屬于職業教育的學校就進行職業教育。
評論周刊:國外的通識教育,剛開始不設專業,學生可以憑興趣選擇,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們能借鑒嗎?
熊丙奇:哈佛大學的選修課是60%,那是不得了的一個課程框架結構,那么老師肯定要重視學生,如果學生一旦不滿意,我可以從耶魯大學轉到哈佛,從哈佛轉到其他學校。這樣學校的教育聲譽還有學生評價,都會降低。
如果體制不改,就不要去談教學改革的問題。我們這些年都是希望不改這個框架,直接去談里面的改革,這是不可能的,肯定是失敗的。目前我們最缺的是制度,接下來是定位。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青年時報
相關閱讀:
- ·杭州余杭多措并舉打造就業創業新熱土(06/04)
- ·建德浙西跨境電商產業園杭州分園掛牌(03/25)
- ·杭州打造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新模式(12/21)
- ·云棲小鎮擬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09/06)
- ·下沙科技城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08/20)
- ·杭州要建技能大師工作室 企事業單位和(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