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區打造長三角國際化高端“人才特區”
- 杭州寫字樓網
- 2020/9/4 10:16:17
(原標題:余杭:打造長三角國際化高端“人才特區” 奕達)
得益于余杭區委、區政府一直堅持的“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理念與實踐,在省委、市委組織部(人才辦)的大力支持下,未來科技城、夢想小鎮、人工智能小鎮……一個個頗具科技創新含金量的地標,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星,勾勒出“創新余杭”全面打造創新創業的引領區、策源地的發展脈絡,迸發出人才創新創業的新活力。
近日,余杭區又有新動作,中國(杭州)數字·健康小鎮在未來科技城正式啟動,將以“數字經濟+生命健康”為雙引擎驅動,形成具備較強國際及區域產研合作和競爭能力的高端數字經濟、生命健康產業集群,成為推動余杭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著力點。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是城市創新創業的第一動力源泉。余杭區堅持“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理念,聚焦頂尖人才、科創人才、企業家等引培重點,優化人才引育留用的創新舉措,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建設一批高規格、高質量、大手筆的人才創新載體平臺,全力打造長三角國際化高端“人才特區”,構筑起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創新創業橋頭堡。
唱好引才育才“重頭戲”
硬核招才引智,凝聚人才“強磁場”
翻閱余杭區人才招引的答卷,成績斐然。該區已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5500余名,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162名,總量和增量居全省首位。各路精英紛至沓來、云集于此,離不開余杭的自主培育和大力引才引智。據了解,目前余杭已經探索形成了“政府+企業+人才+社會中介”立體引才育才網絡,借助市場力量看準人才、引進人才,為人才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
今年5月,杭州未來科技城國際人才園開園并上線了國際引才直通車,致力于打造“一站式”招才引智云平臺。
據未來科技城人才服務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引才直通車主要由“招聘大廳”和“人才項目入駐”兩大板塊組成。直通車將在獵聘網、智聯招聘等國內外知名的中高端人才引智平臺同步上線,涵蓋阿里巴巴、之江實驗室、中電海康、中移杭研等300多家重點企業,實現全球人才項目云端對接,為余杭區匯聚更多國內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助力。
疫情期間,余杭區因勢利導,進一步加強人才招引制度,在杭州率先出臺區級引才新政《關于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人才招引的若干意見》,并及時出臺政策配套細則落實,舉行“余您攜手、杭向未來”線上“云聘會”,組織阿里巴巴、之江實驗室等2600余家知名企業和單位推出4萬余個優質崗位,其中在服務之江實驗室的工作上,協助50余名高層次科研人才以“云簽約”形式集中簽約之江實驗室。
余杭區面向全球張開懷抱,招才引智的“朋友圈”也在進一步擴大。成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促進會”等人才聯誼機構,建立21個海外引才驛站,聘請30余名海外人才工作顧問,面向全球百強名校招募人才服務專員百余名,以高端人才服務各類人才,全力支持“人才特區”建設,努力將高層次人才之間的人脈資源轉變為余杭的人才資源。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和國際創客把拱衛杭州主城區的余杭作為創業生活的“第一目的地”。
觀遠數據CEO蘇春園就是作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的,他指出,選擇在余杭創業,是因為這里有適合數字經濟創業的土壤和環境,而且余杭給予了創業團隊充足的“雨露”和“陽光”,一系列政策紅利和隱形的人才、產業優勢等將更好地助力企業在創業初期的成長與摸索。他本人也在余杭區實現了從國際知名企業高管到企業創始人的華麗轉身,投身于數字經濟新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余杭區“不拘一格降人才”,破除了人才認定以往“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桎梏,而是創新性地以人才薪酬、股權估值等為影響因子,建立人才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其中,累計通過“薪酬制”和“舉薦制”認定人才300余名。
久久為功,余杭儼然成為高端人才集聚熱土,人們也因為余杭而目光熱切,澎湃起創新創業的激情與活力。
搭好聚才用才“大舞臺”
增強同頻共振,構筑“創新共同體”
產業鏈吸引人才鏈,人才鏈反哺產業鏈。余杭區始終堅持以產業布局謀劃人才格局,以產業平臺承載人才引育,秉持“產城人融合發展”理念,“點線面”構建人才產業鏈形成產業與人才的互動互補,激發人才強區的內生動力。眼下,余杭正梯次布局“重點產業平臺、特色小鎮、孵化器”的創新矩陣,將人才工作與全區經濟社會建設同步考慮、同步安排。
“只有突出需求導向,做到人才與城市定位、發展戰略、產業結構等土壤結構無縫對接、深度匹配,才能最大程度地留才用才、生根發芽。”余杭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余杭,堅持“引人才”與“招項目”相結合,以“人才帶項目、項目聚人才”的良性循環已經加速建成,雙向驅動,成效蔚然。
不久前,浙江杭州未來智造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在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揭牌,依托與浙江大學機械學院合作共建“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以及與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共建“服務型制造研究院”。它是浙江省今年全力打造的新型高能級人才科創平臺,也是全省14家省級試點單位之一。
該中心將發揮余杭開發區在高端裝備、生物經濟主導產業優勢,打造“中心+研究院+產業園區”工程師協同創新的全周期鏈條,推動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四鏈融合,擦出更多的火花。在開發區首批“揭榜掛帥”的20個項目中,其中9項揭榜掛帥成果已申報省級重點研發項目。
無獨有偶,在杭州未來科技城核心區塊,有一座“浙江人才大廈”,正擔當著全省“飛地聚才”的重要使命。截至目前,浙江人才大廈共掛牌入駐省內各市(除衢州,已在杭州建有飛地)創新型人才企業51家——這種人才“創新共同體”的打造,生動演繹了人才工作生活在杭州、服務貢獻在全省的創新創業故事。
麗水市漢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入駐企業之一,專注于金屬材料梯度納米結構關鍵技術的研發及應用。董事長郭偉表示,公司注冊地在麗水蓮都,區位不占優勢,若想招到納米材料方面的人才,在麗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現在招人方便很多。”郭偉說,這里創新創業氛圍濃厚,“我們還招到了很多國際人才,歐美國家的、韓國的……都有。”研發在杭州,生產在麗水,這樣的一種發展模式,讓郭偉看到了未來更多的可能。
營造愛才護才“濃氛圍”
精準服務發力,讓人才安心“留下來”
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從根本意義上講,余杭今后能不能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人才的集聚度、活躍度、貢獻度,留住人才就是留住余杭的未來。
聚焦人才“引進、留用、發展”全流程,余杭區積極謀劃和落實人才新政,從人才引進“一件事”、就業服務“一攬子”、創業激勵“一條龍”三個方面,梳理形成保障類、就業類、創業類人才生態體系政策,全力構建“熱帶雨林式”人才發展生態,為余杭高質量、可持續、快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真正踐行了“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的承諾。
在人才政策上“瞄痛點”,用體制機制優勢滿足人才迫切需求。去年6月,余杭區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域創新策源地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對全區人才政策進行整合提升,加速釋放政策效應,把這些創新政策“精準推送”到各類人才、各創新主體,把政策意見的“含金量”轉化為各創新主體的獲得感,進而轉變成推動全域創新建設的正能量,助力余杭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而同年11月“人才創業險”的問世,更是刷新了人才政策的新高度,成為創業者心中的“雪中炭”“及時雨”,保駕護航,為人才解決了創業的后顧之憂,并持續激發人才創業激情的創新嘗試。據悉,“人才創業險”保額最高可達1000萬元,全區17家人才企業已享受人才創業險。
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助力人才創新創業,解決資金難題,余杭區還建立金融服務人才聯盟,強化政策性引導基金支持,吸納社會資本組成多元化的創業投資基金池,投資人才創業。目前,該區已設立“子基金”27支,完成300余個項目投資,其中70%以上為人才初創項目。在全省率先設立區財政出資的天使夢想基金,對人才項目進行“讓利式”股權投資。金融活水的源源不斷,讓余杭進一步厚植起雙創的肥沃土壤,讓各類人才“近者悅、遠者來”。
“好政策‘引才’,好環境‘成事’,好服務‘留人’,我們不僅要著眼于解決事關人才創新創業的‘頭等大事’,同時更要關注人才安居樂業的‘關鍵小事’,實現‘增人數’與‘得人心’的有機統一,讓人才生態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的支撐點。”余杭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7月,余杭區正式啟用余杭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綜合體——余杭國際人才港,在園內設置人才“一件事”專窗服務區、專業化機構服務區、國際化項目運營區、公共配套服務區等四大功能區,廣泛對接吸引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金融服務、科技中介等機構,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一站式”貼心服務以及辦公、活動、路演等共享空間。同時,在國際人才港創新推出“專窗+專網+專員”的服務閉環,線下試點推出首個人才創新創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務專窗,針對高層次人才開展一對一服務,“私人訂制”服務套餐;線上打造余杭“全生命周期e件事”辦理平臺,以23類人才身份、90余項服務事項為主線索創新推出“e車”服務,讓各類人才自由定義“一件事”內容批量辦理各種類別服務事項。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綜合體已逐步向全區五大產業平臺整體覆蓋,并延伸至人才較為集中的鎮、街道。此外,持續用好“三服務”“親清直通車”等服務載體,切實解決人才子女就學、就醫看病等關乎切身利益的痛點難點問題,解決好人才后顧之憂。
奔競在創新創業的黃金時代,一個廣聚英才的余杭正向世人敞開懷抱。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浙江日報
相關閱讀:
- ·杭州余杭區打造人才服務綜合體(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