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構筑“未來智造城” 向高質量發展篤定前行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9/9/23 13:10:52
(原標題: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構筑“未來智造城” 向高質量發展篤定前行 文:徐曉莉 通訊員:陶玲燕)
耕耘成就夢想,奮斗收獲幸福。
歷經二十多年的磨礪,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從一片城郊荒地“變身”成為現代產業新城,從單一的工業經濟主戰場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并不斷在全國219個國家級開發區中爭先進位,以“黑馬速度”將綜合排名躍升至第40位,一舉成為余杭乃至杭州市和浙江省的工業經濟重要增長極。
規模工業企業280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0余家,上市企業11家,高層次人才500余名……開發區的目標遠不止于此。如今,這顆鑲嵌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南端、長三角中心區的“工業明珠”還在綻放出道道璀璨光芒,吸引更多的企業家、創業者來這里筑夢圓夢。
對于開發區而言,強產業、抓招商、推創新、優環境、提服務、促轉型……這既是它一直以來的“航行”路徑,更是今后還將繼續錨定的發展目標。
作為產業帶動、優勢輻射的經濟高地,開發區正以活力開放的姿態,主動扛起余杭“東部崛起”的使命擔當,朝著創建中國制造2025先行區、長三角一流科創新區、杭州都市品質新區的目標砥礪奮進。
這座高質量打造的“未來智造城”將變得更加耀眼!
深耕實業 “耕”出成就感
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一塊改革創新“試驗田”,在發展的道路上,這位“弄潮兒”心無旁騖做實業。眼下,高端裝備制造和生物經濟是它的“重頭戲”,圍繞這兩大主導產業,開發區正努力打造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集群。如今,標桿企業示范引領、新興企業迅速成長的良好態勢已然成型。
擁抱數字經濟 龍頭企業“頂天”又“立地”
在杭州工業經濟的版圖上,不少落腳在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民營企業已經發展成行業領域中的“頂梁柱”。當互聯網時代到來,數字經濟頻頻涌現,這些企業家們順勢而上,紛紛改變思路,告別以往傳統粗獷的生產模式,從“制造”走向“智造”。
而這中間,最具有發言權的當屬開發區“智造”軍團中的“老大哥”——杭州老板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早在2012年,老板電器就開始大規模推進機器換人工程,2013年公司啟動了數字化工廠改造。經過兩年時間的耕耘,老板電器成功建成廚電行業首個智能化工廠。這一智能制造基地打通了智能生產、智能倉儲、智能物流一體鏈等各個環節,是當下行業內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制造基地。
此番改造讓老板電器嘗到了不少“甜頭”。數據顯示,公司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制造周期縮短30%以上,產品一次優良率達到96%以上;生產自動立體庫及成品智能物流倉儲中心,能夠滿足800萬臺廚電產品的儲存,可節約場地約97000平方米……
發展先進的高端制造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開發區充分利用區域雄厚的工業基礎,通過“智造”龍頭企業引領,在轄區內掀起一股“產業數字化”浪潮。
在動力運動裝備行業,浙江春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開展車聯網平臺、消費者終端定制系統開發,實現了基于產品技術模塊基礎的在線個性化定制功能。
而在杭州西奧電梯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不同規格的電梯可以使用同一條生產線生產。依托企業自主研發的“北斗星智慧服務系統”,從設計、管理、制造到服務,西奧電梯正在努力實現全流程的“智能化”。如今,企業造一部電梯只需6天時間就能完成。
“公司正在抓緊建設總面積超8萬平方米的新廠房,預計將于年底建成投產。”杭州西奧電梯有限公司總裁周俊良說,在新廠房里我們將引入一批尖端設備,把原有的制造流水線再向上提升一級。屆時,西奧將可以達到年產10萬臺電扶梯,這離我們的“百億目標”更近一步。
“聚焦‘互聯網+智造’新模式,開發區將縱深推進數字經濟‘一號工程’。”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發展局局長王永忠說,目前開發區已完成首批100家重點企業數字化排摸工作,接下來將對歐倫電氣、倍仕得、勇電照明、中大元通等43家有數字化改造需求的企業,開展深度調研和方案設計。同時,我們也將全力推進普利、迅犀、伊絲頓、運達等13個杭州制造業數字化改造重點攻關;推進天地數碼等22個市工廠物聯網項目創建;加快春風動力等重點骨干企業無人車間建設。
從拓寬改造渠道上提升產業數字化,開發區加強與數字工程服務機構聯盟,做好“產業數字化”和“服務型制造”雙推進。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全國首個服務型制造研究院和多個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大創新平臺正式簽約落戶于此,這無疑將為開發區數字化發展帶來空前的歷史機遇。
未來,開發區將通過整合“政、產、學、研、用、金”多方資源,打造國家級創新載體,構建服務型制造發展高地,培育形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三化”深度融合的產業集群。
搶灘空白市場 生物經濟“遍地”且“開花”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生物學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在生物技術和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推動下,生物產業迅速崛起。
而在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這里已然開出“生物經濟之花”,企業家們正頻頻搶灘空白市場,為社會帶去健康的福音。
9月初,開發區明星企業——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傳來好消息:公司推出新藥鹽酸恩沙替尼(X-396)。公司資深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毛力教授說,這是貝達藥業和控股子公司Xcovery共同開發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該藥的上市將填補國內市場空白。
生物醫學日新月異,市場格局千變萬化,唯有不斷革新技術水平,方可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搶占制高點。
對于這一點,浙江脈聯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曉東深有感觸:“公司的研發團隊在無創血流動力學方向已經有近三十年的技術沉淀,我們的目標是把脈聯醫療打造成該領域的領軍企業。”
當這一個個創新“蜜果”投向市場,隨之而來的一定是巨大的生物經濟效益。創新發展沒有“天花板”,這些年,開發區致力于為轄區生物醫藥企業提供生根發芽的“沃土”。如今,這里的產業生態正逐步健全。
從發展主體看,開發區已集聚民生醫藥、胡慶余堂、中翰盛泰等行業龍頭企業,形成了集中藥、化藥、生物藥等較為完備的制藥產業鏈,以及企業原材料診斷試劑、高端醫療設備等醫療器械產業鏈。
從發展支撐看,這里擁有浙江省醫療器械檢驗院開發區院區、省藥監局的行政審批受理余杭分院、浙江省的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出入境監管平臺等公共平臺,為企業創新過程中遇到的檢驗檢測、注冊報證、商貿物流等環節賦能。
可以說,開發區已經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創新策源地和產業發展賦能地。
今年上半年,開發區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38.6億元,同比增長9.85%;累計研發投入6.6億元,同比增長23.75%。
創新驅動 “孵”出獲得感
“這里地理位置比較好,交通便利,公司生產出來的醫療儀器設備要運到外面很方便。而且園區內有產品注冊、檢驗等全流程服務,還不定時開展一些政策服務活動,這對于我們企業來說幫助很大。”四年前,杭州正大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嚴紅成在考察多地之后最終選擇落戶浙江省生物醫藥孵化器內。
在精準“灌溉”下,這家主要從事骨科、康復科、手術室醫療器械研發和制造的生物醫藥企業,如今已研發出8大類產品。去年公司實現銷售產值達3000多萬元。
“這些年,公司每年的產值都在以15%至20%的比例增長。”嚴紅成說,這都得益于社會濃厚的創業創新氛圍和公司內部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今年,公司還在德國和波蘭都建立了醫療器械公司,我們想把中國研發制造出來的醫療器械產品帶出國門,走向世界。
和諸多在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孵化、成長的企業一樣,一直以來,正大醫療始終把“創新研發”作為支撐公司發展的“頭等大事”。嚴紅成透露,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將占到銷售產值的20%左右。
“在園區的精準扶持下,公司去年開展了20多個系列新產品研發。”嚴紅成說,近期,這些新產品將分別在國內和歐洲獲得產品醫療器械注冊證,這將給企業帶來過億的產值,同時為社會帶來良好經濟效益。
集中精力厚植“雙創”熱土,開發區全面構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科技創業孵化鏈條,為所有“落子”在這里的企業和創業團隊、個人提供“陽光雨露”。在開發區,像正大醫療一樣得到茁壯成長的企業還有很多。
今年6月,杭州皓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成功“破殼”,這是浙江省生物醫藥孵化器獲評以來首個孵化成功的企業。經過三年的培育,皓陽生物從由4人組成的科學家創業團隊,發展形成規模超過50人的技術團隊,并建成了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發實驗室和中試生產線,目前年技術研發收入達到4000萬元。
另一邊,杭州微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孵化明星企業。入駐初期,公司研發空間僅為3040平方米,到2016年6月,企業銷售進入爆發增長期,原先的空間在研發、生產和辦公的負荷下已經捉襟見肘。開發區和園區運營商在了解情況后,積極整理孵化器存量空間,為微策生物拓展生存空間。僅僅5年時間,公司年產值已達到1.35億元……
在“雙創”時代下,開發區持續發力,今年啟動大孵化器戰略建設——計劃三年(2019-2021年)時間內累計打造創新空間300萬方以上,創建各類創新空間25個以上,新引進專業化園區孵化載體(運營商)20家,新增公共服務平臺10家以上,引進培育科創型企業800家以上,新增孵化畢業或產業化項目210個以上。
“以‘增存并舉’為手段,開發區將積極盤活存量土地資源,為轄區企業提供充足的空間保障。”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業創新局局長羅建強說,我們還要把目光聚焦到服務上,通過引進“工信部電子五所服務型制造研究院”、浙江大學(余杭)基礎醫學創新研究院等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虛擬孵化器,打造“虛實”結合的產業創新賦能中心。同時還要深化“三服務”,對企業進行精準幫扶。
成立企業行政服務中心為企業答疑解惑;開設“青年創業創新訓練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結合走訪調研活動把政策利好送至企業“家門口”;給人才公寓“安”上電梯方便他們日常出行……在一系列“三服務”舉措的推動下,開發區創業創新氛圍愈發濃厚。
產城融合 “融”出幸福感
如果說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欣欣向榮的業態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下工業、互聯網、創新三者的完美融合。那么,在臨平山北這片土地之上,開發區還在醞釀一種全新的生活想象。
作為余杭乃至杭州重要的產業集聚區,開發區具有實現產城融合的基礎優勢和先天條件,“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多年的實踐已經讓這座城市人氣大增。
徐俊彪是杭州東華鏈條集團有限公司輸送鏈事業部的技術質量處副處長,也是企業內的一位老員工。2009年11月,他跟著企業搬遷的步伐來到了開發區。如今,他已成為一名新余杭人。
“其實剛來時這里沒什么廠房,還有些荒涼,當時就想賺了錢回老家衢州江山造房子,完全沒有想過會在這里安家。”徐俊彪說,是后來開發區的變化發展讓他改變了當初的想法。
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批批優質企業入駐,一條條道路“直通羅馬”……這些年,開發區建設者在“改城”這件事上下了不少功夫,而工作、生活在這里的人正是這些變化最大的受益者。
“2015年,我在臨平山北買了房,一家三口從企業公寓樓搬到了新家。”徐俊彪說,相比以前,現在的開發區城市味道更濃了。比如荷禹路上有萬寶城綜合體,我們有時候會去看個電影;還有東湖路上的世紀公園,在綠植和鮮花環繞下,隨便逛逛心情都會愉悅。“真沒想到已經在這里待了十年,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地方,我們選擇一直生活下去。”
以建設“國際化、現代化產業新城”為目標,開發區的步伐不止于此。
今年,開發區計劃投資近30億元,建設47個市政基礎設施、公建配套和農區安置房項目。目前,開發區公租房、城東中學遷建工程、乾元二期農居安置房、順達路等項目正在抓緊建設當中。下半年,計劃開工開發區城西第一初級中學、上環橋幼兒園、紅豐幼兒園和新洲路小學及停車場4個教育項目,開工建設順風路、超峰西路、新天路、興盛路、寧豐路等17個項目;興元路已經處于橋梁主體施工之中,預計年底前可實現通車,打通與運河街道連接的東西向斷頭路。
從項目推進表中可以窺見,開發區城市骨架已全面形成。“堅持以人為本,我們始終從人的舒適性和幸福感角度出發來規劃和建設,不斷細化和完善城市功能是開發區造城,開啟產城人融合發展之門的金鑰匙。”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
可以期待的是,未來,這座城市還將迎來“蝶變”——
臨平大道以北,興元路以南,以荷禹路為中心軸輻射周邊9公里的面積,開發區將把這里打造成中心城區。這意味著,未來這里將集科創研發、總部基地、創新創業、交通樞紐、公共服務等多重功能于一體,成為高效便利、大氣開放的城市門戶,國際風尚、宜居宜游的產城人融合新區。
基礎條件今非昔比,基礎建設還在繼續。隨著“三路一環”通車,地鐵9號線建設,開發區正不斷打破“交通”瓶頸,以更完善的交通條件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放眼當下,開發區產業新城建設藍圖已徐徐展開,接下來一個又一個重大利好將接踵而至。可以預見,城市能級的提升必將為群眾幸福感提升、企業提速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幼年的蹣跚,到如今的鏗鏘,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再是地圖上的一個坐標,而是這個區域展示精彩內容的舞臺。站在新起點上,開發區還在不斷提檔升級,重塑城市天際線。用不了多久,開發區的綜合實力還將“扶搖直上”,這座善于應勢而謀、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的活力新城——未來智造城正在強勢崛起!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