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為什么會變“壞”?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8/8/28 15:59:26
昨日零點起,滴滴順風車全面下線,繼續整改客服體系,同時免去兩名高管職務。溫州女孩在乘坐滴滴順風車途中遇害,讓公眾把矛頭指向了滴滴。在眾多的口誅筆伐中,有一種聲音認為,2018年是互聯網平臺公司的“黑化”之年。
“此前,它們是創新先鋒、財富偶像、天之驕子;現在,越來越多人覺得它們為富不仁、飛揚跋扈、敷衍塞責。”傳播學研究者、前南方周末記者方可成在自己的公眾號上表達憤怒,在他看來互聯網平臺公司的童話年代結束了,他說在9月即將出版的《Platform Society》一書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幾位研究者總結認為,互聯網平臺有幾大特征:數據化(基于用戶數據的商業模式)、集中化(壟斷趨勢)、個性化(例如個性化推送)、全球化(海外市場擴張),以及模糊化(obfuscation)。這個公眾比較陌生的“模糊化”,指的是:這些平臺公司往往會用一些美妙的詞匯和說法,來掩蓋背后的真實產品邏輯。
因為劍橋分析數據泄露事件,Facebook一夜間黑化,民意從“怎么能監管Facebook”變成了“怎么監管Facebook”。在公眾眼里,扎克伯格從美國偶像,變成了全民公敵。從鄭州空姐到溫州女孩,滴滴從“美好出行”變成了“沒好出行”,要求柳青、程維公開道歉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人們不禁要問,互聯網公司為什么會變“壞”?
關于創業公司有沒有“原罪”,其實早有過討論,往往只有一家創業公司擁有突破邊界的想法和能力,即所謂創新,才會獲得成功。但創業公司往往存在長期高速發展,但在錢和其他資源上捉襟見肘的矛盾,以至于存在投機取巧的“原罪”,當然也有人稱其為“增長黑客”。一位招聘網站的負責人就曾在私下表示,假若在創業初期就將審核規則設置得非常嚴格,那用戶的增長就不可能跟上同業競爭的速度,最后“死”于無名。只是這份僥幸心理最終傳導到用戶端,后果誰也無法預料。
微博CEO王高飛身處其中,觀點更為中立,他認為互聯網的初心是好的,在10年前SNS或共享經濟出現的時候,這些充滿自信的創業者相信可以靠新技術解決社會問題,而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確實比之前的傳統公司好。但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互聯網公司也在創造新的問題。而對這些新問題的不作為是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惡化的原因,比如大部分SNS(社交網絡服務)都把《失控》奉為圣經,認為系統會自愈,將選擇權交給用戶就會解決一切問題。這種視而不見終歸過于理想化。
當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公司已經漸漸失去邊界,不再是創業創新中的新物種;當互聯網帶來的好處用戶早已習慣,不再感激這些公司帶來的改變……社會確實正在反思過去10年互聯網的負面影響,以及對于未來,我們又該如何遠離“野蠻生長”?
(原標題:互聯網公司為什么會變“壞”? 張麗華)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
相關閱讀:
- ·《2018杭州互聯網職場報告》發布 杭州(10/25)
- ·互聯網創業潮開始降溫 跳槽到創業公司(08/19)
- ·創業公司如何應對商標搶注(10/16)
- ·創業公司應該掌握的6個公關技巧(07/17)
- ·承租力下滑 京寫字樓三年后現拐點(04/28)
- ·互聯網員工年終獎讓人驚呼 1000克黃金(01/28)
- ·寫字樓租金一路上漲 小公司租不起(09/27)
- ·互聯網企業上市基因:優秀團隊和所處行(05/24)
- ·成非凡之事者,必須有非凡之擔當(02/22)
- ·創業公司的人才戰略(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