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高息幌子的P2P網貸平臺風險大 光看收益不問去處的投資方式很危險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4/5/16 16:50:42
在市區高檔寫字樓租個辦公場地,打著投資“資產抵押包”的名義,開出高達20%的年收益率,一些P2P網貸平臺吸引了大量普通投資者的參與。最近,杭州市公安機關先后受理兩起群眾報案,均涉及P2P網貸平臺負責人跑路、投資者的錢無法追回。
“這兩起案件都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目前很多P2P網貸平臺有這個嫌疑。”杭州市公安經偵大隊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P2P網貸平臺涉嫌詐騙,性質更為惡劣。
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詐騙
P2P網貸平臺頻現跑路
昨日,在杭州吳山廣場,省公安廳與杭州市公安局聯合開展“5·15”打擊和防范經濟犯罪宣傳日活動。在今年的宣傳活動中,P2P網貸平臺開展非法集資活動成為新的風險提示點。
經省公安廳的排查,全省有各類P2P網貸平臺87家,其中10家因涉嫌非法集資犯罪活動被立案偵查,比較典型的有衢州的中寶投資、寧波的阿拉貸、湖州的家家貸、紹興的力合創投等案件。其中,中寶投資案件涉及30余個省市、1600余名投資人,目前尚有1100余名投資人3億余元本金沒有歸還。
省公安廳經濟犯罪偵查總隊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上述10家外,目前還有一批網貸平臺正在偵查階段。這些案件主要是兩類違法情形,一是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這類網站偏離了撮合中介的本質,通過高息吸收公眾存款,建立資金池,再高息放貸給企業或個人,從中賺取利差。第二類是涉嫌詐騙,這類網站偽造一個投資項目,實際只是騙取公眾信任,騙得一定資金后就卷款跑路。
賺手續費可以,賺利差不行
監管要求P2P只能做“媒人”
近兩年,在互聯網金融浪潮的推動下,P2P網絡借貸行業發展迅猛,新開設的P2P借貸網站數量和貸款規模一直呈現飆升態勢,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P2P網站已經達到數千家。
由于進入門檻極低,這個行業魚龍混雜。自去年下半年以來,P2P網貸平臺的倒閉潮開始出現。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出現的問題平臺已經超過40家,而在2013年共有75家平臺發生倒閉和無法提現等狀況。
前不久,深圳“旺旺貸”上線5個月后一夜失聯,疑為詐騙,涉及數百位投資者共計兩千萬資金。因為部分“旺旺貸”投資者是通過百度推廣接觸到這家網貸平臺,4月28日,百度宣布清理不良P2P網貸平臺。截至5月6日,目前下線的P2P網貸平臺已經超過1000家。
分析人士表示,在經歷了前期超常規發展后,目前P2P行業正經歷加速洗牌階段,預計年內或有上百家機構倒閉。
事實上,監管部門已經開始介入。4月21日,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發布《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劉張君表示,銀監會已啟動P2P監管細則的研究工作,作為一種新興金融業態,在鼓勵其創新發展的同時,要明確四條邊界:一是要明確平臺的中介性質,二是要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將歸集資金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認為,根據銀監會劃定的這四條紅線,監管就是要求P2P回歸中介本質,只做資金出借方和需求方的撮合中介,不搞資金池,只賺手續費不賺利差。
知道“錢去哪兒了”才能規避風險
尤其是要當心那些收益特別誘人的
什么樣的P2P網貸平臺是危險的?
根據杭州市公安局提供的信息,目前涉案的P2P公司往往是以開展P2P網貸為名,以高息為誘餌,通過公司賬戶或公司工作人員賬戶吸收資金。投資者防范此類平臺的方法是,調查其是否按規定僅從事中介業務、借款信息的真實性、出借資金是否設立有效的資產擔保、出借資金流轉方式是否安全。
記者了解到,用房產、豪車作抵押是目前P2P網貸平臺的普遍做法。多數P2P公司以有足夠的資產作為抵押來保證最終收益,但事實上從目前已經出事的P2P平臺來看,所謂的抵押物并不靠譜。此前,浙江公安梳理衢州中寶投資P2P網貸平臺時發現,其發布的5000余份貸款協議,90%以上的貸款項目的抵押物是虛構的。
上述公安廳經濟犯罪偵查總隊負責人指出,資金是否失控是一個可靠的判斷方法,如果投資者無法控制資金的進出,就要提高警惕。“信息不對稱是P2P平臺的最大風險之一,如果投資者不能確定錢投向了哪里,即使這個網站是合法合規的,也應當謹慎避開。”
一位銀行資深理財人士同樣建議投資者不要盲目投資P2P網貸平臺,尤其是要當心那些收益特別誘人的。他告訴記者,很多P2P網站玩的是借新還舊的游戲,“這么高的收益,哪個行業能夠做到?有些就是拿投資者自己的錢去支付利息。一旦資金鏈出現問題,投資者可能無法追回資金,因為錢并不是投資到哪個項目上去了,而是用來支付利息了。”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