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的創意學—做創意要兼備智慧與方法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1/4/11 14:46:09
賴聲川——臺灣著名舞臺劇導演
創意就等于是出題、解題。解題有解題的技巧,出題有出題的智慧。智慧跟方法之間的關系決定我們的高度,態度決定我們的觀點,動機決定我們的態度。改變態度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為態度是長期形成的。長期對自己下工夫,我稱之為修行,對自己下工夫就是一個廣義的修行。修行就是態度的養成,不是在深山中才發生的,而是必須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創意的真正成敗就是在于動機。我一直在強調動機,一直在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所以實現創意,首先要搞清楚我們到底為什么要做創作?
A、持續創意才能創造市場
僅靠《那一夜 我們說相聲》一個戲,我們是沒辦法創造市場的。如果你沒有后續的話,觀眾也不知道你接下來要怎么樣。1986年我們推出《暗戀桃花源》,1987年又演了一部叫《圓環物語》的戲。連續三年,完全把觀眾給搞定了,他們就期待每一年或者每半年有新的作品。臺灣劇場的風氣也就起來了。
三年之內有一個成熟的市場,98%的觀眾買票看戲,《暗戀桃花源》是成功的,因為它更深度地抓住了觀眾的心。有一次我們接到一個電話,說有個大領導要來看,要80張票。因為這是林青霞主演《暗戀桃花源》,票早在幾個月前就賣完了,我們很頭痛,最后還是解決了。后來我們把《暗戀桃花源》拍成電影,還請林青霞當主演。
《暗戀桃花源》演了20多年。2006年,我們在臺灣做了明華園歌仔戲版,由表演工作坊演和明華園歌仔戲劇團分別出演“暗戀”部分和“桃花源”部分,真正實現了兩個劇團同臺演出,又一次在臺灣掀起了觀劇高潮。同年的北京版,演遍了大陸各地,很多人喜歡,也有很多人批評這所謂五星級的陣容。從黃磊、袁泉到謝娜、何炅、喻恩泰,對我來講,有明星加入沒有什么問題,只要他真正能夠演得好,只要他真正能夠愛這個戲。到如今,黃磊、何炅都還在劇組里面,而且所有人都隨時愿意回來演。不是說來演個兩場就走了,每一個人都投下幾十場甚至上百場的精力,我覺得這個是我要找的明星,并不是明星來了,碰一下話劇,然后就覺得自己有做過這樣的事。
《如夢之夢》這么一個8小時的戲,觀眾坐在中間,戲繞著觀眾走。觀眾坐在可以旋轉的椅子上,戲在哪里他就轉到哪兒看。這個戲龐大,不可能在商業上成功。我在臺北藝術大學里面上過一堂戲劇管理課。當時出了個題目——《如夢之夢的重演計劃》,要求學生寫個企劃案。結果5個研究生給我報告的結論就是《如夢之夢》的重演計劃。這個戲是無法演的,結論就是沒法演,不可能。第一,它的預算很高;第二,它需要的演員非常多;第三,需要的劇場非常特別;第四,只能容納兩百多個觀眾。但雖然說不可能,我們還是在2000年、2002年、2005年演出過。這個戲在很多人眼里是我最重要的作品,我也希望很快可以跟杭州的觀眾見面。
B、把閉幕式策劃成戶外餐會
我們曾經被邀請做臺北聽障奧運的開幕大典。這個任務很難,因為之前有北京奧運會,而臺北的預算非常少,大概1000萬美金。我沒有大陸這么多的資源,光是要封一條街,像個巷子一樣的小小一條街,我太太是總制作人,她去拜訪了街上的500戶人家,挨家挨戶地按鈴溝通。
在這種氛圍中,我花了18個月的時間,把聽障者的世界和臺灣本身的一種特殊的美感結合在一起,做了一個后來很多人看了非常感動的晚會。晚會請來臺灣最著名的一個模特,叫林嘉綺。她在晚會上就是一個女神,飄過來和小孩說話。大陸的《千手觀音》節目也來了,這是唯一外來的節目,其他都是我們自己編排的。張惠妹也是從空中飛下來唱主題曲。最后我做了五碗臺北的“小吃”,比如牛肉面、小籠包,都是用人堆出來,就是人拿著蔥、拿著面,然后從彈簧床跳上去,然后慢慢就變成一碗“牛肉面”,或者一籠“小籠包”,就是笨到可愛的一種做法。在一開始那么嚴肅的感覺之后,最后來一些搞笑的,把觀眾樂得要死。
聽障奧運的閉幕式,我受到的限制是這個場地當天下午兩點鐘是足球決賽,正常的話就4點結束,萬一延長后就要4點半,完了還要頒獎,可能會一直拖到5點半。而閉幕式定在7點半開始。我說不可能,5點半到7點半我能做什么?只有兩個小時裝臺,你怎么辦?我的答案就是把場地變成一個餐廳。臺灣有一個傳統叫辦桌,辦桌就是在戶外請客,在臺灣鄉下可以到1000桌這么多。我就拿這個傳統來做,把場地變成一個吃飯的地方,7點半,4000多位選手一起來吃飯。而觀眾呢,每一個人發一個飯盒聊表心意。運動員吃的則是12道精致的臺灣小吃。
這樣一個晚會,讓所有參與者能夠終身難忘。據我們了解,從前沒有人這樣做過,就是在一個奧運級的比賽上,最后是所有人一起吃個飯,我倒覺得蠻好的。最后所有人說,你這個創意太精彩了!我說什么創意,完全是被逼出來的。只給我兩個小時,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做。
C、做創意要兼備智慧與方法
我寫過一本書叫《創意學》,大陸版已經絕版了。這本書基本上主攻一個問題——就是創意能夠學嗎?
對很多人來講,創意是無法學的。而我的結論則是創意可以學。說創意不能學,我覺得是因為不夠了解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創意是生產作品的能力,這些作品既新穎,也就是距原創性不可預期;又適當,也就是符合用途,適合目標所給予的限制。這是一位創意學者所寫的。為什么我喜歡這個定義?因為它把創意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新穎,第二部分是適當。很多人只管第一,不管第二,覺得創意只是新穎而已,但是更重要的,創意要適當。也就是說我擺了那么多桌來吃飯,這件事情適不適合聽障奧運會的閉幕式,它適合,就成功了。如果把它放在動漫節開幕式上,未必成功。
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創意是來自內還是來自外。英國詩人布雷克說:我什么都不需要做,圣靈透過我完成一切。就是他寫詩或者作畫的時候,什么都不用做,直接就寫,因為上帝在寫,不是他在寫。《蝴蝶夫人》的作者普契尼說:這部歌劇的音樂,是直接由上帝口述給我的,我只不過是功能性地將它寫在紙上,然后分享給大眾。你相信嗎,這是他真實的感覺。我在《如夢之夢》的節目單上寫過這樣的話:從我心中涌現到紙上的,是長時段在腦子里累積的一些人與物。所以我認為,當創意產生的時候,其實聚合的東西本來就在腦子里,本來就是自己經歷過或者想過或者看過的。我要說明的是,你不可能寫一個你從來沒看過的東西,可能你寫出來的是世界上沒有看過的一個作品,可是它里面所有的原件、元素,都一定是曾經藏在你內在的某樣東西。2003年的《遙遠的星球一粒沙》,也是我在夢中想到的,而且是自己在夢中逼自己醒來,然后醒來之后寫下來。聽起來很神奇,其實一點都不是。就是因為被這個創意的題目困擾,然后到最后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這么簡單一件事,一點都不神奇。
我對創意學的靈感是在印度菩提加耶旅行時感受到的。佛法里面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你要進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智慧和方法。要有善巧的方法,同時要有智慧。這道理太簡單了,可以運用到各行各業。也就是說一個企業家,如果充滿了對企業的智慧,但是他還一點手法都沒有,當然不會成功。另外一種就是充滿方法,每天在搞各種表格,可是他不懂什么叫做企業,最后也不會成功。一個導演方法很多,但是沒有一個終究的智慧,他的戲只能到一個地步就走不下去了。所以你真正要做創意是兩者必須兼備。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
相關閱讀:
- ·中國動漫博物館開工興建(12/23)
- ·創意設計:卷尺設計上的進化(09/21)
- ·杭州“十二五”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出爐(11/07)
- ·文化創意引領“后危機”轉型(07/19)
- ·2010杭州生活品質總點評交流發布會(06/21)
- ·端午習俗創意年畫版(06/17)
- ·150件作品,創意簡單實用(01/04)
- ·寧波明州文化創意廣場即將復工(07/24)
- ·讓“創”字成為杭州前行的澎湃動力(06/17)
- ·杭州拱墅區加快打造大城北文化新地標(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