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外開放的第一方陣 享譽全球的“國際沙”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8/10/18 16:59:49
上世紀90年代,杭州將文三路一帶圈為高新產業孵化器時,誰曾料想,30年后高新產業會成為杭州經濟發展的引擎。兩年后,杭州將下沙確定為經濟開發區,我們也沒有料想,今天的大城東已成為杭州現代化工業的支撐。開發區的成長腳步,某種意義上就是杭州不斷發展的速度,開發區的成長歷程,某種意義上就是杭州現代化、信息化、城市化、國際化的發展縮影。本報總編下基層活動,本期走進了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沙),挖掘開發區的歷史,見證開發區的成長。
下沙由錢塘江水沖擊而成,朵朵浪花將這里沖擊成一塊地勢平坦、開闊無垠的寶地。
一代代人,懷揣著夢想和拼勁,奮斗在下沙。
1990年8月,杭州錢江外商臺商投資區設立。1993年4月,國家級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沙)正式掛牌,今天建成以杭州醫藥港小鎮、大創小鎮和綜合保稅區、金沙湖商務區、東部灣總部基地為核心的“兩鎮兩區一基地”特色平臺,開創全面轉型發展新局面,改革開放洪流如錢江潮水般奔騰不息,每一個開拓者的命運在時代的洪流里,交織碰撞。
他們與下沙這片104.7平方公里的創新熱土創業福地,共成長,共收獲,齊手將曾經的灘涂地升級為享譽全球的“國際沙”。
由制造到智造升級
灘涂地邁向產業新城
1993年國務院批準在杭州錢江外商臺商投資區江北下沙區塊內,設立面積為10平方公里的國家級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此舉為這塊灘涂地注入無限動能,招商引資進入快速發展期。
1994年,在時任杭州市副市長張明光的牽頭下,多個跨國大項目開始進駐下沙。松下馬達有限公司成為了第一家落戶于此的世界500強企業。1995年11月,下沙制造的第一臺電動機從流水線上誕生。
與此同時,日本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及其配套企業10余家,以及旭化成株式會社、美國玫琳凱公司等世界知名企業相繼落戶。
一條條工業流水線從這里搭建完成,一座座現代化工廠初步成型。一夜之間,下沙成為了燈火通明的工業一線陣地。
1996年,同濟大學城市燃氣專業畢業的魏云,作為日本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的第一批員工,來到下沙從事技術開發。“當時,我們三個同學來到這里,一眼望過去周圍全部是農田,還有很多自建房,根本看不到企業,更不要說是廠房,路也不通。”
就是在這樣一片工業處女地上,她和團隊把一張張設計圖紙變成中國老百姓家庭的必需品,包括燃氣灶具、熱水器等。
除了松下家電,還有西門子高壓開關、摩托羅拉電話機等,第一代下沙制造誕生。
到2000年,朝陽橡膠、愛知工程車輛、宏訊電子等知名企業相繼入駐,下沙的工業發展逐步進入“快車道”。
松下電器也開始加速跑,2004年松下工業園正式破土動工,魏云開始參與智能馬桶蓋的研發生產。當年,第一臺“下沙智造”的智能馬桶圈下線。
從制造走向智造的過程,不僅是產品智能了,而且工廠也實現了“機器換人”,轉型成為“智能工廠”。
走進松下工業園的生產區,部分已經實現了“機器換人”,機械手臂在生產線上快速地運轉。憑借在智能馬桶蓋等核心產品研發生產商的優異成績,松下杭州于2017年4月升格為松下家電中國總部,集家電研發、制造和銷售中心于一體。
現在全球所有的松下智能馬桶蓋都打上了“下沙智造”的烙印。
這座產業新城內,還有松下、東芝、九陽、史陶比爾、三花等一系列高端制造企業,肩負著杭州工業的現在與未來。
“先手棋”到“全鏈條”發展
杭州醫藥港落地
在下沙12號大街與19號大街交叉口,坐落著國內最大的多肽生產基地——中肽生化有限公司,它的產品單位重量的價格甚至高于黃金。
多肽藥物在糖尿病、疫苗、抗菌、抗腫瘤、診斷用藥等領域可發揮重要作用,具有高效、低副作用等優勢,因此已成為新藥研發的熱點。
2001年杭州市科技代表團走訪美國,時任杭州市市長仇保興與在硅谷創辦公司的李湘博士進行了交流。“當時我正萌生回國創業的想法,而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介紹中,新藥港的規劃和定位,讓我非常心動。”回憶起17年前的往事,李湘記憶猶新。
同年三月的一個周末,他只身飛抵杭州,實地探訪設立在下沙的新藥港。當時正值初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
時任開發區副主任孫遠接待了李湘。彼時,康萊特、九源基因、杭康藥業等多家生物醫藥知名企業已前一步落戶于此,產業集聚雛形初現,眼前的實景更堅定了李湘來下沙發展的決心。
不到半年,中肽生化有限公司在下沙注冊成立。
早期研發、工藝開發、藥物生產、制劑研究、臨床管理、上市報批……中肽生化在下沙建立了完善的多肽藥物開發生態鏈。
而下沙出品的“中國肽”銷往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多個國家,在全球多肽新藥開發市場保持著穩定的高占有率。
“如果時間倒退,我依然會選擇來下沙創業。”李湘說,下沙已成為世界知名生物醫藥企業來中國發展的首選地。
今年5月,杭州醫藥港正式落戶下沙,以此命名的“杭州醫藥港小鎮”將建設成為生物醫藥創新創業團隊和高端人才集聚區、國內產業技術領先的生物醫藥產業先導區、全球先進醫藥技術進入中國的首要承載區,目標劍指500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位于小鎮中心、淡黃色幕墻上掛著“JUST”LOGO的大樓是奕安濟世生物研發中心與生產基地,擁有整套研發與臨床開發能力的奕安濟世主要開發抗腫瘤和抗感染生物類似藥和生物創新藥,首批藥物自今年下半年開始正陸續進入全球臨床試驗。
除了奕安濟世,創始人趙奕寧博士在下沙還設有兩家“奕”企——奕真生物和奕景生物。奕真主要做基因檢測,奕景主攻腸道微生態療法。前者在2016、2017年連續被評為“全球50家最聰明的公司”。
當前,生物醫藥產業已經成為下沙的主導產業,政策優勢正在不斷顯現。今年相繼出臺了生物醫藥及涵蓋人才、科技、產業、金融的“1+X”政策體系,設立了50億元的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吸引了禮來亞洲基金、國投創合基金、巢生資本等一批全球化金融機構進駐,推動創新發展。
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構筑創新平臺、集聚高端人才、提供一流服務等一系列措施,鼓勵和支持企業研發創新,將有力地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靠著每一代下沙人的接棒努力,全球十大藥企已經七家落子下沙。
東部“雙創”新高地
高校創業者的天使之城
2011年,黃逸涵和吳雨奇還是浙江傳媒學院的大三學生,黃逸涵喜歡拍照,吳雨奇擅長化妝,兩人分工明確,開了一家名為“曼圖攝影”的工作室,主要為傳媒學院的藝術生拍攝畢業寫真和主播照。
創業兩年,曼圖在高校園區里拍出了名氣,許多主播、模特慕名而來,原有的工作室空間顯得捉襟見肘,傳媒學院和下沙科技城共同打造的區校合作平臺為他們提供了兩百方辦公場地,團隊也擴充到了30人。
2014年10月,這對創業拍檔從客戶反饋中醞釀出“最美證件照”的點子,在下沙開出第一家海馬體照相館。四年來,海馬體已經在全國51個城市落地了132家門店,累計服務了300多萬名顧客,紅遍大江南北。
這期間,更名為縵圖攝影的這家年輕公司又搬了一次家,把可容納400人的總部安在了創客匯集的“大創小鎮”。
從出租屋到區校孵化器,再到如今大創小鎮里快速成長的“網紅”企業,黃逸涵說,縵圖的成長離不開下沙創業熱土的滋養,這是他們扎根于此不舍離開的原因。
下沙擁有浙江省內最大的高校園區,14所高校,20萬余名師生,人才是下沙創新創業高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去年年底,我國首臺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機成功研制,可以實現對醫療制品的大批量穩定制備。
“從原理上來講,這臺生物3D打印機可以打印所有的組織器官!”項目負責人、杭州捷諾飛生物科技公司創始人徐銘恩說,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機的成功研制,不但推進了3D打印醫療器械、人工組織器官的臨床轉化進程,也為新藥篩選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將推動中國新藥的創制與開發。
這位來自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坦言,在下沙創業4年多時間里,基本沒有為資金發過愁,“這里可以稱為創業者的‘天使之城’——只要你有好項目,就不缺天使投資,更不用說豐富的資源和政府支持。”
擁有人才資源的同時,下沙積極用“好政策”加碼創新格局,去年頒布了“黃金八條”人才新政,設立200億元產業母基金,對創業項目最高給予1億元資金支持;設立創業教育基金,支持校企共育人才、共建創新載體等。
這片人才聚集地,去年又新增“國千”“省千”“市521”等領軍型人才27名(“市521”人才入選數位列全市第一),新引進本科以上應屆畢業生2188名,新增高層次人才項目57個,比上一年增長171%,成為當仁不讓的“雙創”新高地。
去年,下沙因推動雙創政策落地、扶持雙創支撐平臺、構建雙創發展生態等方面的大膽探索、勇于嘗試、成效明顯,獲得國務院的點名表揚,被國務院授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
集聚國際創新資源
全球智腦匯集“國際沙”
2014年開始,下沙通過建立海外創新工作站,設立海外投資基金、派駐工作人員和海外招聘專業人才等方式,開始深入全球科技腹地,零距離接觸海外國際創新資源,累計服務高層次人才近800人,協助海外高層次人才創辦全球化創新企業近200家。
四年后的9月,下沙在美國硅谷核心區合力打造的新型綜合海外發展平臺“錢塘中心”首次亮相,肩負幫助浙商杭企“扎根杭州,邁出國門,驅動世界”重任,是下沙面向國際化、集聚創新資源要素的一個窗口,也將是“國際沙”擴大在全球科創領域影響力的一次有效嘗試。
一次次“出海”,讓更多世界級院校、科研機構和高精尖人才認識下沙、了解下沙,“聯姻”下沙。
同在今年9月,來自英國國家心肺研究院的心臟血管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院士David Firmin教授,風塵仆仆趕到下沙,見證了帝工先進技術研究院的揭牌。一款在英國獲得了谷歌創新大獎,能給視力殘障人士帶來光明和希望的神奇仿生眼鏡,成為該研究院率先引進落地下沙的“黑科技”項目。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博士帶著另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也在同期造訪下沙,他們是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彼得·阿格雷博士、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得者愛德華·莫索爾博士。以他們為核心的杭州諾獎國際創新中心正式揭幕運作,諾獎專家攜帶的六大生物醫藥項目包括能快速治愈肥胖癥患者的“萬瘦無疆”,和將把英國總部搬來下沙的液體活檢平臺——英國Inivata等等。
下沙作為浙江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積極與國內外“大院名所”合作共建,對接各類尖端學術和科技資源,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導向,目前在小鎮內共建和運營的高端研究院、創新中心等平臺已有20余家,包括帝工先進技術研究院、杭州諾獎國際創新中心、麻省理工學院SMART創新研究院、奧克蘭大學中國創新研究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商業化中心、杭電-新南威爾士大學石墨烯研究院、MIT巢生孵化園等國際化高端創新平臺,為“國際沙”提供創新動力。
下沙的發展之勢,宛如大氣磅礴的錢塘涌潮。
以“擁江發展”為契機,下沙將憑借入江弄潮的勇氣,攬江飛躍的豪情,勇立潮頭的擔當,奮力打造“下沙科技城”和“下沙新城”。
徜徉在金沙湖畔,從流光溢彩的CBD里走出的年輕面龐,再到江邊綠道上奔跑的跑者,這座產城融合又富有生活氣息的創新之城正在杭州的東岸熠熠生輝。
榮譽榜
●2004年,被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評為中國75個城市開發區“最佳開發區”。
●2007年,被首屆中外跨國公司CEO圓桌會議評為“跨國公司最佳投資開發區”。
●2008年,被國家發改委授予“國家高新技術生物產業基地”稱號。
●2009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
●2010年,被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授予“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
●2011年,國家三部委批準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2013年,被商務部、科技部授予“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
●2014年,入選全國首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2015年,被國家環保部、商務部、科技部正式授牌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2015年,浙江省工業強區(開發區)綜合評價第一。
●2016年,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為“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浙江省工業強區綜合評價第一。
●2017年,被國務院授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
(原標題:對外開放的第一方陣 享譽全球的“國際沙” 通訊員:陶青 記者:李鋒、陳穎、陳思翰)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每日商報
相關閱讀:
- ·紹興濱海新城發展灣區特色經濟 打造北(09/19)
- ·杭州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長三角“(09/10)
- ·百億級項目落戶湖州南潯產業新城(09/09)
- ·臺州溫嶺市東部產業集聚區:高質量建設(06/20)
- ·杭州紫金港科技城打造一流科技創新產業(06/14)
- ·杭州蕭山產業新城39個重大項目啟動(05/14)
- ·杭州蕭山河上鎮 一座夢田之上的產業小(05/13)
- ·嘉興海寧尖山將崛起一座“生態智造新城(03/20)
- ·杭州江干加快發展數字經濟 打造高質量(02/28)
- ·杭州未來的大江東是一座“未來產業新城(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