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未來科技城:砥礪奮進又五年 翻天覆地新變化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7/9/19 13:14:24
十八大以來,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不忘初心 砥礪奮進”,以使命必達的決心、事在人為的信心、百折不撓的恒心,聚精會神引項目、凝心聚力抓項目、堅定不移優服務,有效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如今,未來科技城在人才集聚、市政配套、教育建設等多方面呈現出了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招引人才資源 打造一支“人才大軍”
人才是推動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自2011年底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黨工委、管委會掛牌成立的那天起,“為才而建、因才而興、求才若渴、惜才如金”的人才觀就已經在未來科技城這塊土地上豎起。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杭州未來科技城不斷招引新項目,引進各類人才,城西儼然成為各類人才創業發展的天堂!
微泰醫療器械(杭州)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鄭攀博士是第一批進駐未來科技城的海歸人才。他創立的微泰醫療器械(杭州)有限公司于2011年1月在海創園注冊成立,2011年6月開始正式運營,主要從事糖尿病監測和治療領域的醫療器械研制和生產銷售。這幾年,他親身目睹了未來科技城的變化。
回憶起當初落戶到未來科技城的情景,鄭攀表示,能落戶到海創園其實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我們落戶到余杭,說起來還有一個小故事。”鄭攀回憶道,“當初我回國以后,接連考察過蘇州、濱江、下沙等很多地方。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個新園區叫海創園,就和海創園招商處約了時間去看一看。那時是在2011年初,杭州下了一場大雪的日子里,我們沿著文一西路一直開,一路幾乎看不見車輛,海創園一期工程也還在挖坑階段,管委會大樓是當時這條路上最大的建筑群,孤零零地站立于一小片低矮的廠房中,和濱江形成巨大的落差。我當時心中有點七上八下。但是管委會招商的同志熱情地帶著我們沿著泥濘的道路去看廠房,雖然缺少蘇州工業園那一杯香濃的咖啡,但多了一份樸實。”正是這份樸實,吸引了鄭攀和他的團隊。“公司成立以來,我們得到海創園及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我越來越覺得余杭和海創園有國內最好的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和服務,而且最重要這些政策還是得到切實執行的。”
入駐六年,鄭攀與他的團隊可以說是同未來科技城一起成長的,如今,微泰醫療器械(杭州)有限公司已經從創立初始的三個人,發展到現在擁有上百名員工;從一間大辦公室,到現在數千平方米的廠房,產品從一個設想,到現在的銷售量……鄭攀一路追逐的夢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可以說,微泰的追夢之路也是未來科技城“造夢工程”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像鄭攀博士這樣的人才,在未來科技城還有很多,截至目前,杭州未來科技城已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2550余名,其中“國千”115名,“省千”145名。除了海歸人才,在夢想小鎮,同時也聚集著一支創業大軍,通過這三年的努力,目前夢想小鎮已集聚互聯網創業者10000名,創業項目2000個,基金及投資機構300家,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000億元。
十八大以來,“為才而建、因才而興、求才若渴、惜才如金”已成為未來科技城乃至余杭全區上下的共識和信條,未來科技城儼然已成為全省海外高層次人才最為密集、增長最快的人才特區,“尊重人才、服務人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濃厚氛圍已經在城西形成。
“六縱五橫” 拉出城市路網框架輪廓
俗話說,要發展先修路。作為城市基礎配套的重要一環,未來科技城在成立之初就花大力氣在造路這件事上。而這其中,朱衛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09年,朱衛國作為人才引進來到余杭,他回憶道:“那時候未來科技城還沒有掛牌,除了零星分布的農民房,就是大片大片的田野。”當時30出頭的朱衛國還是一名普通科員,而如今他已是未來科技城建設公司董事長。在他和團隊的日夜奔波下,一條條道路被拉通,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透過辦公室的玻璃向外望去,朱衛國滿是欣慰。
在朱衛國的記憶中,有那么幾個項目讓他印象深刻,且對未來科技城來說也意義深遠。“2010年,文一西路有機更新項目啟動,當時我不太理解為什么要對這條路進行提升。”朱衛國覺得,對于一個城西郊區來說,雙向四車道足夠用了。2011年,工程完工,道路從雙向四車道升級為雙向六車道,也是在同一年年底,未來科技城(海創園)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掛牌,2013年,阿里巴巴淘寶城正式啟用,上萬名阿里員工搬遷至此,原本空空蕩蕩的文一西路,轉眼間車水馬龍。
隨著阿里巴巴深耕未來科技城,以及夢想小鎮、人工智能小鎮的陸續開園,未來科技城早已不是朱衛國口中的一片田野,而成為了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熱土。人口集聚的同時,已提升為雙向六車道的文一西路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車流。于是,又一條連接主城區的道路——文二西路延伸段開工建設。這也是朱衛國認為具有重要意義的項目之一。2016年,這條東起荊長大道,西至東西大道的道路正式通車,沿路不僅有優美的綠化景觀,還有整治一新的河道,成為未來科技城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通過近五年的努力,未來科技城已經累計建成道路總長度約73公里,完成綠化面積約239萬平方米,整治河道約21公里,建成綠道約67公里。重點建設區內規劃“六縱五橫”的城市主干路系統已初步形成,連接主城區的東西向主干道“五橫”,除留祥路西延尚在項目前期階段未正式開工外,其余的海曙路、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常余路(綠汀路),已基本貫通,未來科技城已實現東面與主城區的無縫對接,西邊與余杭街道、臨安青山湖科技城的快捷交通。“六縱”的荊長大道、常二路、高教路、良睦路、綠汀路-上和路、運溪路(東西大道)均已建成通車,區域內南北交通主框架形成,南面與02省道、杭徽高速相連,北面與良渚、瓶窯等重點鄉鎮緊密對接。
教育保量提質 促“產城人”融合發展
未來科技城堅定不移地走“產城人”融合發展的路子,即堅持引綠入城、引水潤城,在良好的生態本底上精心嵌入城市功能,緊緊圍繞人的需求建設城市,以豐富的城市功能吸引產業集聚,以深厚的產業集聚提升城市價值,打造“三生融合、四宜兼具”(先生態、再生活、后生產,宜居、宜業、宜文、宜游)的田園城市升級版。要想真正實現“產城人”融合發展,教育是繞不開的話題。
“未來科技城在建設之初就考慮到教育問題,既要保量也要提質,讓轄區內的教育質量與科技城的發展相適應。”未來科技城城市發展局工作人員周勇武向記者介紹起轄區內教育資源的現狀。“未來科技城39平方公里核心區域內有公辦初中2所、小學2所,幼兒園6所;有民辦學校2所、幼兒園6所。”
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這幾年來,這些學校都十分給力。周勇武說:“四所義務教育學校都在區政府的協調下,與杭州師范大學進行全面戰略合作。通過幾年的深度合作,各學校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將自身特點與杭師大優質資源成功對接,辦學水平大幅提升,社會效益顯著增強,初步顯現優質教育的品牌效應。而民辦學校則主要以引進國際化學校和名校為主,采用合作辦學形式,來滿足高層次人才對優質教育、國際教育、多元教育的不同需求。”
看到未來科技城教育事業一片欣欣向榮,負責對接工作的周勇武更是感慨萬千。“未來科技城從零開始,到現在擁有杭州文瀾未來科技城學校、維多利亞國際學校、雙語幼兒園等一批優質教育資源,不僅提升了城西區域教學水平,也實現了對人才宜居宜業的承諾。”周勇武告訴我們,現在未來科技城的學校還吸引了一大批區域外的學生報名就讀。“去年,有800多人報考杭州文瀾未來科技城學校,而最終錄取了90多名,競爭相當激烈。”
從2014年,未來科技城管委會建造第一所小學開始,已經有兩所學校投入使用,另有4所處于在建或籌建狀態。除了由未來科技城管委負責建造的學校外,學軍中學、國際教育園、杭師大附屬學校等一批學校也將陸續入駐未來科技城。(原標題:未來科技城:砥礪奮進又五年 翻天覆地新變化 記者:孫晨、張孝東、倪明偉、王玨)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余杭晨報
相關閱讀:
- ·杭州未來科技城“一城三地三中心”雛形(09/27)
- ·國際創客在杭州未來科技城有了專門的“(09/12)
- ·杭州未來科技城夢想小鎮“未來科技數字(06/26)
- ·杭州未來科技城商會正式成立(06/24)
- ·蝶變的杭州未來科技城 “雙創”風來滿(06/13)
- ·杭州“雙創”活動周六大主題展聚集未來(06/12)
- ·杭州未來科技城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構建(06/03)
- ·杭州未來科技城助力浙江“5G+行動”(05/30)
- ·杭州15大商業綜合體年內開業,三分之一(05/28)
- ·杭州未來科技城又添兩個知識產權管理服(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