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誰獲利?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0/11/12 10:14:31
從“算(大蒜)你狠”到“逗(綠豆)你玩”,從青菜到生姜,從食用油到方便面,如果你經常去超市和農貿市場,就會明顯感覺菜籃子里天天拎著的東西,幾乎漲了個遍。
漲價吃虧的無疑是消費者,那么,漲價又讓誰獲利了呢?
農產品大漲,農民獲利多少呢?筆者問了一下農村的親戚,他們都說增收有限,雖然收獲的蔬菜、糧食多賣了一些錢,但化肥、農藥、種子、地膜的支出明顯增加,而且物價上漲感覺錢越來越不值錢,買東西的花銷也越來越大,自己的生活水平改觀并不是很大。
有人說商人在漲價中獲利最多。但筆者最近接觸的商人,都在埋怨生意越來越難做。一位開服裝店的朋友說,物價上漲,大家生活支出壓力增大,買漂亮衣服等非必須的支出就減少了,她店里的生意就受到了影響。再加上營業員工資上漲,她的服裝店現在已經不怎么賺錢了。
就連農貿市場的攤販也很有怨言:零售菜價與批發價之間,一直都有50%左右的差價,現在社會上都在指責我們在最后一公里抬高了菜價,可大家并不知道,一天賣幾百斤菜賺的錢,除去管理費、攤位費、稅款,所剩就不多了。
那么,錢究竟被誰賺去了呢?
中國石油三季報稱,按國際會計準則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為1000.3億元人民幣,成為全中國乃至全球最賺錢的公司;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全國財政收入達到3547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362億元,增長30.8%,估計今年全年財政收入將突破8萬億。
中石油代表的是壟斷國企,它沒有市場競爭的壓力,卻處處能從漲價中漁利: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的必需品,其原料都得跟石油沾邊,漲價它就能分一杯羹。掰手指頭算一下,自來水、電力、天然氣等和壟斷沾邊的企業,無不以物價上漲為理由一次次提價,它們也越來越賺錢。
財政收入代表的是政府的收入。中國經濟增速放緩,GDP增加不到10%,財政收入卻能增加30.8%,這足以說明單位GDP的稅負在增加,政府賺的錢越來越多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十二五”將把民生擺在更突出位置,這就需要政府讓利于民,不要與民爭利。
評論員 童立進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每日商報—說三道市
相關閱讀:
- ·有房的女人更愁嫁?(01/19)
- ·5美元在各國能買啥菜?(11/20)
- ·說三道市:銀行還不如小吃店(07/14)
- ·學會做謙卑的“一”(05/16)
- ·藥品“降價死”為何一再發生?(04/18)
- ·人喝醉了油價也跟著“醉”(04/14)
- ·成功的“野雞” 失敗的“鳳凰”(04/14)
- ·在適當的時候自動管制自己(04/11)
- ·“傍大款”是一個社會問題(03/30)
- ·童立進:“鹽”重問題(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