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還是要依賴 “循規蹈矩”的創新力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1/10/9 17:31:09
“蘋果公司為什么能夠崛起?是因為它具有強大的創新動力和推動力。”“柯達為什么從膠卷帝國迅速墜落,是因為它對自己的能力太過于自信,不再去關注其他的事情。”“1973年中東戰爭使大部分石油公司陷入困境,而殼牌公司卻脫穎而出,它靠的就是情景規劃和預判”……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世界知名創新管理大師Michael Radnor教授做客浙大管理學院,給浙江大學EMBA的企業家學員講述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商戰實例,教他們行之有效的創新管理經驗。
這是一場企業創新管理的頭腦風暴——
企業創新要“循規蹈矩”
我們身處在一個模糊、復雜而又反復不定的世界,而傳統的創新管理方法和經驗,已無法幫助我們有效地識別、管理以及解決創新問題了。
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邪惡”的創新問題帶來的挑戰呢?我為企業家們帶來了最新的創新管理工具:思維導圖、情境規劃、因果分析、路徑規劃、多情境任務圖和領域圖……
當初蘋果公司面臨破產情境,股價只有7美元的時候,他的團隊對很多家企業做了調查,調查的內容就是這些企業是否具有創新的動力和推動力。
我發現有些企業盡管很小,但創新的成長動力很強。有些企業盡管非常成功,但創新引擎或動力其實較弱。有一家與我們團隊合作非常緊密的公司,主業做銀行軟件,盡管這家企業在當時賺了非常多的錢,利潤很可觀,但我們團隊通過調查,認為這家公司的持續性不夠強。
我們的團隊當時認為蘋果公司會有一個很強的成長動力引擎。大家都知道蘋果公司的領導人喬布斯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剛剛逝世。但是蘋果公司并不僅僅是喬布斯,蘋果公司中的每一位職員都非常地努力,積極地在尋找新的創新工具,新的創新手段,思考怎樣在市場當中實現創新。所以我認為蘋果公司能夠從低谷當中重新爬起來。我的兒子是股票經紀人,我就告訴他現在就應該大量地購進蘋果公司的股票,因為當時蘋果公司的股票市值只有7美元每股,而現在蘋果公司的股價達到了300多美元。
如今,有人認為喬布斯辭世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我個人不贊成這種觀點。蘋果公司不僅僅是喬布斯的,還有很多人。你看,喬布斯之前說辭職,導致股票大跌,但隨后股價又上來了。我個人認為,蘋果公司的成長是長期的、穩定的。
忽視規劃等于慢性“自殺”
過去數十年,一些中國企業成長得非常快速,因此有些人可能會對過去成功的經驗非常依賴,認為這些因素可以持續。然而,有時候,過去的成功會導致過度的自信,不會關注其他的事情,這個“致命能力”可能會導致失敗。
上世紀50年代,柯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膠卷研發中心,柯達組織架構都是圍繞著膠卷建設的,相機的生產也服從膠卷使用的需要,但是當數碼相機出現時,柯達并不是沒有技術能力去開發數碼相機。但是柯達對自己的能力太過于自信,他們覺得當這個市場真正出現的時候,再去做這件事情也為時不晚。然而,結果就是柯達銷售業績直線下滑。
這是我們所說的“致命能力”,柯達在相機和膠卷方面有非常強的能力,但是它對這個能力太過于自信了,忽視了對未來的規劃,并最終導致了它的衰退。
全球金融危機后,企業生存的情境已經發生了改變。企業家在應對競爭環境的變化時要保持一種密切的觀察和跟蹤,抓住變化開始時釋放的微弱信號,作出相應的判斷、規劃與決策。
以殼牌為例,1973年中東戰爭的時候,因為戰爭的原因,原油都禁止出口和生產,大部分的石油公司因此陷入了困境,但殼牌公司反而從危機中賺到了錢。原因就是,中東戰爭發生一年以前,殼牌公司就做了非常深入的情境規劃,考慮到各種各樣的情境,包括戰爭發生的情境,并針對每個情境的可能發生的變化制定了相應的對策。
海外并購 “風控”先行
對一些中國民企來說,有沒有一個“最致命能力”?有人說,可能是廉價的勞動力。
過去數十年一些中國企業的成長非常快速,因此他們可能對過去成功的經驗非常依賴,認為這些因素可以持續。然而,有時候,過去的成功也可能導致我們過度的自信。全球金融危機后,企業生存的情境發生了改變。企業家不能過度自信,或過度依賴以往成功的經驗,應對環境變化保持一種密切的觀察和跟蹤,對不同的情況做相應的判斷與規劃。”
盡管企業家自認為了解企業所擁有的這些知識、技術,但實際上這些核心區域當中也存在黑洞。正是這些黑洞的存在,使你的競爭者可能利用這些黑洞搶得先機。
現實是,在企業之外,技術在不斷地發展進步。這些技術可能離企業太過遙遠,或者沒有人把這些技術信息告訴公司,企業沒有認識到。所以,企業人士應與其他的領域保持聯系,如多跟幾所大學保持聯系,時刻關注新技術有可能發展的方向。
自2002年至今,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和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走出去”成了中國企業的重要發展戰略,因此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可謂高潮迭起,浙江企業界海外拓展也是風生水起,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敗的教訓。并購海外企業是餡餅還是陷阱,這是很多企業家關心的問題。
的確,現在不少企業,特別是中國企業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想把企業辦到國外去,通過并購當地的企業,來獲取資源,進入更廣闊的市場。但我想還是要潑點冷水。海外并購看上去很美,但企業要特別當心潛在的危險:這就是人才流失的問題。在當地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去管理新的公司,而企業派駐過去的人才很可能被其他的企業以更高的待遇挖走,這種并購是非常危險的。當然,并購海外企業還要有當地政府的支持度,政策的適用性以及市場的開放程度等各種因素,但人才因素是決定性的,他們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原動力。
返回頂部- 責編:8044
- 瀏覽:
- 來源:每日商報
相關閱讀:
- ·杭州江干區全力打造一流人才集聚區(09/27)
- ·杭州濱江“高度”:創新為先 鍛造國際化(09/25)
- ·杭州余杭倉前:在創新發展之路上華麗蛻(09/20)
- ·杭州西湖區“雙創”厚土照亮了一個個草(09/19)
- ·杭州創業創新: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勁(09/18)
- ·寧波北侖科創園:聘任“創業導師” 解碼(09/16)
- ·創客天下·杭州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09/09)
- ·杭州富陽開發區與工創谷共建高層次人才(09/06)
- ·杭州臨安青山湖科技城創業廣場寫字樓投(09/06)
- ·全省30強互聯網項目匯聚杭州上城區 共(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