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打造“世界級”大都市區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9/2/22 11:16:10
全面實施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5月召開的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建設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省大灣區的目標定位、空間布局,大花園建設的主要任務,大通道建設的重點項目均已落定。而作為浙江大灣區的主引擎、大花園的主支撐、大通道的主樞紐,大都市區建設卻一直“猶抱琵琶半遮面”。
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未來要建成什么樣?如何因地制宜地發揮各個都市區的特色和特長?四大都市區以外的地區要如何發展?21日召開的浙江大都市區建設新聞發布會,通報了省委省政府對大都市區建設進行的一系列謀劃部署情況,也為浙江“四大”建設的宏偉藍圖補上了最后一筆。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具體了解一下。

建設目標:“世界級”
與浙江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現代化大灣區”的目標相對應,浙江大都市區建設的總目標同樣直指“世界級”——
總目標
努力成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金南翼。
具體目標
打造參與全球競爭主陣地、打造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打造浙江現代化發展引領極。
近期目標(至2022年)
全省大都市區的綜合實力明顯提高、特色優勢更加鮮明、核心功能更加集聚、聯系互動更為緊密、輻射帶動更為顯著。大都市區核心區GDP總量全省占比78%以上,常住人口總量全省占比72%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各類人才總量超過1000萬人,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850公里以上,城市智慧大腦服務面積覆蓋率達到30%以上。
遠期目標(至2035年)
建設“七個城”——充滿活力的創新之城、聞名國際的開放之城、互聯暢通的便捷之城、包容共享的宜居之城、綠色低碳的花園之城、安全高效的智慧之城、魅力幸福的人文之城。
屆時,全省城鄉將實現高水平一體化發展,在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中的功能地位進一步提升,成為長三角最具影響力的戰略資源配置中心、最具活力的新經濟創新創業高地、最具吸引力的美麗城鄉示范區,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達到世界創新型地區領先水平。
聲音:統籌協調是關鍵
從2018年發布的大灣區規劃到今年的大都市區規劃,兩張不同的宏偉藍圖的背后,其實是一個共同的主題——區域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區域一體化發展已成為各地實現自身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大共識。尤其是去年首屆進博會閉幕后,整個長三角地區涌起了一股合作發展的熱潮。
作為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杭州一直在區域合作中擔當著先行先試者。從2007年建立的杭州都市圈,到近年提出的杭紹甬一體化,杭州始終致力于與周邊城市實現共同發展。
然而,合作背后都伴隨著利益博弈,政府間合作則難免存在各種行政壁壘。一個毋庸諱言的事實是,如果缺少更高層次行政力量的統籌協調,藍圖難以落到實處。為此,長三角一體化需要國家層面的戰略支持,浙江四大都市區建設同樣也離不開省級層面的統籌協調。
在這一背景下,浙江大都市區建設提出要“充分發揮都市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強化省、市兩級的統籌協調和上下聯動”就有著重要意義。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共舟者興。宏圖今已謀定,“四大建設”所描繪的美好未來,尤需各級政府和全省人民共同攜手創造。
名詞解釋
杭州都市區:核心區包括杭州全市、湖州的德清、安吉,嘉興的桐鄉、海寧,紹興的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和諸暨市。
杭州都市圈:目前區域包括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興市、紹興市、衢州市,以及安徽省黃山市。
空間格局:“四核、四帶、四圈”
全省形成以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核心區為中心帶動,以環杭州灣、甬臺溫、杭金衢、金麗溫四大城市連綿帶為軸線延伸,以四大都市經濟圈為輻射拓展的“四核、四帶、四圈”網絡型城市群空間格局。
強化“四核”
即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核心區。未來將提升四大都市區核心區的極核功能,打造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和重要增長極,充分發揮杭州數字經濟、寧波港口開放、溫州民營經濟、金義商貿物流等特色優勢,加快實施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全面建設高品質宜居宜業宜學宜游之都。
聯動“四帶”
即北部環杭州灣、東部甬臺溫、中部杭金衢、南部金麗溫四大貫通都市區的城市群連綿帶。在“四帶”建設中,要突出杭紹甬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湖州、嘉興、紹興、衢州、舟山、臺州、麗水等戰略性節點城市及重要縣域中心城市的特色作用,合力共建協同創新大走廊、海陸開放大通道、產業合作大平臺、綠色生態經濟帶,強化區域創新鏈、產業鏈、生態鏈分工協作和深度融合。
輻射“四圈”
即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溫州都市圈、金義都市圈。四大都市圈分別以四大都市區為核心。其中,杭州都市圈將輻射全省乃至省際相鄰區域,并推動衢州等地有機融入;寧波都市圈涵蓋紹興嵊新組團,未來將加強甬紹舟臺緊密聯動,形成海洋與內陸腹地的雙向輻射;溫州都市圈涵蓋樂清灣區域,與臺州、麗水緊密聯動;金義都市圈未來將與衢州、麗水緊密聯動。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發布會召開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了《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了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強化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強化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等多條意見。而在此次發布會上,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大都市核心區與都市圈域的資源共享、產業共興、交通共聯、生態共保,在更大范圍形成優勢互補、互促共進、均衡協調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主要任務:建成“七個城”
全方位落實大都市區建設主要任務,將以建設“七個城”來實現。
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新之城
杭州將與寧波共同創建全國綜合性產業創新中心,構筑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以杭州所在的G60科創大走廊為統領,將打造一批科技創新發展帶和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城。
建設聞名國際的開放之城
電子世界貿易平臺(eWTP)將成為大都市區一塊重要的特色板塊。該平臺由馬云于2016年提出,被寫入當年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公報,目的是促進全球普惠貿易和數字經濟。
建設互聯暢通的便捷之城
將以構建省際省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市域城鎮節點、城區點對點四個“1小時”交通圈為引領。其中,杭州的空港樞紐以及杭州城西綜合交通樞紐將得到重點建設。
建設包容共享的宜居之城
將突出公共服務同城化發展,并重點建設以杭州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為首的一批城市功能平臺。
建設綠色低碳的花園之城
將重點保護千島湖-錢塘江生態安全帶、杭州灣生態保護圈、浙北生態濕地、浙東沿海生態走廊、浙中生態廊道,構建大都市區生態景觀帶。
建設魅力幸福的人文之城
將著力振興大運河、錢塘江、浙東唐詩之路、甌江山水等四大詩路文化帶,重點建設之江文化產業帶、寧波文創港、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等文化產業平臺。
作為四大都市區的龍頭,杭州在浙江大都市區建設中擁有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2017年,杭州都市圈實現生產總值24496億元,占全省比重由2016年的46.8%提高到47.3%。2018年,隨著安徽黃山市的加入,杭州都市圈影響力已經擴至省外。
毫無疑問,浙江大都市區建設要實現“世界級”的目標,離不開杭州這支主力軍。這一點,在本次發布會上公布的大都市建設主要任務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功能定位:優勢互補
今年兩會期間,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吳偉進表示,四大都市區的建設應突出各自的特色,強調各自獨有的功能性,發揮各自的優勢產業,在不同的都市區之間形成優勢互補,從而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
那么,如何實現特色化發展?在此次新聞發布會上,四大都市區的功能定位得到了進一步明確。
杭州都市區
以數字經濟為引擎,杭州都市區正加速邁向“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未來將重點打造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錢塘江金融港灣、沿灣智造大走廊等功能平臺。
寧波都市區
“東方大港”寧波都市區將建設以開放創新為特色的國際港口名城,重點打造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北翼產業制造大走廊、甬江科創大走廊、環象山港—三門港—臺州灣海洋經濟平臺等功能平臺。
溫州都市區
以民營經濟享譽全國的溫州都市區要建設以國際時尚智造為特色的中國民營經濟之都,重點打造環大羅山科創走廊、沿海先進智造產業帶、西部生態休閑產業帶、世界華商綜合發展試驗區等功能平臺。
金義都市區
擁有小商品市場和橫店兩張金名片的金義都市區將打造以絲路開放為特色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國際影視文化之都,重點打造金義科創廊道、義烏跨境電子商務區、金義國際陸港新區及快遞物流中心、金義綜合保稅區、橫店影視產業集聚區等功能平臺。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都市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強化省、市兩級的統籌協調和上下聯動,建立完善大都市區建設規劃體系,創建大都市區建設體制機制,組織省級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制定人才、戶籍、土地、用海、財政、金融等專項支持政策,確保大都市區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省發改委發言人表示。
(原標題:浙江打造“世界級”大都市區 記者:陳立平 制圖:王璟)
返回頂部- 責編:8068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
相關閱讀:
- ·未來一半數字經濟“新物種”和杭州有關(09/29)
- ·嘉興桐鄉市數字經濟小鎮正式開園(09/27)
- ·云計算為杭州數字經濟搭了一座橋(09/26)
- ·數字經濟點亮杭州西湖未來 全力打造“(09/26)
- ·助力長三角一體化 杭州下城區組建“數(09/26)
- ·杭州拱墅區:領航宜居宜業大城北(09/24)
- ·高度重視齊心合力全力以赴加快推進杭州(09/24)
- ·嘉興桐鄉經濟開發區:數字經濟小鎮將于(09/24)
- ·2019長三角數字經濟指數發布:杭州第一(09/24)
- ·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