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江干區全力打造“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第一區”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8/11/28 14:30:36
英國黑池標準的國標館,還有攀巖、F1汽車模擬、摩托車VR體驗等一些非常黑科技的親子互動項目,年底前,你在九堡文體中心都能體驗到。
九睦路和九沙大道交叉口,有一個看起來像智能音箱的大建筑。
就是這個九堡人等了好幾年的文體中心,也是江干交由阿里體育運營的第一個體育場館。
本月,江干“牽手”阿里體育,除九堡文體中心外,還有江干區文體中心、丁蘭文體中心,都將會交給阿里體育來運營——未來,傳統的體育場館將會變得更智慧,為大家解鎖許多想不到的技能。
行業巨頭為何落子江干?
“隨著浙江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建設和杭州‘擁江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們看重江干未來的無限可能。”阿里體育浙江公司負責人章輝坦言,此外,更多是感動于高標準謀劃建設灣區之芯的江干區,為企業提供的“有求必應、隨叫隨到”的“保姆式”服務。
作為經濟的“四梁八柱”、人民的“財富源泉”,正在高標準謀劃建設灣區之芯的江干區,更要善待民營企業、愛護民營企業、尊重民營企業家,著力打造最適應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第一區。

“第一區”·底氣
17臺原始鐵木織機、幾間破舊的平房、22位剛放下鋤頭的農民……這是30歲的沈愛琴在創業之初的所有“資本”。
1975年3月,她創辦了萬事利集團的前身——杭州筧橋綢廠。
誰能想到,43年后,萬事利竟然與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達成了重要合作伙伴關系——從賺取低廉的加工費到向外商輸出核心技術、品牌文化——萬事利的轉型發展之路,正是無數江干企業在改革開放40年里,不斷創業創新的縮影。
改革開放40年,也是江干區民營經濟大發展的40年。
在這40年里,江干實現了“從農業強區到市場大區,從市場大區到民營經濟強區,從民營經濟強區到城市化新區”的三大跨越。
在這樣的轉型跨越過程中,江干區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日趨成長發展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力量,民營企業家也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特別重要的建設者。
以萬事利為代表的鄉鎮企業在江干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形成了筧橋機場路、四季青杭海路、艮山路(當時叫大寨路)三大鄉鎮企業集聚區,誕生了西子聯合、巨星科技、濱江房產、四季青服裝集團、宋都、中豪、通達、杭州灣、東杭等一大批本土老牌民營企業,目前都已發展成為國內行業領軍企業。截至今年10月底,江干區民營企業達到5.6萬家,個體工商戶4.4萬戶。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江干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八八戰略”,圍繞高水平全面建設國內一流現代化中心區總目標,堅定不移實施擁江發展戰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堅持以數字經濟為引領,從重大平臺構建、新興產業培育、優質企業發展三個方向,深入培育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園區經濟、樞紐經濟“四大經濟集群”和金融服務、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現代商貿、中介服務、大健康“六大特色產業”,創新發展高端智能制造、建筑房地產、園林產業、都市農業等優勢產業。
江干民營經濟發展,也呈現出新一輪的良好發展勢頭,培育引進了嘉楠耘智、貝貝網、金柚網、群核信息、卓健科技、東城電子、義益鈦迪等一大批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的人才型、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數字經濟增速位列全省前列。
也正是由于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15年來江干地區生產總值從79億元到614億元、增長8倍,財政總收入從9億元到160億元、增長18倍,江干的經濟實力不斷壯大。
“第一區”·改革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民營經濟依然是江干經濟的‘四梁八柱’、江干人民的‘財富源泉’。”在江干區委書記滕勇看來,沒有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江干的發展;沒有民營企業家的拼搏,就沒有江干的騰飛。
因此,江干一直致力于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助力民營經濟蓬勃發展。
比如去年發布的新一輪產業扶持政策“黃金十六條”,從人才集聚培育、技術創新供給、金融供給支撐、優化產業生態等方面,全面提升江干區的產業核心競爭力。
今年還成立了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豐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式。
歷來站在改革開放潮頭的江干區,更在“最多跑一次”發力,不斷深化改革——今年以來,全區企業、個體工商戶名稱自主網上申報率99%以上,新設企業網報率在99%以上,基本實現全區商事登記“全員數字化”。
與此同時,全面落實《杭州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相關審改措施,優化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全部實現網上受理審批。
服務人才,就是服務發展。
作為全市唯一的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江干更是早在2016年就制定出臺了《關于以錢塘智慧城為核心建設杭州市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若干意見》,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開展高層次人才招引活動。
近年來,江干區加強與清華、浙大、浙工大等院校合作,舉辦錢塘之星創業創新大賽、錢塘智谷人才峰會和海外學子江干行等系列活動,打造了PRE-IPO產業園、浙大納米研究院、浙大AIF產研中心、CUSPEA杭州應用技術研究院、浙大江干數字經濟技術產業研究院等一批高層次人才創新平臺,營造了良好的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聯系服務企業上,江干還有兩個很好的機制。
一個是區域化黨建“同心圓”,注重服務實際效果,提升服務企業水平;另一個是結合“百千萬”“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等活動的周三訪談夜,開展“三問三幫一助推”區領導聯系服務重點平臺、企業、人才活動,累計走訪服務重點平臺、企業、人才170余個,幫助解決問題60余個。
“第一區”·決心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
企業的壯大,創新創業的活躍,一刻也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
全力打造“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第一區”的江干區,重點是營造“五個環境”,即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優越便捷的發展環境、活力四射的創業創新環境、安商親商的人文環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
其中,就政務環境而言,江干區強調的“高效透明”,是牢固樹立“江干全域都是擁江發展主戰場”“一流政府做標準”“江干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的”理念,全力打造“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第一區”,成為擁江發展的先行區、樣板區、標桿區。
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上,下一步,江干將圍繞壓縮企業開辦時間、準入即經營的目標,繼續深化“多證合一、證照聯辦”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全程電子化登記,推動企業設立、變更、注銷、備案等所有商事登記事項“一網通辦”,除按照法律規定對辦事程序有特別規定的事項外,實現“最多跑一次”100%全覆蓋。
與此同時,全面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有效落實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和工程建設項目施工圖聯合圖審管理辦法等“1+9”配套制度。加快推進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簡化、優化、標準化,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到2019年6月底前,建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協調、管理、運行、監督體系。2020年底前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從賦碼備案到竣工驗收的時間壓減至80天以內,小型項目壓縮至45天以內。
如果“最多跑一次”等改革提供了一種營商的政策環境,企業家群體之間的傳幫帶、加油鼓勁,構成的則是一種安商親商的人文環境。而江干企業家,更能體現出改革開放以來涌現的創新、競爭、融合的“弄潮兒”精神。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今天的江干已真正成為杭州經濟、樞紐、行政、文化新中心,未來,更是新時代民營企業改革創新、干事創業的熱土。
營商環境再優化,江干不斷前行,未來可期。
(原標題:江干全力打造“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第一區” 文/記者:孫鑰 通訊員:李凌婧 制圖:王璟)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
相關閱讀:
- ·成思危:浙商“寧為雞首,不為牛后”要不(10/28)
- ·上半年浙江新增減稅734.6億元 擦亮民營(08/19)
- ·民營經濟成嘉興平湖特色小鎮發展主力軍(08/16)
- ·杭州要幫民營企業留住人才(05/14)
- ·寧波慈溪建立企業司法服務“一站式”交(03/08)
- ·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02/14)
- ·浙江省檢察院服務民營經濟工作站揭牌(12/29)
- ·浙江31項舉措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12/04)
- ·譜寫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華章(11/29)
- ·關于實施進一步支持和服務民營經濟發展(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