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東湖街道:勾勒大都市圈里的品質之城
- 杭州寫字樓網
- 2019/9/26 11:09:32
(原標題:東湖街道:勾勒大都市圈里的品質之城 文:孟露、白赟)
運河南岸,臨平山北,74.96平方公里土地書寫著時代華章。70年前,這里是一片富庶繁華的魚米之鄉;而今,這里是一座充滿溫度的現代化魅力都市。
70年滄海桑田,地域風貌變遷,山水人文互相交融,這方沃土也宛若“涅槃重生”。
2015年底,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錢江經濟開發區合并,成立了新的東湖街道,并于次年正式掛牌。這里鐘靈毓秀、人杰地靈,與生俱來的生態優勢和淳樸民風奠定了發展基礎。
這幾年,圍繞著“品質開發區 美麗新東湖”的建設目標,東湖街道從農村到新型城市,38個村社集聚了變革的力量,成功打造了由鄉村振興向城市化管理邁步的“東湖樣板”。在余杭融入長三角大都市圈中,勾勒出了美麗東湖、和諧東湖、生態東湖、幸福東湖的畫卷。
美麗東湖:化繭成蝶城市展新顏
38個村社、1個社區公共服務站……在東湖街道,農村、城市、征遷過渡等形態皆有,發展面貌各異,社會形態復雜,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和要素瓶頸制約的雙重壓力。
而壓力往往是最強勁的動力。
作為余杭區最“年輕”的街道,這里有余杭蓬勃發展的縮影,這里更激揚著新時代奮進的脈搏。
隨著征地拆遷工作逐漸落下帷幕,資源的紅利正伴著地鐵九號線、城東紡織中心、杭州余杭東部物流配送中心、星級酒店、文體服務中心等項目的推進逐步釋放。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東湖也做好了環境整治提升兩手抓的準備。今年,街道大手筆開展“五水共治”水利工程,依托云端大數據,全面推進智慧排水系統,初步展現出“智慧治水”的新成效。
比如說,月荷嘉苑“污水零直排”專項整治,徹底解決了困擾小區63戶居民的“老大難”問題。居民陳師傅是這一帶的環衛工人,下雨天曾深受其苦:“原來一下雨,污水四溢,惡臭漫天,現在干干凈凈的好多了。”
這項惠及全街道居民的污水治理工作,計劃覆蓋51個生活類小區和47個公建類單位,屆時,將全面提升街道顏值。
從點狀“盆景”到面上“風景”,東湖街道立足“小美”,放眼“大美”,不斷拓展城市環境提升的內涵與外延,城市建設逐步邁向現代化和“高素質”。
今年,更率先在全省范圍內制定了全域治理“美麗指數”,面向全局,著眼細節,設置“齊抓共管,黨建美”、“全民參與,機制美”、“綜合施策,全域美”、“綠色發展,鄉村美”、“精細管理,城市美”、“三治融合,精神美”、“群眾滿意,生活美”7個評價維度。美麗東湖建設自此有章可循。
秉持著“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的理念,街道城市管理示范區塊創建一期項目全面開工,金家角河道亮化提升、道路隔離護欄增設等一系列工程相繼完工;14個市政道路設施項目、6個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光伏公交候車亭項目一期點位67個,已經進場施工;“低散亂”塊狀行業關停淘汰簽約580戶,目前已全部騰空,完成率達100%。成功創建金帝海珀等4個市級垃圾分類示范小區,1-8月生活垃圾累計較控量指標減量-2.53%。
和諧東湖:基層治理有力度更有溫度
“社區里有鄉情食堂、老年活動中心,還有4點半學堂,老人孩子留在這里,我很放心。”唐大姐,2014年開始租住在東湖街道茅山社區。
五年來,這位“新東湖人”一家四口安居于此,感受到了東湖給予的幸福、安穩。用她自己的話說,“在這里,找到了異鄉的歸屬感。”
要讓居民都有“家”的歸屬感,是茅山社區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在社區書記胡香龍的帶領下,社區班子扎實推進民生保障工作,打造了“黨建+書香鄰里”社區品牌。
在這里,居民需求有人發聲。以支部、網格長、開發商、物業、社會組織、居民代表、專業顧問為主體的“七人圓桌會議”不定期召開。
在這里,基礎設施得以完善。社區建設免費的學堂、圖書館、食堂、運動場所,使留守老人、兒童有人照看,免去后顧之憂。
在這里,鄰里真情互相傳遞。搭建鄉情中心公益平臺,組建九支特色“志愿服務隊”,真情奉獻繪就一張幸福地圖。
不到2年的時間,茅山社區由一個開放型、散居型、融合型社區搖身一變成為了余杭區唯一一個省級“書香社區”。
這些年來,隨著農村向城市不斷演進,整村拆遷、安置逐步落地,原有的村社界限被打破,加之外來人口大量涌入,東湖街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雜居”局面。而正是在這一場城市化變革浪潮中,東湖街道不忘初心,扛起使命擔當,在社區治理服務品牌體系上花費心思,力求基層治理有力度更有溫度,涌現了一個個基層社會治理的優秀模板。
比如,組建由450名志愿者組成的“四色花”巾幗志愿者隊伍,小到垃圾分類,大到社會事務,他們協助做好群眾工作;
比如,在東湖街道家喻戶曉的“工農大嫂”,她們是拆遷拆違工作的“緩沖帶”,更是基層群眾管理的“潤滑劑”,憑著人頭熟、地頭熟的優勢,她們著力解決基層矛盾;
更有創客創辦的虛擬社區——“紅色青年社區”,管轄著美致生活廣場、景麗興河人才公寓等住戶5581戶,16000余人,承擔著各項公共管理和服務工作……
制度設計在頂層,實踐落實靠基層。“基層治理是東湖城市化演進的重要一環,激發社區共建活力,離不開這些推動街道發展的‘平凡力量’。”東湖街道黨工委書記華東說。
歲月無聲,東湖的基層治理踏著時代的蛩音,邁上了嶄新的舞臺。
生態東湖:綠水青山萬家興
如果要用一個顏色來形容當下的東湖,那無疑是綠色。綠色,是年輕東湖蓬勃向上的生機,更是生態東湖綠水青山的印記。
煙柳運河一脈清,澤被十萬人家興。身處好山好水的搖籃,東湖街道有著與生俱來的地理區位優勢。
東湖位于杭州東北部,南臨超山風景區和半山國家森林公園,群山環繞、樹木林立,“橫看成嶺側成峰”;北望大運河水系,漫漫水域澤被一方,平原廣闊、水網縱橫,“稻花香里說豐年”;內有西太洋濕地,毗鄰丁山湖濕地,湖光瀲滟,鷺響鷗鳴,“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如今的東湖,既有嶄新的城市風光,又不乏濃郁的山鄉野趣。
在開發區的“后花園”,環西太洋慢行系統游步道游人如織。這個總投資超過1500萬元的生態修復項目,環繞西太洋生態濕地,建設成一條全長5.8公里的濱水景觀游步道。道內設親水平臺、棧道、廊橋等節點景觀,串珠成線。五步一停,十步一望,一側是枇杷樹林郁郁蔥蔥,一側是孤鶩落霞水天一色,晨起暮歸,觀不完的四季風景,讀不完的東湖詩篇。
就在這一處山水絕塵、曲徑通幽的品質休閑區,有一個更大的“美麗工程”即將破土動工——“東湖天域田園”。
占地面積約814.86公頃,“東湖天域田園”內含西太洋湖面330畝,橫跨姚家埭、李家橋、泉漳三村,毗鄰大運河水系,運河文化、蠶桑文化、民俗文化于此交織,現代高科技農業、鄉村文化創意及休閑產業于此融合,大隱于市的新田園生活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天域田園厚植農業根基,兼具旅游文化發展功能,未來將是余杭城鄉融合發展中的一張‘金名片’。”東湖街道辦事處主任徐春說,要讓東湖的景致“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閑庭信步,笑看落花。在城市化進程的起承轉合間,從宜居到宜業再到宜游,東湖街道弄潮兒向濤頭立,以昂揚姿態闊步前行,走出一條綠意盎然的城市化演進之路。
幸福東湖:此心安處是吾家
“家”是一個溫暖的字眼,是疲累時可供棲息的港灣,它凝聚了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期盼與向往。70年櫛風沐雨,在中國的黃土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到國家,小到街道,這些喜人的變化讓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家”的溫暖。
而東湖人幸福的“家”,就要靠東湖街道來創造。
“家”,是有一間寬敞明亮的房子。從平房到高層,從狹小擁擠到寬敞明亮,從幾代同室到各居其屋,從有房住到住好房,東湖街道農村回遷安置,正是街道改善居民住房的縮影。
今年以來,東湖街道3個多戶多聯安置小區建設項目全部開工;13個兩戶一聯小區實現管道燃氣入戶;康樂、康盛及春暉3個小區提升改造示范項目業已竣工。另外,街道持續深化“三大比拼”,做好“筑巢”引鳳基礎性文章,落實藍領公寓前期裝修,二期111套人才公寓正式投入使用。
“家”,是有一份可觀的收入。幸福感離不開物質的保障。過去,東湖處處農耕忙;現在,循著開發區數字化進程的腳步,東湖在原有農耕經濟的基礎上,建立電商中心,探索發展農業電商。
以枇杷為例,距離上市還有一個多月,網絡訂單已經從四面八方“飛”來了。街道還結合“三服務”活動,組織農戶開展枇杷種植培訓會,傳授電商銷售模式和栽培管理等新技術。通過大力扶持農業電商,枇杷產值達到1000萬元以上,農民增收超過200萬元。
“家”,是精神生活的滿足。這些年,街道建成了4家社區文化家園、24個公共閱讀空間和1個城市文化公園,厚植文化氛圍。同時,注重培養居民政治意識,部署召開了居民議事會議制度,代表們可參與商議街道重大事項,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若是想學習“紅色精神”,更有“情滿東湖”社區宣講團,“春風話語”送真情,政策宣講最是及時。接下來,街道還將結合“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給群眾送去更多黨的聲音。
在東湖,此心安處便是吾家。對于這里的百姓而言,老有所依,幼有所養;住有所安,樂有所往,東湖所給與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才是這片都市新城發展之路和城市精神的真實寫照。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