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企業艱難轉型調查:實體主業,蕩回的鐘擺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4/8/4 14:00:42
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風向標,是觀察浙江經濟的一個重要窗口。三年前一場局部金融風波讓當地企業遭受重創。2012年春,記者連續12天在溫蹲點調查,努力記錄還原這場風波。在轉型升級、經濟下行、金融風波三面夾擊下,溫州企業如今的生存發展狀況如何?2年后的這個夏天,記者再度前往調查,10天內采訪約20位政府官員、50位企業界和金融界人士,試圖了解溫州實體經濟的基本面、新態勢、各類市場主體的生存狀況、民間資金的流向。請看記者發回的“溫州企業艱難轉型調查”系列報道。
夏日,民間借貸風波的首發地溫州,記者再度前往調查。
記得2年前記者追隨這一風波到此,聽精明的溫州人嘆苦“都是因為借了高利貸”,議論“下一個跑路的可能是誰”、“還有沒有更好的投資去處”。2年后,記者再度走進溫州,30多位企業家有的慶幸“沒有亂投”,有的告誡“牢記這場教訓”,“必須看準了再投”……
變化正悄然走向造富故事不斷的溫州。在目睹“炒”錢后的種種“厄運”和實體經濟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后,越來越多的溫州資本放棄暴富式增長,耕植實業,換取穩健式發展。曾左右搖晃的資本等要素似乎平穩了,如人們所見,實體主業如鐘擺般,如今又蕩回了中心線。
企業家們的斗志已明顯復蘇。他們用信心和行動向世人證明了,他們的財富、資本已轉戰到實體經濟的新戰場,在他們的努力下,溫州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勢頭已得到扼制,實體經濟回歸的態勢已基本形成。
一批企業涉險,溫州區域經濟仍平穩運行——
大批企業堅守撐起基本面
3年后的今天,跑路之聲并未戛然而止。近年來備受詬病的擔保、互保,在風險傳遞中使少數企業傷亡慘重。不期而至的另一輪房地產行業的跌勢,使眾多涉房企業資產縮水,投資乏力。
但在記者與當地人的交流中尋找佐證時,卻似乎“未能如愿”。大批企業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樣,都離開實體經濟搞投機去了。“這兩三年遇到什么樣的危機”、“風險能控制嗎”,面對記者不肯罷休式的追問,一些企業家戲謔地以“運氣不錯”回應。上半年數據也印證了他們所說的“幸運”。28項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長的有26項,增速位次在全省前移的有18項。溫州經濟的基本面尚可,并且不斷改觀。
記者調查中發現,一批企業涉險而帶來的減分因素“被消化”,是因為一大批溫州企業堅守實業陣地,撐起了實體經濟的基本面。采訪中,企業家談得更多的是,如何避免用工成本的進一步增長,如何保住老市場拓展新市場,如何通過管理提高效率……從百億級到不足億元產出的數十位企業家,他們的親歷,為這場記者想象中的“劫后余生”給出了另一幅堅守實體的圖景。
走進瑞安塘下鎮,環球濾清器董事長劉萬斌,平靜地向我們講述如何進一步擴大銷量的細節。
“沒有做房地產嗎”、“沒有炒股嗎”,記者的追問得到了一連串“沒有”。這家已有21年歷史的企業,居然一直沒被誘惑過。他特別說起了公司多年來的一個規矩。大約是在2006年董事會作出一項決議:堅決不進入虛擬經濟領域,不給任何企業擔保也不找企業擔保。這項決議的執行,使其在近年來的風波中“毫發未損”。
環球濾清器的母公司海尚集團董事長葉華平給出了進一步解釋。他說,當年房地產回報太好了,“連老太婆都認定買房能賺錢”,“這怎么可能”?有著異常嗅覺的葉華平意識到這種現象不會持續太久。正因為堅守,環球濾清器在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企業正在向海外市場進一步拓展。
走進康奈集團,1978年生的鄭萊毅話語不多,但提到制鞋就開始侃侃而談。2年前他父親鄭秀康向記者講述的不斷創新、做強實業的理念,今天正在這位創二代的手中延續。接班三年的鄭萊毅體會,康奈過去30多年的平穩發展,都源于深耕鞋業,理性投資、做強鞋業仍將是未來康奈必須堅守的原則。
如果說正泰、康奈等一批溫州知名企業,因為成熟的企業發展理念,善于辨識風險、規避風險,沒有炒房、盲目投資或是陷入擔保鏈,那么一些中小企業則憑借企業家個人的理性繞開了這類旋渦。
長城減速器董事長虞培清,為其在攪拌機行業中的技術攻關而自豪,談及房產,卻顯得有些自愧:幾年前炒房略有損失。但好在他是個人出資,影響未波及企業。
在借貸風波重災區龍灣,藥機生產商溫兄去年以來恢復20%的增速。七八年前的增速高達30%,大約三年前慢了不少。經歷過這般起起落落,董事長姜瑞玉寧愿將“原地踏步”的那幾年定義為“求穩”。眼下訂單看似不錯,但他不急著擴產能,認為還是投技術更穩當些。
小心謹慎型的姜瑞玉們更珍惜眼下的平穩發展。正如他們的中性評價:“假如介入,就沒有今天”。
正是先天或后天筑起的這類“防火墻”,使一群溫商“不管外界多紛擾”,只顧穩健前行,守住了溫州經濟的基本面。這一群溫商的堅定,也可以從當地數據中看出端倪。上半年溫州規上工業產值2094.09億元,同比增長4.7%,在全省排位又前進了5位。
財富速成泡沫破滅之后——
聚焦實體才能繼續創富
這個夏天,溫州追逐財富的“熱”度似乎也冷了不少。
在溫州采訪的10天里,我們突然發現當地人喜歡聚會聊天的圈子活動少多了。熟悉內情的人知道,他們是在有意無意地離開曾經“傳播”生意信息、賺錢套路的某些聚會圈,在他們的內心,已然有了這樣的判斷:極誘人的那些“生意”或許有大風險。
劫后余生之際,精明的溫州生意人顯然在汲取教訓。對不熟悉的項目,再也不能一哄而上,寧可錯失也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2006年在美國納斯達克借殼上市的瑞立,以上市名義切斷了互保,投資也更為聚焦。從機械類到機電一體化再到新能源車,瑞立的技改投入不斷加碼,在氣制動領域的技術優勢不斷聚集。與鐵科院合作多年后,公司的軌道車輛零部件研發與生產制造領域終于也露出了身影。多年的技術儲備還助其邁向了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有人注意到,瑞立集團旗下另有房地產業務。總經理陳康進告訴記者,集團已大力收縮房地產業務,近3年幾乎沒再拍過地。
不可否認,溫州人曾對房地產有著不一般的偏愛。但由此產生的刻骨銘心的痛,讓不少溫州企業家收縮諸如房地產等邊緣業務,“收心”后聚集精力、調集資本鉆研自己的老本行。
位于樂清柳市的天正集團在低壓電氣行業有不小的威望。這家企業官網,如此自我“描述”——一家以工業電氣為主、房地產為輔、金融投資為補充的適度多元化大型企業集團。對“適度多元化”,公司現在有新的注解。公司執行董事施雷杰介紹,去年房地產開始逐步收尾,賣掉樓盤后不再投資,集中精力對付主業,現在的投資重點放在銷售突圍上。
“挨了悶棍后,資金逐漸回歸實體”,溫州市發改委主任方勇軍發現,2011年金融風波后,過去熱“炒”項目的豐厚利潤成了泡影,敏感的企業家就趕緊逃離這些領域,近兩年資本回歸實業的態勢就是證明。2012年、2013年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分別較上一年增長37%、24.1%,其中工業的投資分別增長了42%、29%。
在一些溫州企業家眼中,先受重創或許將推動溫州企業脫虛向實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穩。他們還試圖告訴記者,他們更偏愛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投資了。為此他們必須走得更穩健。
正逢“三十而立”的正泰集團已邁過300億產值,多年巨資打造智能電氣、清潔能源這樣的優勢主業。與一些企業跟風投資進入太陽能而身陷深淵不同,正泰投資太陽能研發已逾百億,業績成效已逐步顯現。董事長南存輝記得,12年前正泰關注起這個領域的技術,等項目進入以后又遇上技術路線之爭,秉持創新、市場與資本相融合的理念,正泰終于等來了當下同行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
深耕主業無意中成為規避風險的利器。有企業家直言,不論盈利有多難,如果堅守實業,頂多是暫時虧損,多年積累終究會支撐企業走下去。企業家們更愿意以創新改變當下的微利現狀。從數據中也可看出端倪。上半年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4.9%,在全省的排位又前進了。
多方努力只為聚焦實體。有形之手加大力度幫助企業堅定信心,引導民間資本回歸實體。近兩年,溫州市政府加大力度振興實體經濟,陸續出臺振興實體經濟系列措施,讓企業家安心堅守實業。
成效正在逐步顯現。溫州銀監分局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市中長期貸款余額1690.36億元,比年初增加206.32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38.38億元,同比增幅達26.70%,中長期貸款比重為23.02%,創歷年新高。這一變化顯示出,溫州當地經濟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投機性資金需求得到抑制,而實體經濟等中長期投資需求出現良好勢頭。“溫商回歸”也成為實體回歸的有力抓手。上半年到位省外內資214億元,增長22.7%。
有溫州企業家感嘆,風波襲來并不完全是壞事。每個企業在成長中,都會有順境和逆境,遭遇成功與失敗。當這些都在承受能力之內時,企業就會越來越強。溫州實體經濟也會在闖關后更為強盛。
長期堅守任重道遠——
穿越困境等待涅槃重生
風波并未平息。溫州借貸風波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不良貸款的規模和比率還處于高位,擔保鏈依然是套在民企脖子上的一條枷鎖。
作為一名溫州局部借貸風波的親歷者及觀察者,新世紀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謝炳超認為在多米諾骨牌效應下,借貸風波令多方企業傷痕累累,直接襲擊溫州經濟,傷勢未愈,又被樓市疲態再度傷害。
有消息顯示,2010年前后,溫州市區縣屢創“地王”,投資方多為制造、貿易等實體企業的“資金聯合體”。讓謝炳超最擔心的是,多年前實體經濟空心化的過程中,不斷有企業將實體投資轉到房產或其他快錢上。這兩年的跌勢下,樓市貶值、資產縮水,一些實體企業無奈被拖下水,回天乏力。
深刻教訓下,脫虛向實已在當下的溫州成為共識。但要迅速走出惡性循環,并不那么容易。
瑞安高分子合成材料龍頭企業華濱副總經理余建敏,眼下最愁的不是利潤連續下滑,而是貸款能否盡快走回正常軌道。由于擔保出險,企業不得不替擔保企業代為兌現9800萬元,幾千萬元貸款因此被擱置,投資項目不得不被困住。雖然為當年隨意擔保后悔,但代價還得自己付出。上海的兩條生產線不得不停了,改成標準廠房租給其他企業,租金收入代替了原來令人羨慕的產業收入。
溫州萬林鞋業去年初的訂單好勢頭,眼下也成了過眼云煙。據董事長李林波說幾年前買地造廠房,不料為融資的事陷入擔保鏈,如今也只能“動彈不得”了。原先做硫化鞋時單價能賣到20多美金,本想再好好琢磨些新產品,但眼下轉型升級的動作難有起色了。
也許是見過多太多企業的大起大落,溫州打火機行業協會會長黃發靜的態度并不樂觀。溫州打火機行業從最高峰時的數千家到現在的幾十家,讓人唏噓不已。按黃發靜的說法,“能活著就不錯了”。多重壓力交織之下,溫州企業積重難返。
當一些企業將這波風險歸責于多年前的寬松貨幣政策以及銀行方面的放貸沖動時,留意國際經濟走向的葉華平給出了另一種評判:不管面對何種形勢,每個企業都應有自己的判斷,做出自己的選擇。企業內部管理中的多重問題,都會影響到企業的判斷和選擇,這才是產生“投資沖動”最直接的原因。
一項對融資業務的監測數據顯示,二季度溫州民間融資用于生產經營的比重為55.51%,為去年以來新高。這般利好背后,還會引出更多疑問,其余融資去哪兒了?
是的,脫虛向實看起來很美,但市場主體集體轉向理性投資,尚有待時日。對這幾年溫州民間資本投向,鹿城區委書記王立彤認為,主營業務不突出或因過度多元化使主業被邊緣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不少溫州企業的通病。出問題的多是家族企業,老板投資沖動之下立即出手,沒有形成現代化的治理結構是個軟脅。
其實,不少地方也曾出現實體經濟邊緣化的現象。去年數據顯示,我國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3萬億元,增長12.2%。但主營業務利潤增長只有4%。專家就此認為,這意味著我國規上工業企業更多地通過副業在掙錢,換句話說,即反映了實體經濟空心化、實體經濟邊緣化的現狀。
記者調查中明顯感到,過去民間資本擊鼓傳花式的運作方式已收場了。有相當一部分民間資本的確不敢亂投了。但在溫州金融港發展公司董事長黃偉建看來,他們是對能投什么看不明白,也因此“錢無處可去”。
在這一刻,溫州民資又再度肩負重任。在他們身旁,溫州實體經濟等待澆灌。(報道組陳暉張闖曾荷綠黃日聰對本文亦有貢獻)
實體經濟仍是財富本源
徐峻
追逐財富奔跑的溫州企業,他們在堅守實體經濟主業的同時,更是在資本多元投資上長袖善舞,充分展示讓財富快速增長的高超才能。
在市場經濟初始某個特殊階段,資本追逐財富的機會幾乎俯拾皆是。對商機捕捉高度靈敏和投資決策快速果斷的溫州企業,就是抓住這個機會幸運獲取資本投資的“第一桶金”。
市場發展終究會回歸到本源。資本隨時隨地出手就能獲取巨大利潤的機會,不可能經常回饋給人們。當市場不再給資本如此寬松便宜的機會,對企業而言,財富增長自然回歸到本源,這本源就是實體經濟的主業。
在那資本能夠輕松得到快回報和高回報年代,全國各地都可以見到活躍的溫州資本身影。但如果以此得出一個結論,溫州企業都離開實體經濟把資本投到虛擬經濟中,那就大錯特錯了。
記者兩次深入溫州,前后與一百多位企業家有過從容交談。有一個事實可以肯定,即使在資本瘋狂年代,溫州仍有一大批企業坦然于寂寞,經得起誘惑,始終堅守實體主業。有的董事會果斷決議不搞多元投資,有的老板清醒認定資本炒作只能是短暫現象,更多企業堅信實體主業才是財富本源。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正是他們的堅持,溫州實體經濟受到一定影響,但基本“元氣”沒有受到破壞。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即使在實體經濟和資本投資兩條戰線同時作戰,他們在兩條戰線之間設置了“防火墻”,充分體現了溫州商人防范風險的市場智慧。許多企業會為兩條戰線設有各自獨立的“資金池”,即使資本投資出現一些意外,也不至于殃及池魚。更有不少企業規定,資本投資不能動用實體企業資金,若要玩玩只能動用股東老板自己個人錢款。結論是有些企業資本炒作被套住對實體企業影響并不大。
確實有一些企業倒在多元投資的路上。有的是過度投資,半途夭折;有的是投機炒作,被深深套牢;有的是接了最后一棒,只能站在上面放哨。但綜觀全局,溫州企業多元投資一路走來,近期遭遇到的虧損,比起前期獲取巨大利潤,肯定是賺的多虧的少。由此完全可以說,溫州經濟基本面沒有受到很大破壞。如果說因為少量企業遭遇風險,就唱衰溫州經濟基本面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更讓記者高興的是,經歷過危機的溫州企業對實體主業是財富本源有了更堅定和更清醒認知,他們對多元投資風險防范有了更為充分準備和豐富經驗。特別是各級政府做了大量有為有效工作。借用股市常用的話,溫州實體經濟主業已經止跌企穩,一波向上穩進的空間已經打開。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浙江日報
相關閱讀:
- ·杭州大廈十年“躍城記” 打造商貿國企(09/11)
- ·杭州堅持數字經濟與工業經濟相融并進 (05/27)
- ·嘉興秀洲搶抓機遇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05/23)
- ·浙江省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初顯成效(04/30)
- ·衢州:服務企業要創新理念(04/29)
- ·杭州數字經濟板塊的“成績單”是優秀(04/24)
- ·中小企業管理升級迫在眉睫(04/18)
- ·寧波這家老牌百貨徹底“改頭換面”(03/25)
- ·杭州西湖區創新創業跑出“加速度”(03/18)
- ·產業互聯網成“兩會”熱詞(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