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需要一個起飛支點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1/9/30 14:09:48
又一批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大學畢業生的去向再一次“攪熱”各個大學的BBS(論壇)。很多人給出的選擇順序依次是:就業、出國、考研、創業。
相比于排名末置,數字的對比更為尷尬:中國大學生創業比例僅為1%,創業成功率僅為3%,而美國分別是20%和30%。這是為什么呢?
創業,成長教育中的缺失
9月初開始,記者先后采訪了一些大學畢業生。太原某大學金融專業36名畢業生,只有1人表示有創業意向。一位叫王哲的同學的話很有代表性,他說:“創業,對于家里有基礎的人還行,但像我這樣家境一般的,要做什么、該怎么做,根本就沒有想、也不敢想。”
為什么他們對創業如此陌生?太原理工大學教授武士俊給出了答案:“目前很多高校的創業教育滯后,甚至存在空白,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因素。”
首先是起步晚、發育慢。創業教育模式始于美國,自1967年由百森商學院在全球第一個推出了研究生創業教育課程以來,目前美國已有1000多所大學、學院和社區學院開設有創業教育課程,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大亮點。在我國,1998年清華大學首次將創業大賽引入校園后,直到2002年初才在全國8所高等院校開展了創業教育試點,目前仍處于自發、初級、探索的階段。其次是師資力量不足、缺乏合適的教材。大部分從事企業管理教學和就業工作指導的教師,既缺乏系統的創業理論培訓,又沒有實際創業經驗,在創業教育過程中難以為學生創立生動的教學氛圍。很多教材直接根據國外教材翻譯,教學案例的選擇沒有結合國情、省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認為,應將創業教育融入我國國民教育體系,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教材課程中都應加入創業教育內容。武士俊也認為,學校應建立創業教育的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走向社會時,不僅是一位合格的求職者,而且能逐步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資金和經驗,難以逾越的“門檻”
創業教育固然重要,但僅有創業教育還遠遠不夠。省創業就業促進會秘書長楊軍說:“在有創業意識的大學生中,資金和經驗是難以逾越的兩大‘門檻’。”他分析說,缺乏創業的啟動資金是客觀因素,經驗不足是主觀因素。為此,我省已經出臺了針對性的鼓勵和扶持政策,并初步見效。
山西中醫學院畢業的小史,學的是中醫針灸,在同學都紛紛轉行的時候,他選擇了創業。很快,他就發現光有創業熱情是遠遠不夠的。他說:“剛開始很焦躁,感覺無從下手,后來參加了太原市組織的SIYB創業培訓。我的思路才一下子被理順了,怎么創辦企業,怎么開掘市場,我拿出了一整套方案,獲得了培訓老師的認可。”SIYB創業培訓是國際勞工組織專門研究開發的培訓小企業家的課程,由省人社廳引進,培訓完全是公益性質的。成功創辦科技公司的太原理工大學畢業生高陪亮,就是SIYB的受益者。他說:“SIYB培訓給我的創業帶來極大的幫助,讓我明白了創業過程中需要把握的關鍵東西和資金使用規劃。”
“除了培訓外,資金的幫扶政策也不少。省創業就業基金會可為申請者提供5萬元免息貸款,按照規定登記失業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或合伙經營的還可申請到1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此外,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還可以享受到減免稅收的政策,得到導師的一對一幫扶。”楊軍說,凡是成功申請創業基金的畢業生,都配備一位志愿者導師,幫助他們經營。目前導師庫里一共有300多人,從政府官員、企業家到法律顧問等不一而足,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
目前的問題是,眼高手低是大多數人的“通病”。楊軍深有感慨地說:“很多人還沒有詳細的創業計劃,就要求十幾萬、乃至幾十萬的貸款,一心想當大老板。”
成功,不以利小而不為的積累
在省創業就業促進會的檔案庫里,創業成功的大學生典型并不少,2009年畢業的楊波就是其中之一。他憑借省創業就業基金會5萬元的幫扶基金,在創業導師李麗宏的陪伴式指導下,做起了襪子零售。不到兩年時間,零售店擴展到6家。9月21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楊波保守地估計今年全年利潤能達到20萬元。
沒有豐厚的家底,從打零工做起。楊波的成功模式并不是不可復制。
楊波出生在榆社縣的一個小村莊,父母都在家務農。2006年,他成為家中的第三個大學生,考入省財稅專科學校。為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從大一開始,楊波就利用業余時間打零工。“那時候,我做過的事情有很多。當家教、在網站當網管、雙休日在校園內擺地攤,有時還去做鐘點服務員、上街幫商家發傳單、賣過電話卡……”談到那段經歷,楊波面帶微笑地說:“可能正是那段時間的積累,為我日后的創業奠定了基礎。”
然而,起初的創業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2009年大學一畢業,楊波就與朋友經營起襪子生意。當時,由于“貪大”,一開始直接從事襪子的制作和批發生意,東拼西湊投資做出的襪子,卻由于缺乏渠道難以銷售。“參加了SIYB培訓后,我申請了5萬元幫扶基金,最重要的是認識了我的幫扶導師李麗宏。”楊波告訴記者,李麗宏是山西萬立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雖然日常事務很忙,但每周都會抽出時間對他進行指導。“正是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我才慢慢步入了正規,向著夢想邁進。”楊波胸有成竹地說,“今年我的目標是擴大經營規模。明年將著力打造一個旗艦形象店,為今后拓展加盟店做準備。后年我還會注冊自己的品牌……”
楊軍告訴記者,從楊波成功的典型不難看出,要想創業成功,不僅需要一個會經營的頭腦,更需要肯吃苦的精神。“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不是每一個創業者都能成功,但成功的經驗往往就是在‘屢敗屢戰’中積累起來的。”
返回頂部- 責編:8044
- 瀏覽:
- 來源:山西日報
相關閱讀:
- ·杭州江干區全力打造一流人才集聚區(09/27)
- ·杭州濱江“高度”:創新為先 鍛造國際化(09/25)
- ·杭州余杭倉前:在創新發展之路上華麗蛻(09/20)
- ·杭州西湖區“雙創”厚土照亮了一個個草(09/19)
- ·杭州創業創新: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勁(09/18)
- ·寧波北侖科創園:聘任“創業導師” 解碼(09/16)
- ·創客天下·杭州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09/09)
- ·杭州富陽開發區與工創谷共建高層次人才(09/06)
- ·杭州臨安青山湖科技城創業廣場寫字樓投(09/06)
- ·全省30強互聯網項目匯聚杭州上城區 共(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