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專利成果轉化率僅為0.05%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5/6/24 17:25:50
如今,在校大學生申請專利早已成為普遍現象,且每年數量不斷增長,有些人甚至一人兼有數十項專利。
然而,可惜的是,這些創意很少能夠真正轉變為實物、進入市場,往往都淪為“紙上談兵”。
近日,中國計量學院5個學生針對大學生專利轉化率現狀展開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專利成果轉化率僅為0.05%。在從下沙高校采集的360份專利樣本中,受到關注或獲得收購的僅有20例,一定范圍內使用或投產的只有2例。
泡沫般的專利繁榮背后,是什么阻礙了大學生專利的成果轉化?
越來越多大學生加入專利大軍
近年,在相關政策吸引鼓勵下,越來越多大學生開始參與專利創造。
來自中國計量學院的小黃,一共有四項申請成功的專利:切水果的工具、手機充電擺放裝置、廚房切菜護手裝置、幫助嬰兒進食的勺子。這些對小智慧,看上去簡單實用。跟大多數同學一樣,小黃專利申請成功后就戛然而止了。“老實說,做這些就是為了豐富簡歷,申請成功了,得到證書和學校獎勵了,就沒再進一步做什么。”
調查顯示,42.85%的學生申請專利最主要的原因是興趣和受學校專利政策影響,其余是“豐富自己的簡歷”。
其實,除了政府對在校申請獲得發明專利的大學生給予每人每項1000元資助外,很多高校對學生專利創造也有不同政策鼓勵。以中國計量學院為例,學校對發明專利每人每項獎勵2300元,實用新型專利獎勵700元,外觀設計專利獎勵400元。學生獲得專利授權還可以參與課外科技獎勵申請。
專利質量普遍低 難在資金和技術
不少大學生曾試圖將自己的專利變成實物并做市場推廣,但最終都不了了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專利可行性和價值都低,與市場需求脫節。
中國計量學院的小魯,設計了一種改進量角器,它比普通量角器更精確且更便于攜帶。當時,他通過把專利刊登在報刊上吸引投資,但沒有任何消息;還找到生產學習用具的企業出售,也沒成功。“老實說,優勢不大,跟普通量角器比,價值也不是太高。”
觀察下來,當前大學生申請的專利多為實用新型專利與外觀設計專利,門檻比發明專利低。更多的是改造原有創意,由自主發明少。而且,這些專利大多數來自學校實驗室和生活中,難與企業研發團隊的技術成果相提并論。
另外,大學生專利轉化意識也不強,多數同學都表示對專利制度、交易平臺、出售途徑、市場化分成等不是很清楚。即使有愿望去通過專利申請進行成果轉化的學生,也多因經費、時間、精力等原因無法繼續走下去。
借鑒國外模式 利用社會資源發揮價值
如何提高大學生專利的成果轉化率?
中國計量學院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麗琴認為,高校應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培養機制。很多學生在專利文書寫作上遇到困難,同時對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不熟悉,這些都是阻礙。“高校應更重視對大學生知識產權教育和專利方面的專業指導,將專利創造力培養納入學生基礎素質培養中。”
國外有很多優秀經驗值得借鑒。例如,牛津大學建立科技園促進專利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科技園作為孵化器,為企業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完善產品開發,而企業向科技園提供部分研發資金,最終實現雙贏。
而美國的拜杜法案實施后,私人機構可以享有政府資助科研成果的專利權,為政府、科研機構、產業界間合作搭建橋梁,使得在校大學生申報的大部分專利能商業化,加快了專利成果產業化步伐。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