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城市建設迎來宏圖巨變 融入長三角 打造“橋頭堡”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9/9/25 10:30:31
(原標題:余杭城市建設迎來宏圖巨變 文:沈維、周云)
千帆競發浪潮涌,百舸爭流正逢時。
70年,不過是時間長河中的驚鴻一瞥。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位于長三角圓心地的余杭,卻鐫刻下令人驚嘆的巨變——
無論是邁入“浙江經濟第一區”陣營的發展之變,還是打開“三城一區一帶”開放空間的格局之變;無論是手捧良渚遺址這顆“世界明珠”的城市內涵之變,還是因為“互聯網+”、大數據而翻天覆地的生活之變;無論是人們內心從善如流的追求之變,還是關乎百姓福祉的“民生實事”……余杭,從“蓄勢積能”到“發力超越”,都展現出了新中國成立70年,余杭宏圖巨變的英姿。
2018年,余杭完成財政總收入623.86億元、增長23.8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36.38億元、增長20.13%。2019年上半年,余杭完成財政總收入500.7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71.07億元,分別增長25.2%和31.7%,余杭經濟跑出了“加速度”。
與之相匹配的是城市建設提檔升級,交通設施內暢外聯,生態環境穩中向好,每一波建設高潮,都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上更進一步……
東部崛起、中部興盛、城西騰飛、西部富美,一張嶄新的城市發展藍圖,已躍然紙上。
謀定宏圖 以“三城一區一帶”規劃做強余杭
規劃是城市的藍圖,更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圖。
70年來,余杭從縣到市,由市轉區,從最開始以行政劃分為依據的城鄉孤立發展模式,到確立以臨平鎮為中心的單核發展模式,到一副三組團的城鄉都市重構發展模式……每一次規劃戰略的改革和調整,都見證了余杭跨越式發展的歷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新時期,站在“打造杭州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橋頭堡,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可持續快發展”的謀篇布局上,余杭堅持踐行“一張藍圖繪到底”,進一步明確發展方向,梳理發展脈絡,調整發展節奏,未來無限可期。
對外,連滬融杭是余杭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主題。對內,余杭統籌各方,因地制宜,“分區”打造,以“三城一區一帶”空間格局全速推進余杭高質量可持續快發展建設。
臨平創業城:對接滬杭甬區域發展軸,把握“G60科創走廊”、“環杭州灣經濟區”、“城東智造大走廊”建設契機,打造滬杭融合新節點、世界名城新標桿、都市網絡新中心、北部擁江新支點。
未來科技城:對接杭黃區域發展軸,借助科創大走廊建設,引領杭州向西形成國際化創新策源地,打造國際化創業創新社區、全國重要的創新中心、全省轉型發展的引領區與高端人才特區、杭州現代化城市副中心。
良渚文化城:對接杭湖區域發展軸,集聚發展文創、休閑等新興業態,拓展創新型經濟發展的腹地,構建城北文化大走廊。并著力打造世界文化遺產區、國家良渚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區、杭州北部副中心。
大徑山生態區:著力打造大徑山鄉村國家公園、美麗中國新樣板。
大運河文化帶: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落實大花園戰略,打造運河世界級黃金旅游帶、運河高端服務融合發展帶。
圍繞“三城一區一帶”新發展格局,打開區域發展框架,打通區域資源要素,全域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余杭,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在產城人融合道路上疾步前行。
開拓思路 以“連滬融杭”格局做優余杭
得益于多年來“快馬加鞭”的融杭發展,余杭城市建設、交通設施、產業結構多點開花。
近日,余杭方面又傳來利好消息,滬杭高速公路臨平段改建工程已獲省發改委批復,開工在即;留石快速路北延(石大線——望梅路)進入最后驗收階段,將于國慶70周年期間建成通車,由此,于2016年底正式啟動的“三路一環”快速路工程項目將于2019年底實現全線通車。這條有效加強臨平副城與杭州主城、下沙、蕭山等區域的“黃金大動脈”,將有力推動余杭城市發展駛入更快車道。
而同時,貫穿余杭東西向經濟走廊“大動脈”的“一號工程”——東西向快速通道工程加緊施工,“一環四橫十縱”快速路網體系也正在積極建設,運河二通道全面開工,建成后,千噸級船舶可從山東直達杭州。
高鐵方面,自高鐵杭州余杭站投入使用后,滬杭同城生活變成了現實。而今,選址倉前街道的杭州高鐵西站樞紐舉行了開工典禮。隨著西站樞紐項目的啟動,余杭“融杭”之路又近一步,而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西站樞紐及湖杭鐵路建設,未來科技城板塊與外部城市之間的人才、資本、物流等創新要素,流通將會更加便利。
軌道交通建設方面,眼下,在余杭轄區范圍內,杭州地鐵1號線、2號線良渚站開通運營,5號線良睦路站、杭師大倉前站、永福站、五常站4個站點開通試運營,市民體會到了縮地成寸的感覺。地鐵5號線二期、3號線一期、4號線二期、9號線一期、10號線一期正在全速推進。杭臨線、杭海線等3條城際鐵路正在建設。借交通之勢,良渚、崇賢、仁和、塘棲等組團也將迅速發展起來。
做大做優余杭,除“融杭發展”外,更要抓住當下“打造杭州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橋頭堡”這個“牛鼻子”。
近日,一家新能源行業的高新企業與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了招商引資協議,將企業總部從上海搬遷至開發區云墨智谷產業園。首批10名核心研發人員也將從上海遷居余杭,成為開發區科研團隊的“力量軍”。由此可見,在交通基建、產業分工等關鍵要素驅動下,今后余杭與長三角城市圈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將會更加緊密。
觸角東延,余杭作為杭州接軌上海的最前沿,融入長三角早已動作頻頻:比如余杭與海寧共建杭海新城,打造“跨行政區域合作開發的樣板”;推動阿里supET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成為長三角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參與建設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啟動全國首個由地方局開發的網絡監管異地協作平臺,建立滬杭人才專家庫……
余杭方面表示:余杭要打造地理空間橋頭堡的升級版,即“創新創業”橋頭堡、“文化文明”橋頭堡、“幸福美麗”橋頭堡,結合“三個全域”建設,大步邁向“長三角”。
依托生態 以“全域美麗”目標詮釋余杭
錨固發展方向和空間布局,當前,余杭以“五大余杭”為引領,推進全域創新策源地、全域美麗大花園、全域治理現代化“三個全域”建設。這對余杭下一步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實,今后的城市經濟競爭,就是“環境”競爭和“人”的競爭。
這兩年,余杭大力推進品質城市建設專項行動,啟動臨平老城區有機更新項目,加快文化藝術長廊、口袋公園等一系列工程建設,在保護老城歷史內涵和文化肌理前提下,為臨平老城注入蓬勃生機。截至目前,有機更新一期文化藝術長廊及7個口袋公園已全部建成,此次更新共新建公共建筑4幢約9800平方米,保留修復歷史建筑2幢,整治周邊建筑立面共40余幢約13萬平方米,完成綠化景觀提升3.8萬平方米,并啟動了臨平山及上塘河亮燈工程、臨平新城亮燈工程,臨平副城首位度著力提升。目前,有機更新二期也已全面鋪開。
與此同時,余杭全域美麗建設如火如荼。“1辦12組”高效運轉,統籌推進全域美麗各個專項,以“全域+專項行動”結合方式對全域環境進行專項治理。
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完美收官。歷經兩年半時間,余杭小城鎮塑“顏值”、提“內涵”、亮“品質”,全區28個小城鎮全面完成整治任務并通過省級考核驗收,并斬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級樣板”15個,“省級樣板”數量位居全市第一。
借力小城鎮整治,全區共完成強弱電“上改下”219公里,架空線梳理1699公里,入戶線28429戶。整治藍色屋頂54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廣告牌6618個。新增停車位29229個,新建改建農貿市場24個,新建改造公廁172個,新建改造公園63個,新建改建綠道48公里。累計淘汰整治“低散亂”企業(作坊)19189家,建設小微企業園區28家,新改擴標準廠房46萬平方米。
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絕不是“面子”工程,它是落實余杭區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是打造余杭一流營商環境的重要內容,也是補民生短板、揚區域優勢的有力抓手。
緊隨其后的,是小城鎮整治2.0版——美麗城鎮順勢啟動。余杭首批確立了倉前、瓶窯、塘棲、徑山4個美麗城鎮進行試點創建,以小城鎮整治為基礎的美麗城鎮建設將繼續發揮好“小城鎮”在上承城市、下帶鄉村、促進城鄉深度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對于“綠水青山”的呵護,余杭更是不遺余力。2018年,余杭榮獲全省美麗鄉村示范區稱號,累計實施市級精品村38個、風情小鎮4個、杭派民居2個、精品示范線8條、精品區塊2個。第一批41個美麗鄉村精品村創建村已完成項目建設,第二批、第三批80個創建村將于年底前完成項目建設。由“美麗鄉村”帶來的“美麗產業”也日漸蓬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在余杭得以生動實踐。
厚植沃土 以“民生至上”實踐贏得民心
為政之道,當以順民心、厚民生為本。
環顧余杭,這些年,抓住了互聯網時代的機遇,制度紅利、改革紅利不斷釋放。但是,一座城市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落腳點還是在于民生。
讓百姓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看到賞心悅目的景致,提升“住在余杭”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是最大的民生實事。
在危舊房治理改造工作中,余杭全力推進危舊房排查鑒定和治理改造工作,筑牢民生“底線”。通過“騰、拆、修、控”等方式,使涉及的2920幢城鄉C、D級危舊房全面實現治理解危,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取得新進展。截至目前,全區已通過加裝電梯聯審共34臺,其中交付使用6臺,正在施工22臺,處于準備階段(含管線遷移)的有6臺,另有星河嘉園20臺加梯項目處于施工準備階段。
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改造項目穩步推進。2019年全區計劃提升改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終端210個,截至目前已開工86個,完工50個,確保11月份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改造項目全部完成。
“燃氣西進”成為現實。今年,余杭區徑山潘板集鎮5個小區開通了管道燃氣,作為“燃氣西進”試點小區,1005家用戶用上了天然氣,圓了西部人民的“燃氣夢”。截至6月底,全區累計實施天然氣管線2679公里,通氣點火43萬戶,管道天然氣銷售量為1.72億立方米。今年計劃繼續實施老舊小區管道燃氣改造2026戶。
征遷安置集中攻堅。截至2018年底,余杭全區累計征遷農居戶5.31萬戶,累計完成安置3.23萬戶。2019年確保開工安置房項目35個,面積723萬平方米,針對剩余在外過渡2.08萬戶農居戶,余杭方面表示將于2023年底前完成現有在外人員的全部安置。
同時,余杭加快對人才專項租賃住房和公租房配套建設。目前,未來科技城133號地塊已開工,7宗地塊正在進行方案設計,良渚新城人才房地塊一、臨平新城人才房地塊一及杭州錢江經濟開發區人才房計劃10月開工。
余杭區首座地下污水處理廠——臨平凈水廠項目已完成施工,該項目采用全下沉地埋式設計,以膜生物反應器(MBR)污水處理工藝達到出水一級A標準。而凈水廠地面部分高標準打造了一座綠地公園,成為今后市民們健身休閑的場所……
與城市建設同步升級的是余杭教育、文化、衛生醫療、公共服務等一系列配套項目的實施和落地,為“宜居宜業”新余杭提供有力保障。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余杭,70年砥礪奮進,行穩致遠,雖遠沒有到達終點,但美景可待,藍圖可期。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
相關閱讀:
- ·余杭臨平新城進入“雙鐵時代”(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