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未來落腳何處?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4/10/22 14:30:27
兩三年前,互聯網金融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而如今,傳統金融機構正“前赴后繼”在互聯網金融和移動互聯網金融的道路上追逐奔跑著。
就全球產業革命而言,每一次產業革命的興起無不源于科技創新。互聯網科技為金融實體拓展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了金融資源的高效增值,也成為金融業快速發展的“推進器”。
在“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金融正深情地“牽手”互聯網,并引發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微信銀行、手機銀行等各種新融合產品接踵出爐,為市民生活帶來了一連串的驚喜。
迅速崛起的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將落腳何處?我們不妨先聽一聽兩位業界專家的聲音。
“觸電”中機遇與風險并存
金雪軍 浙江省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浙江大學金融投資研究中心主任
處于起步階段的互聯網金融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這是不容質疑的。它是傳統金融功能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的產物,優化了傳統金融的三大功能:一是支付結算功能,由于融合了新科技,這個過程顯得更加便利、快捷;二是融資功能,“大數據”為融資提供了技術支撐與保障,更多資金得以集中,與企業的對接也更為緊密;三是平臺與通道功能,線上平臺的增加,使得金融業獲取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信息渠道。
金融與互聯網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在我看來,金融的本質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而信用的基礎是信息。中小微企業為什么融資難?主要問題出在信息不對稱。而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正好為金融業提供了強大的數據庫,也為信用的建立與鞏固打下了更扎實的基礎。不僅如此,大家都有手機和電腦,每個人都可能有網上支付的需求,因此互聯網思維從某一種層面來說,就是用戶體驗,這種體驗將不斷“刺激”金融創新和技術拓展。金融業在互聯網的扶持下,將彰顯更突出的優勢。
我認為,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必將出現兩種態勢:一種是互聯網企業向金融領域邁進,另一種就是金融業思考與踐行如何利用好互聯網技術。
當然,在互聯網金融大行其道之時,線下金融還是擁有其獨特優勢的,比如大額貸款,量大需要有不動產等抵押的,等等,仍需要在線下完成。可以說,在“新常態”之下,金融與互聯網既互相融合又各有分工。
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的“觸電”,存在機遇,當然也暗藏風險。發展互聯網金融,還需要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和監管理念,比如線上貸款,金融機構對線上企業的評估與考量,不可能完全遵循線下貸款的那套模式,所以在摸索線上新模式的同時,注入抗風險力與監管力,顯得非常必要。
融合之時勿忘“金融”之本
董希淼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如今,金融業已掀起了一場“與互聯網融合”的競技賽,放眼望去,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幾乎成為所有金融機構的“標配”。不可否認,互聯網金融擁有傳統金融無法獲取的兩個先天優勢:一是成本低,這也是一些新型金融機構所看好的,比如正在籌建的浙江網商銀行就不打算開實體網點;二是無可比擬的信息優勢,現在很多銀行都在竭力打造屬于自己的“大數據”,“大數據”對掌握客戶信息、精準客戶群、聯系與服務客戶等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認為,互聯網時代,傳統金融業不會被顛覆,但會因為互聯網的不斷滲透,而被慢慢改變,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接下來,移動互聯網將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營地”。
當然,各家金融機構忙于“新常態”融合的同時,還要切記一點——不要急功近利、過于浮躁。雖然互聯網的出現,確實為金融機構的營銷、傳播打開了“一片天”,但畢竟互聯網金融的根本是“金融”,而不是“互聯網”。如果缺失了“金融”這一根本,即使有再強大的技術支持,金融互聯網也將失去“內力”支撐,顯得蒼白而空洞。就好比快餐行業,網上訂餐、微信訂餐,讓其業務量直線上升,但如果快餐的味道和質量不能把控住,營銷做得再好、再花哨,也不可能得到消費者的心。所以,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還需要落腳金融這個根本,潛心于風險控制的提升、產品與服務的研發以及專業人才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金融與互聯網真正的融合與發展,才能通過線上線下服務為市場及用戶提供更優的產品、更好的體驗。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
相關閱讀:
- ·杭州西溪谷互聯網金融小鎮:打造全國互(07/05)
- ·杭州西湖區努力打造一流的互聯網金融小(03/14)
- ·全力防范以互聯網為平臺的金融詐騙(08/15)
- ·央行開巨額支付罰單 國付寶等四家公司(08/07)
- ·杭州臨平新城IFC互聯網金融中心交付(07/05)
- ·互聯網金融戰況升級 或將進入洗牌期(05/03)
- ·對支付寶被罰18萬元消費者為何不買賬?(04/12)
- ·又一家P2P金融公司 錢寶網崩盤(12/28)
- ·互聯網金融要依托實體經濟(10/19)
- ·杭州互聯網金融水平居全國前列(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