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放大鏡”:感受杭州創投資本的陽光雨露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9/4/30 10:14:55
如果把杭州的創業創新環境比喻為“雨林式生態”,那么良好的政策環境、營商環境可以看成是一片沃土,而資本的助力,則為雨林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陽光和雨露。
一方面,注冊在本土的多家創投機構不斷活躍在各個領域。綜合來自投中、微鏈等機構的數據,目前注冊在杭州本土的創投機構已經超過1800家,其中VC機構超過500家。
另一方面,由政府引導、撬動社會資金共同參與創投過程的創業引導基金也正在形成獨具特色的“杭州模式”。
集聚于此的上千家創投機構和多支創業引導基金,不斷為杭州創業創新“推波助瀾”,孕育著無數的創業企業生根、發芽。

資本·引智
打造貫穿企業孵化、生產、營銷等
環節的“人才+資本”模式
栽下梧桐樹,引來鳳凰棲。
身為全世界創新創業風向標的硅谷,早已向杭州伸出了橄欖枝。2014年以來,杭州全力推動創新“走出去”,通過與硅谷孵化器等合作,讓引導基金合作的創投機構與海外孵化的優秀人才、項目進行不定期對接,直接去海外就地孵化高科技項目,并吸引人才回歸落戶杭州。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資本的投入,杭州逐漸形成了貫穿企業孵化、生產、營銷等環節的“人才+資本”模式。如天堂硅谷、賽伯樂等創投引導基金合作機構,近年來都在不斷地努力拓展“引進來”的渠道。
“我們在以色列、德國和美國硅谷、洛杉磯、波士頓等全球科技高地設立海外基金、開拓合作窗口,利用資本的紐帶關系,通過資本引才的模式,為杭州引進數字經濟人才。”浙江賽伯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兼總裁陳斌表示。
這樣的舉措,對“引智”的推動作用顯而易見。就拿最為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來說,2017年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博將資本與國外孵化器Silicon Catalyst共建首期1億元機器智能產業基金,打造了一個以機器智能為特色的Silicon Catalyst(中國)跨境孵化器,1年時間里已引進項目5個,預計在五年之內引進機器智能科技項目50個以上,為杭州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打下了有力的根基。
資本·動能
金融扶持是創業創新的“加速器”
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助推手
2010年,帶著雄心與夢想,汪訓國來到杭州余杭成立了杭州超探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并計劃在此基礎上培育“云墨·智谷”新材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目前,這個面積約36800平方米的新材料研發與應用產業園已在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拔地而起。該綜合體將是省內首個以納米新材料為主題的超級平臺,為相關的新材料中小企業提供共享研發平臺、新材料產業供應鏈金融等服務。
“目前園區內可產業化項目就有15個,預計2019年底達30個并形成完善的產業鏈,2020年實現50個項目產業化,最終實現百億產業級創新綜合體。”說起自己的事業,汪訓國難掩興奮之情。
金融扶持是創業創新的“加速器”,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助推手。以“云墨·智谷”為例,杭州余杭金融控股集團旗下子公司“杭州產融”不僅直接持有杭州云墨智谷新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34%的股份,也將為該園區內相關科創企業提供“咨詢+服務+投資”的專業賦能服務。
“通過產融公司為企業提供宏觀戰略引導、微觀創業輔導、深度對接資源,牽手價值投資。比方說國有資本的介入,就帶動了中軍金投、華睿投資和績優資本等社會資本的參與,這是國有資本參與資本市場運作、扶助創業創新項目落地的有益嘗試。”杭州產融旗下云墨智谷總經理王雨晴說。
重大創新創業平臺成功落地的背后,是資本動能的最強音。以金融為“媒”,強化黏合性和引導力度,杭州的創業圈正在迎來豐厚的“彩禮”。
【一個平臺】
資本與創業結合,擦出了科技創新的火花
一個月前,位于杭州市江干區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C座的中芬科技產業園正式亮相。這是杭州本土的創投品牌海邦創智與芬蘭Finc平臺合作的結果,從此之后,芬蘭的優質項目可以在浙江落地,而浙江本土的優質企業更能夠借此機會“走出去”,同時也能夠及時接觸到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
“海邦”這個名字,對杭州的海歸創業者來說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成立于2011年的海邦人才基金是全國第一家老海歸幫扶新海歸創業的風投機構,從一開始就致力于為海歸創業者服務;鹨环矫嫱ㄟ^扶持海歸創業,引進國外的先進科技,另一方面也積極搭建橋梁,讓國內的創業企業“走出去”,接觸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力。
對創業企業來說,僅僅有資金扶持是不夠的。尤其是科技型企業,前期投入長,科研成果轉化更是一道坎。而海歸回國創業,大多數都是帶著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回國,搞科研可以不計經費,長期進行研發,但如果是創業,如何讓企業生存下去才是首要問題。另外,對國內的財務、法律、市場情況不了解,沒有企業管理經驗,也是造成海歸創業“九死一生”的原因。
而更大的挑戰在于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環節:本土創業者在國內“摸爬滾打”多年,對市場、銷售積累相應的經驗;但海歸普遍缺乏市場經驗,很難將技術進行產業化。
身為一位“老海歸”,海邦基金的CEO梁剛非常清楚海歸回國創業的短板。成立以來,海邦基金對海歸們的幫助可謂“無微不至”,比如給企業的發展戰略出謀劃策,協助企業組建團隊、開拓市場、幫助企業對接政府資源等等,甚至海歸回國后在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方面遇到問題,海邦基金也會為其提供周全的解決方案,堪稱“海歸保姆”。
除了幫助海歸創新創業之外,海邦基金從某種角度看來,更是政府的“智囊團”。目前,海邦基金在美國硅谷、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德國法蘭克福都舉辦了海外創業創新大賽,形成一個全球引才的格局,每年可以為國內輸送一千多個以海歸為主的高科技創新創業項目。
在梁剛看來,如果把政府吸引人才的政策比作“廣撒網”,那么資本能夠起到的作用,正是“精準有效”。“首先,在甄別項目上,我們是專業的;其次,我們可以在精準了解對方的需求后,用資本去撬動項目,從而把優秀的項目引進國內。”
作為一家杭州企業,梁剛有感于杭州的創業氛圍越來越好。“杭州近年來主打數字經濟,這需要有核心技術做支撐,也給了科技型企業更多的發展機會。”
【一家企業】
十年磨一劍,讓技術革新的種子迅速生根發芽
今年年初,杭州市金融辦發布了一則《杭州市重點擬上市企業名單》。位于杭州濱江區的科技創新企業納晶科技正是其中的一員,這是對企業多年來科技投入的充分肯定。
納晶科技是一家從事電致發光量子點技術研發的企業。量子點技術被業界稱之為“公認的下一屆顯示屏技術”,和現在主流的液晶技術相結合后,能夠突破液晶顯示屏色域有限的“天花板”,極大地提升顯示效果。
可量產化的量子點材料是納晶科技董事長兼創始人彭笑剛教授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而讓研究成果在國內“生根開花”,從而減小國內和國外的科研差距,是彭笑剛一直以來的愿望。但對納晶科技這樣的科研型創業企業來說,科研成果的轉化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積累,大量的前期投入不可避免。
這個過程中,投資方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納晶科技曾經有過7論融資,大部分都是機構投資。在我們發展歷程當中,投資人給了我們很大信心,無論是對公司還是對公司管理層。”談到投資方對企業的幫助,納晶科技總經理高磊生不禁非常感慨,“可以說,信心比資金更重要。正是投資人對公司的信任,讓我們的企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高磊生回憶,早期公司一度嘗試把量子點材料運用在照明領域,經過幾年的探索后發現這不是一個合適的發展方向。企業嘗試轉型時,和股東進行了多方面的交流溝通,大家一起梳理新的領域和方向有哪些。經過多輪探討,最終發現顯示領域更能夠發揮量子點材料的特點,展現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對我們企業來說,會做很多市場調研、技術路線規劃等工作。但是股東、董事會、監事會會站在行業發展前景、國家戰略等高度上進行判斷。投資機構畢竟接觸過大量的項目和多個不同的領域,視角更為前瞻性。”高磊生說。
納晶科技的“十年磨一劍”,如今已經開始開花結果。“現在企業已經能夠為客戶提供一系列用途齊全的產品。預計在未來的兩年時間里,量子點材料的運用會進入全面商業化階段。那時,就是公司迎來飛躍的時刻了。”
記者手記
資本不僅僅是錢的事兒
經常有人說,資本是冰冷的。但是在采訪過程中,杭州創投機構的做法卻顛覆了筆者的印象:資本,更有暖意融融的一面。
對于創業企業來說,僅僅有資金就夠了嗎?非也。除了資金之外,人才、發展方向、法律法規、政策適應……一個接著一個坎,用“渡劫”來形容也不為過。
企業蒸蒸日上,是企業本身和投資方共同的愿望。而杭州的創業企業是幸運的。在這里,聚集了1800多家創投機構和多支創業引導基金,他們擁有前瞻性的視角,也熟悉杭州創新創業生態,可謂是杭州創業創新的幕后推手。
就如同文中提到的海邦基金一樣,這接近兩千家創投機構和創業引導基金,都擔負著創業企業“保姆”的職責,為企業在各個階段的發展出謀劃策:協助企業組建團隊、開拓市場、幫助企業對接政府資源……在他們的幫扶下,杭州的創業企業不斷地從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更不斷地充實著這片創新創業的“雨林生態圈”。
。ㄔ瓨祟}:夢想“放大鏡”:感受創投資本的陽光雨露 記者:吳宛青/文、李忠/攝)
返回頂部- 責編:8068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
相關閱讀:
- ·高新園區“撿漏”亂象:企業為達門檻突(09/04)
- ·關于印發杭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和管(06/10)
- ·杭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和管理新辦法(06/10)
- ·杭州高端科技企業孵化器又添一員(05/30)
- ·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打造高質量發展(04/15)
- ·科技部關于印發《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03/29)
- ·中芬科技產業園落戶杭州錢塘智慧城(03/27)
- ·蕭山15家市級以上孵化器 在孵企業超80(03/20)
- ·湖州成立首家創新創業聯盟(03/18)
- ·嘉興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核定數居全省第(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