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突破性的“跨江融合” 再次展現杭州擔當和杭州作為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9/4/8 10:19:18
你好錢塘新區!
大江東位于杭州的最東面,處在蕭山區東北部、環杭州灣的拐點上。下沙是大江東進主城區的第一站,兩者隔錢塘江相望,中間由江東大橋架起互通的橋梁。
提起下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那里有很多大學”;提到大江東,了解的人會說“那里是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基地”。表面看起來,兩地風格迥異,實際上,卻有著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的“CP感”。
這一次,兩地融為一體,未來將描繪怎樣的藍圖?又將擦出哪些意想不到的火花?
合并后可以下定決心
清理存量空間
給產業發展騰地
根據《浙江省產業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浙江早在9年前就布局了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等15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并在2010年至2020年期間,集中力量推進這15個產業集聚區的建設和發展。
大江東處于環杭州灣“V”字形產業帶的拐點,作為推動產業集聚的一大重要載體,它與上海、南京、寧波等城市形成“1小時經濟生活圈”,是杭州都市圈“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提高首位度、打造增長極”的重要門戶,是環杭州灣戰略要地和杭州城市發展的戰略地帶。因此,也有人稱它為“杭州的浦東”。
大江東是浙江省政府確定“擁江發展”戰略,以“智造引擎”、“工業4.0”為核心的實業產業集聚區。近年來,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入駐,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大江東的規劃面積約420平方公里,超過了杭州5個主城區之和,除了核心發展區外,大片土地還處于待開發狀態。但實際上,它的可開發用地并沒有網上盛傳的那么多,如果“單兵作戰”,大規模開拓產業集群,后期或許也會面臨缺地的困境。
再看下沙,這里曾是錢塘江入海口的一塊灘涂,后來轉變為集產業園區、高教園區、出口加工區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是杭州的重要產業平臺。
下沙的發展瓶頸,同樣跟土地有關。
早在兩年前,2017年3月,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召開下沙副城分區規劃戰略研討會,會上,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邵立春指出,開發區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工業經濟雖然取得穩定良性的發展,但隨著開發區區域地位的轉變,在功能定位和交通格局方面都發生了較大改變,空間限制逐漸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
兩個區域都需要地,地從哪里來?
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事業發展處處長接棟正博士說:“兩地合并提供了一個契機,下沙和大江東融合為錢塘新區后,將進一步發展產業集聚區,空間整合是必然趨勢。近年來,下沙內部就已經在做產業騰挪了,例如逐步把生物醫藥產業搬到‘杭州醫藥港’。合并之后,相信產業的集中程度將進一步提升,產業密度更高、布局更合理,如果再淘汰掉一批存量企業,那發展的用地就會更多。”
經濟要發展
實體經濟不能吊車尾
新區既發展“智造業”
也緊抓“制造業”
騰出了地,有內容填進去才能發展。
在正式融合前,大江東和下沙這兩個鄰居的命運,就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都在城東,且都有一個國家級的開發區。
下沙街道由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主要定位在以外資為主,發展制造業,實現產城融合;大江東是由原來的杭州臨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而來的,主要定位是“產業集聚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看得出來,后者的定位是前者的“升級版”。
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查志強說:“當下,浙江省將數字經濟列為一號工程,杭州提出要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在這個契機下,兩地合二為一,能起到‘1+1>2’的效果,有效地集聚高端要素,促進虛擬產業長足發展。”
除了抓數字經濟,大江東與下沙,也是杭州實體制造業的核心區域。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蘇時指出:“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這一重要講話,深刻指出了制造業之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之于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接棟正分析說:“杭州經濟的發展狀況與制造業、實體經濟密不可分,下沙與大江東合并,相當于將一個平臺集中做大了,未來將更突出實體經濟的發展。”
進一步強化與主城區、長三角的交通聯系
打造親密度更高的錢塘江交通帶
杭州的城市空間,正經歷從“三面云山一面城”到“一江春水穿城過”的嬗變,浙江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陳前虎說:“錢塘新區處在錢塘江的龍頭位置,從戰略意義上看,先抬起龍頭,有利于驅動錢塘江兩岸的整體發展。”
錢塘新區橫空出世,而今邁步從頭越。
開局之路如何走?
下沙與大江東隔著江,首先要解決交通問題。目前兩地通過江東大橋緊密相連,開車從大江東到下沙,大概只要半個小時,因此每逢周末,很多大江東的居民都愛跑去下沙逛街。
兩地并為一體后,未來在交通出行方面將更加便利,符合《杭州市擁江發展戰略規劃》提出的打造錢塘江交通帶的工作計劃。
首先,艮山快速路下沙段已啟動建設,建成后從江東新區來往武林廣場,能節省30分鐘。由于下沙中南部缺乏一條與主城區及大江東區域溝通的大容量交通通道,艮山快速路下沙段對于推進擁江發展戰略、提升下沙交通區位優勢、打通大江東對外溝通瓶頸,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地鐵7號線已正式開工,全長47.481公里,從吳山廣場一路延伸到大江東新城江東二路,共設車站23座,換乘站9座,預計2021年實現通車運營。
地鐵8號線一期也將與1號線對接,以1號線的文海南路站為起點,一路向東經停橋頭堡站、河莊站、河景路站、青蓬路站和新灣站,把江東新區東部的大江東區塊與下沙、主城區連接起來。
至于杭州之外,去年年底,杭州提出打造江東高鐵樞紐,將大江東接入國鐵網絡,融入長三角鐵路網絡,實現1小時可達上海、寧波等地。
新區應提高產業國際化水平
在物理空間上也要讓企業“走出去”
城市國際化,是杭州900多萬常住人口的共同期盼。但杭州要真正從長三角南翼中心城市走向國際化城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去年2月,杭州市政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程華民提出,城市國際化要落到社會的小單元上,即打造國際化社區。
麗薩是英國孔子學院的交換生,現在居住在下沙街道早城社區。她說,來的第一天,她就愛上了這個社區。
她說:“那天我剛進門,社區里的工作人員就用很流利的英文和我說‘Lisa,give you this community hand book(麗莎,這份社區服務手冊給你)。Hope it can help you(希望能幫到你)。’我跟他們之間的溝通毫無障礙,就像回到了英國的宿舍。”
早城社區、云濱社區是下沙的兩個“2018年度杭州市國際化社區示范點”,社區隨處可見雙語標識,在住戶交流群內溝通社區事務都是用英文對話的,此外還經常會開展一些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事業發展處處長接棟正博士說:“下沙所處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杭州傳統經濟開放區,多年來致力于招商引資,因此區域內已經有很多外資企業。加上下沙是個高教園區,有十幾所高校在這里入駐,每所高校都接納了一批外國留學生,因此,在這里打造國際化社區,能讓更多外國人賓至如歸,從而展現杭州國際化的一面。”
同時,下沙這片創業創新的熱土,本身招商能力就比較強,因此在招商上還可以實現和大江東聯動互補,這對于大江東也是一大利好。
建設環杭州灣大灣區,杭州還要“走得出去”。
下沙與大江東原本就在做招商引資,在“引進來”這方面已經卓有成效,兩地融合之后,要進一步提高區域的國際化水平,還得靠“走出去”。
“下沙和大江東都有一些傳統產業,例如機械制造業、生物醫藥業,提高傳統產業的國際化水平,通過強化互聯網應用在實體經濟領域的作用,讓企業‘走出去’,或許就是新區的下一步動向。”接棟正說。
他還追溯了舊金山灣崛起的歷程:從一開始,硅谷就摒棄了規模化發展的道路,而是把科技創新力和線上連接能力發揮到極致,把物理空間的突破發揮到極致。比如Facebook連接全球四分之一人口;Google的Android系統連接了全球40多億部智能手機……
推動高品質城市建設
留住本地和外來人才
是發展環杭州灣大灣區的內驅力
發展環杭州灣大灣區,人才是主體。
去年4月12日,國內中高端人才職業發展平臺獵聘發布了《2018年杭州中高端人才及“杭漂”大數據報告》:從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這一年半時間內,杭州人才流入率高達13.6%,超越北上廣深,領跑全國。
“杭漂”超過了北漂、滬漂、深漂……杭州就像一塊磁石,把人才源源不斷地吸引過來。
浙江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陳前虎說:“大江東和下沙兩地融合,能推動高品質城市建設,有利于吸引外來人才,從而帶來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最后驅動區域的高質量發展。”
下沙高教園區是人才的“制造基地”,目前有在校師生約20余萬人,對當地的消費起到很大的帶動作用。在產業方面,大學生的消費偏好,也促進了文創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這塊版圖上冒出頭來。
接棟正博士曾做過調研,在下沙大學科技園內,共有十大特色產業園,包括工業設計、影視制作、時尚設計、傳媒文化等產業,在這里,各高校創意園根據自身特點錯位發展。
合并之前,下沙的工業發展以傳統制造業為主,主流產業和大學生的就業匹配度有限,留住的基本是制造類人才,“校友經濟”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江對岸,大江東近年來積極打造城東智造大走廊,接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工程專業的高校畢業生較多。同時,因集聚了一批外資企業,還接收了較多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高校畢業生。
兩個區塊合并之后,大江東的高端產業將發揮人才引流作用,吸引從下沙溢出來的人才。
杭州市人民政府參事、杭州市城市規劃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湯海孺說:“過渡階段,很多大江東的上班族都居住在下沙,例如福特的員工。因為兩地存在公共配套服務上的互補,合并以后,連接更密切,往來更便利,一定程度上更能夠留住人才。”
這次突破性的“跨江融合”,同時也從側面傳遞出了杭州要推動區域內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決心和信心,錢塘新區誕生,將為杭州帶來人才的新聚力。
“合并大招”將實現
資源高效、科學配置
讓生產要素在長三角
各區域間流動更順暢
長三角地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去年11月,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在這之前,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已經就《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達成充分共識,該計劃涉及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全國首位的新技術應用示范引領區等多項內容。
打造產業集群,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與集中,而是產業的銜接和產城融合。在這個背景下,浙江發揮特色與優勢,需要借助一些新力量。
“這次杭州把兩個行政主體合并起來,首先是在制度和政策上掃清了障礙,有利于推動制度政策一體化。”陳前虎說,區域一體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制度政策的一體化、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的一體化、產業和空間的一體化。
陳前虎說:“在合并以前,兩個區塊是獨立的行政主體,都有自己的立場和出發點,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合并以后,從經濟學上看,降低了交易成本,下沙和大江東能一起配置資源,從而實現資源高效、科學配置,為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效率創造了條件。”
也就是說,兩地合并,有利于減少區域間要素流動的障礙,實現優化配置。
其次,產業與城市功能也將融合得更密切,產城融合進一步加快。
陳前虎說:“下沙與大江東合并能產生釋放效應,兩個區塊內部之間會出現要素重組。例如大江東一帶的占地面積更廣,可能會更關注孵化、生產制造,下沙一帶未來將更多地承擔起貿易、研發等功能,通過產業升級,推動城市功能優化。”
除此之外,下沙與大江東合并為錢塘新區,也開創了全國首例“跨江設區”先例,還將產生轟動效應與聯動效應。
“合并‘大招’一出,一時間一定會吸引社會各界眼球,眼球經濟的出現有利于帶來資本和人才。”陳前虎說,“而吸納了資金和人才后,兩地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帶動周邊聯動,比如海寧、上海等長三角其他地區。因為要素的流動,一定是在區域空間內實現的,這同時又是個合作性博弈的過程,會帶來財富再創造,開拓區域經濟新高地、發展新模式。”
(原標題:一次突破性的“跨江融合” 再次展現杭州擔當和杭州作為 記者:凌姝文)
返回頂部- 責編:8068
- 瀏覽:
- 來源:都市快報
相關閱讀:
- ·杭州錢塘新區:“拓”出一片新天地(09/23)
- ·杭州錢塘新區市場主體加快“生長” 每(09/18)
- ·中新創智(寧波)產業園為海曙區添動能(06/28)
- ·寧波海曙區搶占“246”萬千億級產業集(06/27)
- ·眾創空間大發力 杭州蕭山經濟技術開發(06/26)
- ·杭州布局生物經濟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06/11)
- ·寧波奉化:打造“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06/05)
- ·寧波鎮海:打造“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06/03)
- ·寧波鄞州爭做“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05/14)
- ·“國字號”研究院投運 杭州大創小鎮再(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