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企業缺少什么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9/3/13 13:34:19
中國有沒有一家堪稱偉大的世界級企業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經濟學家小宮隆太郎到中國考察后,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觀點:中國沒有企業。那時候,中國才開始向市場經濟轉型,沒有什么民營企業,而這句話最直接的含義就是:國字號企業,不是企業。
如今已過去近四十年,中國似乎進人了一個商業崛起、“企業家”輩出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創業,新興的企業不勝枚舉。我們產生了進人世界富豪榜的企業家,也誕生了市值最高和最賺錢的公司,并且還將迎來更多諸如此類的企業家和公司。然而,我們又有了一個新的疑惑:中國有沒有一家堪稱偉大的世界級企業?
1960年,惠普的創始人戴夫·帕卡德在講話時說:“我想很多人都會錯誤地認為,一個公司的存在只是為了賺錢。我們應該更深人地尋求我們存在的真正原因。”
拋開其他國家不談,將創業作為發家致富的手段,這樣的創業者并不在少數。因此,我們從來不缺在財務上成功的企業。
賺錢,獲取利潤只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是企業達成更重要目標的手段。正如《基業長青》中所言:“對很多高瞻遠矚的公司來說,利潤不是目的,利潤就像人體需要的氧氣、食物、水和血液一樣,這些東西不是生命的目的。”在利潤之上,應有更高的追求,它將“商人”與“企業家”區別開來,更決定了一個企業的層次。
雖然可能是曾經,“通用電氣為什么這么偉大?因為它創造了一種科技。”全景視覺創始人兼CEO呂辰說,在他看來,這樣的公司不是為了做出一個產品才去發明創造,而是讓科技的每一次進步變成產品,然后惠及每一個人。這在“本質上不是一種商業模式,并不是說找一個好的商業模型掙錢就行了,它已經超越了商業模式,是在推動人類進步”。
雖然可能仍在繼續,也可能是曾經,除了用科技與技術創造價值的公司外,亦有如同星巴克、寶潔、可口可樂這樣的公司能夠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寶潔發明的肥皂解決了人們的清潔問題,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星巴克沒有什么科技發明,但是它給了我們一種會友的方式。”呂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現在有不少咖啡館倒閉,它們太想復制星巴克了,但這樣已無初衷可言。就像有人說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你學它不一定學得來,因為它骨子里在創造生活,我覺得這樣的公司才行。”
當然,我們不否認這與國家近百年的命運有關,也許,在動蕩的年代就已經種下了焦慮的因子。我們雖然敢于冒險,但急于脫貧致富,缺乏高瞻遠矚的格局和深人本質的洞見。
將最為本質的東西弄清楚了,中國的企業才能有一覽眾山小的眼界和格局,而那些落到實際的問題才能找得準根源、解決辦法才能更加行之有效。
基業長青,意味著永遠追尋達不到的極限
1987年,呂辰畢業于北大天體物理專業,由于客觀原因,他不得不面對現實,放棄當初“宏大且虛幻”的理想一一探索宇宙奧秘。后來,他落到實處,做過出版,也創辦了自己的企業,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賺到第一桶金的人,但他始終覺得缺少點什么。他坦言:“我那時候覺得做企業沒啥勁兒,有些人覺得企業做大了特牛,我從來不覺得做大了就牛。”
將企業的規模“做大”并不能激起呂辰的熱情,也無法讓他真正忘我地投人。直到全景公司在2015年新三板上市,他意識到了企業真正應該做什么,由此形成人生中的第二個理想一一“成為偉大的企業家”。對此,他十分感慨:“一個企業能不能真正為社會創造價值,或者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我覺得這是企業應該考慮的事,也是我們這次創業所能做到的事。”
作為全景視覺的創始人和領導人,呂辰想要“為人們提供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這也是全景視覺的使命。“我相信只有兩種公司才能真正‘成功',才算得上偉大:一種是科技公司,另一種是是產生精神文明或者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公司。”呂辰頗有感觸地說。在他看來,人類幾千年來的發展其實就是兩件事,第一是物質文明的進步,第二是精神文明的進步,“企業,實際上承擔的就是這種使命。”
也許,規模上的“大”并不等同于“偉大”,“偉大”的真正內涵也不僅在于“基業長青”,而是其背后的東西。柳傳志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20年的中國企業剩下的已經不多了,被淘汰的要么是適應不了環境,要么是在管理方面出了問題。”據統計,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4.5年,民營企業則更短,只有2.5年。而美國大企業的平均壽命大約是40年。美國每年倒閉的企業約10萬家,中國有100萬家,是美國的10倍。中國企業大概率平均生命周期短,是值得反思的。
惠普成立于1939年,核心使命是“為了人類進步,人類福祉做出技術貢獻”;迪士尼成立于1926年,核心使命是“讓人們快樂”;通用電氣成立于1892年,核心使命是“以科技及創新改善生活品質”......這些企業大概已有百年的壽命,并且都有一種看起來“虛無宏大”且毫無“實際價值”的核心使命。我們發現,這些使命無不忠于人類前進的腳步,無不符合人類發展的永恒趨勢。它們與人類所追尋的終極目標一樣,是永遠無法抵達的“極限”。同樣可證明的是,當使命遺失的時候,就會走下坡路。
實際上,企業的使命就像地平線上指引的恒星,企業可以永遠追尋。這意味著需要完全的投人和不斷的變革,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基業才得以長青,企業才得以偉大。
換一種角度來講,企業占據著社會的大量有限資源,若非真正利于社會、造福人類,就是對這些資源的一種浪費,必須被客觀經濟規律淘汰。
而與此同時,事實也在不斷重復證明,那些有著崇高追求的企業最終將持續地得到更多的經濟回報。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在總結公司“成功”時曾說道:“一路走來,我們所做的許多決定并不完全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事實上,我想說我們做出的許多關鍵決策,都不是從經濟利益出發的,甚至經常反其道而行之,但恰巧就是這些決策最后讓我們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動世界
一直以來,人類都傾向于真實、完整地再現對象的信息。無論是遠古時代的壁畫,還是逐漸演化出的文字,都是在考量記錄與傳播的過程中對視覺對象信息進行的取舍,屬于某種程度的抽象化。
“以前最難的是兩件事。一是如何記錄信息,二是如何將信息傳播出去。”呂辰說。
與文字相比,圖像本身就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更為直觀、更為客觀,也更便于我們對信息進行快速理解,同時亦能滿足視覺審美需求。
然而,自古登堡印刷術大規模應用以來,文字的優勢地位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直到1826年,法國科學家Joseph Nicephore Niepce在自家的閣樓上拍攝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可以永久保存的照片——《在Le Gras的窗外景色》,自此,人們得以真實、完整地再現視覺對象信息,圖像的劣勢地位才得以初步扭轉。
數碼技術帶來的廉價圖像讓這種信息呈現形式得以凸顯,與此同時,互聯網的興起也有效解決了信息的傳播問題,圖像開始滲透至人們生活的各個視覺領域。
為人們提供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全景視覺作為中國早期的商業圖片庫之一,視界并未止于傳統的圖片代理和銷售業務上,通過圖片,它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呂辰直接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們想要用圖片打開世界的一個路口,以此解決信息檢索的問題。”過去,我們用照片記錄生活,現在可以用圖片直觀、客觀地呈現世界,讓各種信息變成對應的圖片。全景視覺想要打造基于圖片的信息檢索,供大家免費查詢,讓每一個人都能免費獲取信息、知識。也許,一個人的腳步到達不了地球上的每一個地方,但通過圖片,人將有機會去探索發現無邊的世界。
呂辰介紹的是,圖片的力量。然而,圖片并非全部,在呂辰看來,當下互聯網信息時代中的四種信息傳播形式:圖形、視頻、文字、音頻聲音,彼此之間不能割裂,它們在人們認知、了解世界的過程中相輔相成,對事物形成了一種全方位的信息提供和還原。“我們最終要用這4種元素,再加上VR,來滿足人類各種的好奇心。這就是我想給大家的愿景。”
“當你看到這個服裝好看、看到某個景點想去,或者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的時候,圖片可以成為生活的路口。”在基于圖片的信息檢索之上,用圖片將人與商品連接在一起,實現“所見即所得”,是全景視覺想要為人們提供的另一個愿景。“此外,我們還希望以圖會友,為用戶提供一種全新的健康的社交方式。”呂辰顯得頗為興奮:“我覺得圖片真的能解決基本的人類需求。我們想用讀圖時代詮釋美好的人生,為人們提供美好生活方式,圖片就是我們的支點。”
利潤之上的追求決定了企業的層次
一些企業可能看到的只是市場,始終在產品與市場之間尋找有限的生存空間。但也有一些企業,是以自己專注和擅長的領域為起點,以使命和愿景為追求,開拓出一片能夠持續成長和施展“才華”的天地。
此時,我們又不禁心存疑問,這幾十年來,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實現“快速發展”究竟是源于什么?到底是市場的緊缺造就了企業,還是企業自己在主動創造市場、拓展成長空間?前者是依賴于環境的短暫成功,后者才是企業自己真正的能力。
精神力量會幫你把想法或渴望變成明確的行動、事件和條件。
(原標題:中國的企業缺少什么 文/七目)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互聯網周刊》
相關閱讀:
- ·校長宗慶后開講:當代民營企業家該做什(09/24)
- ·中國企業在提質增效中邁向世界一流(09/04)
- ·中國企業需持續努力培育全球競爭力(08/26)
- ·浙江超五成的企業家制定創新戰略目標(08/23)
- ·海康威視陳宗年談企業家的堅守與創新(08/21)
- ·不出眾,就出局! 杭企掌門人談創新“絕(06/15)
- ·胡潤全球房地產富豪榜發布 全球十大地(03/14)
- ·中國企業全球化面臨升級擴容(12/10)
- ·杭州民營企業正面臨三大機遇 力爭經過(11/12)
- ·新生代企業家論壇有干貨更有情懷(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