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迎來互聯網金融人才招聘熱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5/2/10 13:45:12
年關將近,很多公司已經開始為新一年的人才招聘計劃做物色,應屆畢業生們也都開始陸續尋找下家。互聯網的繁榮無疑給許多應屆畢業生提供了擇業的方向,而另一方面,2014年股市的雄起也讓金融類、證券類人才格外走俏。但是,對于金融行業來說,具有金融背景的互聯網復合型人才才是奇貨可居的。不少獵頭和HR都表示,要找到這樣一個人才可是難上加難。
需求
2015年迎來金融人才招聘熱
在百度搜索框,只要搜索“證券人才招聘”或者“金融人才招聘”,光是杭州地區就顯示有將近29萬條,和時下需求量巨大的互聯網人才搜索條數幾乎持平。因此,有人也將2015年稱為金融類人才招聘大年。
從各個公司的招聘崗位來看,證券行業的人才招聘正經歷著一場轉型:新三板業務、投融資業務、運營管理業務等相關崗位成為招聘新主流。并且,無論是從薪酬還是工作年限要求來說都是一個字——高。“我們的一個客戶最近要求招一個新三板業務負責人,開出的條件是年薪80萬到100萬。主要負責IPO、新三板項目的承攬、改制、掛牌、持續督導等工作。但是對于工作年限要求很高。要求至少8年。”杭州一獵頭公司的獵頭丁靜對記者說道。
但是另一方面,傳統業務中的研究投顧、市場營銷雖名字不變,但其招聘要求卻早已加上了“互聯網思維”“新媒體運營”等技能而升級換代了。
不過,據了解,從目前招聘熱度來看,最搶手的莫過于與互聯網金融沾邊的崗位:微信公眾號策劃推廣崗、互聯網營銷崗、手機應用(App)技術開發崗、互聯網金融戰略籌劃崗等崗位需要的人才。甚至有公司打出,“只要懂互聯網金融,肯努力,薪酬不是問題”。國泰君安、銀河證券等大中型券商則在新三板、場外市場、做市商、投行并購等業務層面展開了攻勢。此前有媒體披露,國信證券2015年初啟動的“千人招聘”在一個月時間內,就收到超過4萬份的應聘簡歷,其中最受歡迎的領域是電子商務、研究所、投資銀行、固定收益和信息技術相關崗位。
而除了證券金融類人才招聘,在銀行界,客戶經理也是一匹急需的“千里馬”。智聯招聘此前在一份關于銀行金融類的人才薪酬報告中指出,各大企業銀行從一度火熱的房地產市場和相關重工業中抽身出來,故急需大批擁有多樣客戶背景的從業人員。大多數外資銀行仍在發展階段并將其商業重點致力于拓展新的客戶,因此企業銀行對客戶經理依舊有著很高的需求。
困境
千里馬難求也難留
“互聯網金融發展太快了,以至于人才儲備都沒來得及跟上。”杭州一家做車貸P2P的HR專員席笑對記者表示,“具有互聯網經驗的應屆生很難找。資格老的中層人士又看不上創業型的中小型公司。要找到一個合格的人才真的很難。”
席笑說,產品經理是所有互聯網金融崗位中最緊缺的。根據眾達樸信咨詢公司的統計,產品經理和運營經理稀缺度最高,稀缺度在80%以上。此外,還有一類很難尋覓的是“大數據人才”。“現在,互聯網公司都在考慮未來的戰略布局,對于大數據人才很是看重。所以我們公司也在砸重金吸才。可是,這一崗位在國內能夠匹配的人少之又少。”
據了解,在金融界,大數據人才的儲備已經成了一些中型企業的人才戰略計劃。但是由于大數據人才要求具有建模、數據分析等能力,而國內并沒有專門開具大數據專業,因而這類人才也成了諸多HR求而不得的一類“千里馬”。
此外,席笑還無奈地表示,“易得無價寶,難得有風控官、戰略規劃師。這些職位都是要求求職者既有崗位專業能力,涉及金融、經濟學、證券、數學能力,還要求具有領導能力,能夠協調事業中心布局。在目前的互聯網背景下,很難挖到有五年以上從業經驗的人,只能差強人意。”
而除了千里馬難求,留人也成了不少公司HR最頭疼的事情。“現在的互聯網公司發展快,人才需求大。人才流動性也因此大了很多。以前對于求職者來說,干滿兩年再跳是金科玉律,現在都無所謂了。朋友內推一下,條件符合,第二天就遞交辭職報告了。”席笑說道。
智聯招聘相關負責人表示,智聯此前做過一份關于金融人才的問卷。在其取樣中,85%的受訪者表示仍在職,18%的受訪者稱已離職。其中,28%的雇員在一個職位上待的時間不到一年,39%的雇員會在同樣的職位上待兩年。這說明每三個員工(69%)中就有兩個雇員在三個職位上干的時間少于兩年。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70%受訪者年紀在30歲或以下,24%受訪者年齡在31歲和40歲之間。
破局
人才悖論還需“生態閉環”來打破
一方面,HR都抱怨新型互聯網金融人才難求,而另一方面,金融類求職者也都抱怨屢屢找不到好的出路,這似乎成了互聯網金融界人才招聘的一個悖論。
席笑表示,從招聘源頭來說,如果找不到好的社會性人才,企業會傾向于自己培養。如果應屆生能夠在在校時就多接觸專業知識,不僅僅是原本的銀行金融學、證券學,而是能多加一些互聯網類知識儲備,并且學校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和企業實踐的機會,那么企業在培養過程中也不至于從零開始。并且校企的合作,理論結合實踐也有利于共同輸送新型互聯網金融人才。
而這樣的希冀也不僅僅是一個愿景,在2014年12月,浙江金融職業學院與微貸網簽訂校企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實習、就業等方面展開緊密合作。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學校的人才輸送畢竟只是一個開始,而且互聯網發展的速度太快,要跟上最新的潮流,還是要金融類求職者從單一領域的專家變成多領域的復合型人才。而另一方面,大量新型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的興起也讓人才爭奪成了離職潮的一個誘因。如果要改變這樣一種“屁股還沒坐熱就又遞交辭呈”的狀況,公司除了提供階梯式薪水之外,還要提供職業技能提升機會以及職位提升機會。只有從校企人才輸送、求職者以及招聘方三管齊下,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才能讓這個缺口不至于永遠填不上。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青年時報
相關閱讀:
- ·超過30%大學生畢業半年內離職 專家建議(09/26)
- ·“金三銀四”企業搶人才 IT行業最受青(04/09)
- ·當金融遇上互聯網 產品經理身價3倍漲(02/10)
- ·性格比技能更重要?心理測試成人才招聘(07/05)
- ·訂單紛至 外貿人才需求急增(11/17)
- ·地產營銷年營銷人才最搶手(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