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設計塑造錢江兩岸獨特魅力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7/7/12 9:54:58
2017年4月,市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統籌打造錢塘江城市新核心 加快推進世界名城建設步伐》的“全會建議案”。建議案中提到,擁有江(河)是世界濱水名城的共同選擇,G20杭州峰會成功舉辦,標志著杭州站在了歷史發展的新起點。建議案為此提出統籌打造錢塘江城市新核心的建議。
市委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擁江發展戰略,提升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為加快城市國際化,建設世界名城奠定堅實基礎。擁江發展戰略,說出了不少政協委員的心聲。以貫徹市委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為契機,“如何以錢塘江兩岸為重點加強城市設計”的頭腦風暴就此展開。
建設世界名城
全域格局的規劃設計可以先行
在市政協委員、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決策咨詢委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沈金華看來,G20之后全市上下關注錢塘江兩岸的規劃發展是一件好事,說明都在思考杭州未來城市發展空間格局的大事。
“錢塘江兩岸的規劃建設是杭州城市發展史上之大事,也是浙江經濟發展之大事,其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為過。”沈金華認為,我們正在經歷著G20之后城市國際化,而這個大機遇又包括“兩個重”,只要抓得牢、抓得緊、抓得對,杭州絕對成為世界名城,否則便錯失機遇,自說自話。一為“重大空窗期”,“后峰會、前亞運”空窗期,五六年時間內,我們可以更好謀劃、定位、布局城市建設,包括城市的精細管理;二為“重要節點”,就是錢塘江兩岸的規劃建設,代表杭州在高起點上的新發展的重要平臺,在世界級城市的水平上爭取一席之地。
“現實的錢江兩岸已經不是一張‘白紙’了,‘白紙’可以自由繪就美麗的圖畫”,針對規劃制定、城市設計存在負擔重的情況,十屆市政協常委、市政協辦公廳巡視員辛薇坦言,實施好擁江發展戰略,最重要的是做好規劃,要抓緊制定錢塘江兩岸統籌規劃。規劃是指導城市發展的藍圖和綱領,建設世界名城,錢塘江兩岸的規劃設計可以先行,可以率先創新突破。結合市委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要抓住城市總歸修編這個龍頭,可以考慮在現有基礎上,利用現有條件,有強有弱,有的新建重建,有的要調整修改,努力構建完善“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生態型”城市框架。
市政協委員、市規劃局雕塑辦副主任項曉明更關心統一規劃設計的落地問題,錢塘江兩岸的城市規劃設計應該在把握好功能定位的基礎上,重點對市域范圍內錢江兩岸城市空間形態的形成、發展和演變進行探討,挖掘特色要素,總結吸取歷史經驗,避免設計雷同、同質開發,為錢江兩岸的發展提供控制、引導、借鑒作用。
前期,市規劃局4月11日作了一個《錢塘江兩岸綜合保護和利用規劃》,市里還出臺了《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規劃》,一些布局和謀劃早已開展。沈金華認為,這只是局部和專業性的規劃,遠遠不夠,必須從全域格局整體考慮。關于錢塘江兩岸規劃設計的定位和目標,錢江兩岸市域235公里,市區153公里,核心黃金區域95公里范圍內,他建議定位打造“世界級的江河景觀城市”高起點、高水平、綜合性的規劃。
精心雕琢展示特色文化
未來留白彰顯優良生態
“總體滿意,但文化底蘊還不夠鮮明,挺可惜的”,這是市政協委員、九溪書院秘書長武群軼對現在錢江兩岸的觀感。談到未來,武群軼的觀點明確,城市獨特魅力,需要憑借特色文化來展示,通過文化廣場、文化展覽等形式打造人們摸得到、嗅得到、體驗得到的文化平臺,講好特色故事,呈現“天人合一、詩畫江南”的文化意境。
沈金華解釋,一直以來,人們對錢塘江的認識存在一定偏差,市民文化心理上偏安于西湖一隅和錢塘江北,不喜過江、跨江。西湖和錢塘江兩種文化存在差異,西湖文化偏溫柔順美,而錢塘江文化側重勇立潮頭,富有冒險精神,部分市民只是把它作為“過城江”,而不是“城中江”。對錢塘江的資源稟賦也認識不足,有時僅把“潮涌”當作一種危害,千百年來多用“防”的思維來看錢塘江,而不是一種特色資源。
實際上,國際地理學界公認“世界三大潮涌”,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潮涌資源的大城市。現在,考慮錢塘江海塘歷史文化遺址申遺,以海塘為模型進行城市空間設計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他的建議是,市內錢江主軸兩岸綜合保護與利用及進行城市設計時,沿江沿線建筑風格式樣需要進行統一評審,突出江南現代城市風貌和江南自然山水特征,做好文化的傳承,必須把歷史、文化、生態、產業、空間美學視覺和居住休閑統一考慮。
“同樣值得好好挖掘的還有‘圍墾文化’”,市政協委員、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吳偉進基于錢江兩岸的過往,有自己的判斷。五堡、六堡、七堡納入擴容后的錢江新城,這幾個“堡”蠻有來歷,這一片老杭海路以南區塊,基本上是沿江群眾多年圍墾后留下來的。
彌合錢江兩岸區域文化差異,同時避免兩岸同質,辛薇給出的“良方”也是,特色文化設計助力。文化是根和魂,城市設計怎么和城市人文精神、城市特色結合起來,避免千城一面,顯得尤為迫切。要融合,市域兩岸的建筑風格、產業規劃、綜合性的景觀風貌,都要考慮環境生態保護、文化的挖掘傳承等因素,并體現落實到總體規劃設計中。
“此次錢江兩岸城市設計一定要注重文化建設,要將公共藝術融入錢江兩岸城市設計中,要注入人文文化的內容,提升人文景觀”。項曉明舉例說明自己的觀點,國外不少沿江城市的跨江橋梁旁邊都有城市雕塑,一般城市雕塑背后都有吸引人駐足的動人故事,游客才會留下來,光種樹種草是留不住游客的。
“點贊錢江新城森林公園設計留白”,九屆市政協委員、市建委原巡視員張良華1979年參加工作以來,基本上一直在城建系統工作,見證了建設錢江新城,并正在見證從西湖時代走向錢塘江時代的變遷歷程。他的經驗是,杭州幾千年歷史是不斷改進完善的歷史,做該做的事情。擁江發展,以錢塘江兩岸為重點加強城市統一規劃設計,條件成熟能做的設計,要發揚工匠精神,做精做細,精雕細琢,看不清看不透的事情,不妨先放一放,留有余地,留給后人去設計。
市政協委員、綠城房地產建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方旭慧認同這一觀點,設計留白,有利于守護生態文明之都的綠水青山,保持“真山真水園中城”的城市風貌,彰顯“天人合一、詩畫江南”的文化意境。
項曉明則主張要利用城中村改造提升的機遇,如江干區、之江旅游度假區大量的城中村拆除,以后建什么,要慎重,不要為了資金平衡匆忙建設。可以和錢江兩岸設計一起考慮,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以人為本進行產業布局
統一協調最優化資源配置
突出服務、突出便民,為市民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杭州日報評論員司馬一民的短評是委員探討后形成的共識。
辛薇的設計理念與之契合,錢塘江兩岸的城市設計,產業的引入布局等都要圍繞引領、提高市民生活品質入手,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要真正體現創新理念,創新方法手段,突出引領作用,讓理念、設計改變生活。
沈金華以交通的設計為例說明,建議把錢塘江打造成杭州的產業帶、交通帶、生態帶、文化帶、生活帶,布局綜合性現代服務業。地鐵、過江隧道設計、橋梁建設時,要充分考慮民眾需求,與都市圈聯系,與市政路網無縫銜接,考慮出行的可達性、便捷性、舒適性。
市政協委員、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土木工程學系主任蔣吉清從專業角度建言,市域范圍內錢江兩岸的城市設計,要善于運用海綿城市理念,綜合布局管廊,便民利民。
吳偉進進一步認為,適當布局建設慢性系統,布局旅游產業,推動兩岸旅游開發;在兩岸設計打造更多親水、親江平臺,讓錢塘江兩岸充滿城市活力。
規劃容易,但按規劃實施難。設計錢塘江兩岸的風貌涉及上城、江干、西湖、濱江、蕭山、富陽六區,肯定需要突破區劃局限、跳出圈圈,能否做到一張全域規劃圖,統一設計,體現江兩岸一體,項曉明有這樣的擔心。
沈金華給出的破解思路是,借鑒美國哈德遜流域委員會的經驗,成立錢江全流域管理委員會,沿江范圍內所有項目的規劃、建設必須統一審批、統一協調,并對建設式樣和風格進行必要的管控和引導。規劃要開放,多方參與,謀定而后動,決策要科學民主。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濱江、之江未來科技城、下沙、大江東、江南新城、富陽等重要節點的城市設計尤其要做好。
張良華善意提醒,原先已有的“兩江一湖辦”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提議把此機構放到市級層面,協調相關事宜;利用城站東廣場改造的機會,打通西湖與錢塘江的通道,保持東、西廣場區域暢通,在方便行人、車輛通行的同時,建設一些標志性的建筑和構作物,逐步促進西湖文化和錢塘江文化融合。
蕭山區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張勇民立足區域實際建言,本世紀初,蕭山、余杭撤市設區并入大杭州,當時在總體規劃層面提出了“城市東擴、旅游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的空間發展設想。對照十多年來的發展實踐,成效顯著,也可以看到一些問題。折射到錢塘江兩岸的城市設計方面,濱江區發展在體制上的融合,成效明顯,但集聚最優質資源的能力還是不夠。另一方面,江南、江北兩岸相關機構資源人才的融合進程雖然在推進,但仍較緩慢。所以,城市設計時,他建議兩手抓,一方面加快推動杭州擁江發展的進程,另一方面加快提升江南特別是蕭山的發展提質轉型進程,推進江南江北融合。(原標題:以城市設計塑造錢江兩岸獨特魅力 劉建華)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