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沉重“稅感”如何才能減輕?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1/12/5 14:49:07
2011年也被戲稱為“稅感”之年,今年我國稅收政策調整中,多項措施直接惠民,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完善稅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等問題上,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增增減減的調控手法,如何才能減輕老百姓的沉重“稅感”?
稅收負擔焦慮:怎樣才能讓我少繳點稅
2011年以來最受關注的“加稅”舉措無疑是房產稅試點的啟動和資源稅改革的全國鋪開。1月27日,備受關注的上海、重慶房產稅試點細則終于“浮出水面”;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正式實施,原油、天然氣等領域的資源稅改革正式從試點地區向全國范圍鋪開。
專家指出,我國個人所得稅等直接稅比重并不高,主要還是以流轉稅為主,但流轉稅的繳納可能最終反映在物價上,個人在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時實際上承擔了一部分間接稅。中國稅務學會理事、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表示,譬如購買一輛20萬元的車,購車者事實上承擔了相當于車價40%左右的稅,這還不包括在使用過程中承擔的燃油消費稅;而消費煙、化妝品等需要繳納消費稅的商品,個人承擔的稅可能更重。
隨著我國稅收收入的連年增長,“稅感”的日益沉重,為結構性減稅措施的不斷出臺拉開大幕。
2011年9月1日起,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正式開始實施,起征點從2000元提高到3500元。根據測算,全國的個稅收入全年或將減收1600億元。而這僅僅是為個人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減稅的第一步,要實現個人所得稅“高收入者多繳稅,低收入者少繳稅或不繳稅”的立法精神則尚需要有很多配套政策。
稅收公平焦慮:憑什么富人征稅有灰色地帶
11月16日,美國近140名百萬富翁致信奧巴馬總統和國會領袖表示,良好的經濟曾讓他們受益,現在也希望別人能得到好處,為國家考慮,應當向他們多征稅。隨后,美國數十位富豪又來到國會山,要求國會給他們加稅。這些富翁希望國會終止執行布什政府通過的減稅政策,普遍提高對富人的稅收。
此消息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在我國個稅征收過程中,工資薪金所得是最容易征收的部分,也是最不易逃避的部分;而高收入人群的主要收入卻來自于股息紅利、房地產等財產轉讓所得、拍賣等各種財產性收入。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稅務教研組組長汪蔚青表示,由于財產登記制度不夠完善、信息共享系統建設不夠健全,再加上很多交易直接通過現金完成,稅收征收過程中難免出現遺漏,產生“灰色地帶”,甚至一度使得我國個稅成為“工資稅”。
專家指出,長遠來看,在世界各國通行、主要針對富人征收的財產稅,在我國還是一個“空白”之地,未來這塊空白必須彌補,而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今日,贈予稅、遺產稅等的征收也是防止社會財富過于向少數人群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為負有為中國市場經濟立法的制度設計者們,該考慮為富人多納稅開鑿制度通道。
稅收用途焦慮:稅收增加對我有何好處
北歐一些國家的宏觀稅負高達50%,而且很多是直接通過個人所得稅的方式扣除,卻沒有激起社會的廣泛反對,因為這些國家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稅收投向在醫療、社保等方面讓民眾真正體會到了好處。雖然歐債危機顯示出高福利也有弊端,但對我國來說,現階段要考慮的卻是如何補上民生欠賬。
應該看到的是,隨著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近些年公共財政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項目上的投入已有大幅增加。來自財政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累計,全國財政支出77559.6億元,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三項支出超出財政總支出的三成,但盡管如此,離人民群眾的期望值還有距離。
專家指出,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與人均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密切相關,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財政收入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因此,保障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未來立法部門在進行稅收政策調整和財政支出時,應該更多考慮老百姓的滿意度,真正向民生事業、公共服務等傾斜,同時千方百計壓縮行政公務支出,適度減少投資建設支出,以此來優化支出結構,做到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新華社
相關閱讀:
- ·我國全面實施個人所得稅申報信用承諾制(08/29)
- ·杭州余杭區南苑街道上半年實現樓宇稅收(07/22)
- ·企業發紅包看清楚了再搶 要繳稅20%!(07/16)
- ·杭州西湖區樓宇稅收同比增加四成(05/14)
- ·杭州余杭提升樓宇經濟發展新動能(05/13)
- ·杭州余杭發展樓宇經濟 助推全域創新(04/25)
- ·紹興越城區發布首個樓宇經濟白皮書(04/18)
- ·杭州高新區(濱江):打好產業扶持和稅收(04/11)
- ·嘉興樓宇經濟強勁增長勢頭不減(04/08)
- ·2月杭州樓宇總部經濟以及商業綜合體建(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