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區的創新鏈是如何“鍛造”的?
- 杭州寫字樓網
- 2020/8/6 10:02:00
(原標題:杭州高新區的創新鏈是如何“鍛造”的? 記者:孟嬌 高新區(濱江)報道組:宋桔麗)
上世紀80年代末,改革春風拂面,迎著這股東風,杭州高新區的種子悄悄地孕育萌發。
激蕩30年,創新始終是高新區(濱江)發展過程中最深刻的烙印,多年來,高新區(濱江)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始終保持在兩位數,去年,高新區(濱江)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全省最高、企業科研機構數量全省第一……
回望過去,圍繞產業發展的創新鏈是如何“鍛造”的?憧憬未來,高新區(濱江)將如何激發創新釋放“乘數效應”?
從創新開始實現水到渠成的創業,從科技、市場兩張皮,到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產學研協同創新,既是杭州高新區起步的助推器,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劑良方。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高新區(濱江)一直在路上。
回望過去 圍繞產業發展的創新鏈是怎樣從0到1的?
1988年,當專家們詳細研究了美國“硅谷”、日本“筑波科學城”等國外高技術開發區,寫出《杭州新技術開發區研究》報告時,尚在浙江大學講臺前的教授和老師還不知道,他們研究多年的技術成果,將變成一簇簇火苗,在“火炬試驗田”中為省市乃至全國鍛造出高科技含量的工業骨骼。
當時,大量的科技成果都在高校的實驗室里,科技與經濟分離的舊體制,阻礙了產業技術的進步。
如何將“束之高閣”的科研成果變成產業?在科研院所的土地上建設杭州高新區,成為產學研協同發展,鍛造“創新鏈”的第一步。
據1991年媒體報道,當時,杭州高新區有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和13所中等專科學校;有電子工業部52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19所自然科學研究機構;還有半導體材料、流體傳動與控制等國家級和專業級重點實驗室9個;共有科技人員1萬多人。
浙江大學就是杭州高新區建區后,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一股重要力量。浙江大學的教授、人才紛紛走出校園,帶著技術和項目創辦企業,截至2003年,僅以“浙大”冠名的軟件企業就達140余家。
“牽手”高校,開展區校合作,成為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的第二階段。
隨著高新區(濱江)產業的發展,年輕的高新區迫切需要技術和人才的補給,2004年6月10日,高新區(濱江)與浙江大學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廣泛開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
區校合力產出,為高新區(濱江)技術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據曾任該區科技局局長的周皓回憶,在2005年前后,在高新區(濱江)注冊成立的科技型企業中,由浙大師生直接創辦或與浙大有緊密關聯的企業約占全區科技型企業總數的24%。“像是浙大網新、浙江中控和遠方光電等企業,都與浙大淵源很深,高新區(濱江)得益于浙大溢出效應,為產學研協同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截至2008年,高新區(濱江)企業與浙大合作爭取產業研合作專項98項。以2004年士蘭微與浙大聯合承擔的項目為例,僅經過2年,項目就已經實現了產品銷售收入2614萬元,創匯215萬美元。
而到了2009年,每年引進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中,浙大畢業生占13%以上,每年有10000多名浙大優秀博士、碩士和本科畢業生在高新區(濱江)創業或就業,為高新區(濱江)科技產業化發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支撐。
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才是主體,在高新區(濱江)的推動下,一系列產學研合作在企業中開花結果。比如,聚光科技等企業與院校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中控等企業與高校共建科技創新團隊。英飛特電子、華數傳媒與高校共建技術戰略聯盟等等,通過強強聯合,在打通創新鏈的過程中,產業鏈與創新鏈正加速深度融合,這也為企業在應對市場變化時,提供了技術快速變產能的可能。
憧憬未來 高新區(濱江)將如何激發創新釋放“乘數效應”?
如何激發創新釋放“乘數效應”?在推進產學研協同,加速打造高科技創新閉環的過程中,高新區(濱江)始終是參與者、服務者和引導者。
在科技局的工作經歷,對周皓來說,是非常“燒腦”的,“企業接觸的是最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要想服務好企業,就要不斷學習,始終保持著緊繃的狀態。”而在高新區(濱江)科技局副局長俞凱華看來,服務好企業,為企業“尋水源”,已經成為高新區(濱江)干部的工作慣性。
“看到一些符合高新區產業導向和企業需求的創新平臺,我們都希望引進來,為企業所用。”她說,尤其是高新區(濱江)想要釋放更大活力,提高創新能級,名院名校名所等創新平臺的引入必不可少。盡管以企業為主體,“但科研需要巨大的投入,僅憑企業一己之力,負擔是很重的。”
基于此,高新區(濱江)加大創新平臺引入,2017年,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正式落戶高新區(濱江),并在白馬湖畔建設北航杭州研究生院,并計劃于2021年底交付。
建成后,北航杭州研究生院擬建設人工智能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信息材料學院、電子信息學院、量子科學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遠期規劃在校生規模達到2000人,專任教師200人,其他教學科研管理等輔助人員200-400人。
疫情期間,50位博士與北航杭研院進行“云簽約”,這也是高新區(濱江)以一流平臺吸引一流人才的重要落筆。此外,得益于創新平臺的落地,高新區(濱江)也在探索并引導將“技術推向市場而非將教師推向市場”的成果轉化思路,實現成果轉化突破。
疫情為發展帶來了困難和挑戰,但高新區(濱江)則堅持“產業鏈、創新鏈、金融鏈”的深化和融合發展,繼續做強做精數字產業,繼續強鏈補鏈延鏈,形成三鏈融合的聚變優勢。
在加速產學研協同方面,今年4月21日,高新區(濱江)與浙大也開啟區校合作新篇章,聚焦前沿創新技術、科技創新孵化、全球頂尖人才和重大現實問題等方面,進行全面戰略合作,并成立浙江大學濱江研究院。同日,浙江省鯤鵬生態創新中心正式落戶高新區(濱江),該中心將發揮產學研優勢,引進一批企業,搭建一系列平臺,構建鯤鵬生態。
今年6月,杭州中科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正式落戶高新區(濱江),該中心將以中科院100多家研究所為支撐,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服務、項目孵化、投融資等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高新區(濱江)與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共建長光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揭牌,這個新中國在光學領域建立的第一個研究所,將為區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企業注入新的源頭活水。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