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臨安青山湖科技城:十年再出發 劍指“硬科技”
- 杭州寫字樓網
- 2020/3/16 13:43:25
(原標題:臨安青山湖科技城:十年再出發 劍指“硬科技” 王逸群、周艷清)
杭州以西,有一座城,一座將綠色與創新注入姓名的城。
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奠基。自奠基建設以來,青山湖科技城堅持推進創新要素集聚和創新生態建設,形成了高端裝備制造業、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業兩大主導產業生態。2019年,青山湖科技城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434.6億元,增長12.9%,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84.9%,增長12%;高端裝備制造業增加值34.4億元,增長17.6%。規模企業總數達到13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4家。
亮眼的數據,來自青山湖科技城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和科研院所的集聚優勢。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正在發力。
十年磨一劍。如今,青山湖科技城不僅是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浙江省環保產業示范園區和杭州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青山綠水間,各色產業園區、研究院簇擁點綴,“森林硅谷”的美譽加身。
下一個十年劍指何方?臨安區委十四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青山湖科技城將重點實施產業提檔、平臺提能、創新提效、配套提質“四大工程”,著力建設融杭發展引領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和創新發展策源地、現代化科技新城樣板地。
“具體來說,將充分發揮在科研院所集聚以及省級以上公共服務平臺集聚等方面的‘虹吸效應’,努力在高端裝備、數字經濟‘硬科技’等重點和前沿領域構建生態鏈,加速產業集聚和科技成果轉化,打響科技城的品牌。”青山湖科技城主要負責人如是說。
院企化學相融
打造“硬科技”創新策源地
自奠基以來,青山湖科技城便承擔著建設浙江省科研機構創新基地的使命,以企業為槳、以院所為舵,不止服務于臨安、杭州,更是服務全省、長三角,乃至全世界。在這樣的前瞻性眼光和規劃引領下,青山湖科技城也成為省內較早參與國際性研發機構招引的平臺。
2012年,香港大學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就落戶青山湖,這是香港大學在內地布局的唯一一個實體化運作的科研院所,是省、市對港合作重要的平臺和窗口。從最初專攻納米技術、大數據技術等課題,到現在將工作重心轉向加強科研專業布局,創新協同模式,并將科研成果產業化,港大浙研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經在杭叉等企業落地。
翻看地圖可以發現,南湖板塊往西,就是青山湖板塊。臨安坐落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天元”腹地,右手牽起安徽,左手拉著江蘇;而青山湖借地利之便,擁杭州火車西站與軌道交通16號線之勢,未來可以更好地以長三角為中心,將科技創新最新成果,與全國共享。
“在大格局中,要找準定位拉開框架。”青山湖科技城主要負責人說。一直以來,臨安都是兩城夾一湖的概念。城西科創大走廊要打造成為面向世界、引領未來、輻射全省的創新策源地,作為其中重要一環,青山湖應該如何規劃和建設?“兩湖擁一城。以南湖和青山湖夾住科技城,以新制造業理念再出發。”而這個新的背后,不單單是簡單的產品創新,更是更深層次地從制造業模式、機制、架構、政策,全方位改變。
打造杭州“硬科技”策源地,與新制造業發展,正是殊途同歸。這個“硬科技”,包括硬件的產品制造,也包括“硬核”的科技創新模式,可以改變行業生態、產業狀態。未來,青山湖科技城和“鄰居”未來科技城將更好地聯動連接,承載南湖的溢出效應,創新、制造、應用,打造杭州“硬科技”策源地。
創新資源蓄勢待發。10年來,青山湖科技城已引進建設了浙大能源研發基地、中科應化等46家科研院所,浙江省內21%的省級以上科研院所在這里注冊落地或設立基地,發布科研成果700余項,科技創新要素不斷集聚。
接下來,科技城不僅要用好這些區域內的創新資源,統籌引進新型研發機構,加快促進產學研協同推進,從物理相聚到化學相融,從產業集聚到產業集群,還要從產業鏈、創新鏈上用好阿里達摩院、之江實驗室等南湖科學中心的科研資源,讓青山湖科技城真正成為科研成果的產生地。
引領下個風口
構建“硬科技”生態體系
在美國,一條神奇的101號公路,串起了蘋果、Facebook、谷歌、英特爾等世界巨頭。
在杭州,也有著這樣的一條黃金通道——城西科創大走廊,它橫貫東西,串起紫金港科技城、未來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在這里,匯聚著來自四方的高精尖人才、高精尖技術、高精尖企業。然而,如何更好地定位自己,在一條大走廊上發揮更大的優勢?成了近年來青山湖科技城討論最多的話題。
專注于電梯曳引機制造的西子富沃德,是制造業的一個代表。作為早期進入科技城的企業,西子富沃德永磁同步曳引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高居首位。
在青山湖科技城的前身臨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之時,臨安便抓住杭資企業梯度轉移的當口,成功招引杭氧、杭叉、西子富沃德等一批骨干杭企落戶。作為全球最大的空分成套設備生產商,杭氧不斷加強自主創新,研制了國內多個首臺套項目、承接全球最大規模空分設備訂單,鑄就“世紀工程”6套10萬等級空分設備。杭叉自2009年整體搬遷以來,已成長為國內叉車研發制造龍頭企業之一。2019年杭叉實現叉車銷售又創歷史新高,累計總銷量突破100萬臺。出口量連續13年名列中國叉車行業之首。如今,它更是成為城西科創大走廊上首家身家過百億元的企業……
這批以生產“大塊頭”裝備見長、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影響力的企業入駐,為開發區在全省裝備制造業界贏得了地位和聲望。至今,它們仍是科技城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的中堅力量,也是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裝備制造的杰出代表,奠定了今后科技城繼續發展的基礎。
然而,對于制造企業,生產成本、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等頗為關鍵。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實體經濟也紛紛從“制造”邁向“智造”。為去除“痛點”,實施數字賦能——PLM產品設計生命周期管理、ERP企業資源計劃管理、MES、條碼追蹤全流程打通,實現智能化和數字化提升、機器換人、降低產品誤差等,讓產能提高20%。
科技的重量不言而喻。當浙江省布局數字經濟“一號工程”,臨安順勢而動,積極搶占風口,于2018年年初,在科技城啟動建設青山湖微納智造小鎮,全力培育集成電路產業,迅速吸引了中科院奕力科技、清華大學華卓精科、浙大啟爾機電等企業承接的多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相繼入駐。由此,他們又帶來了啟發:做垂直產業,構建產業生態。
“制造業、集成電路,這些都是科技城的優勢。接下來,我們想要圍繞優勢產業,著力招商引資,構建好一個生態,一個‘硬科技’的生態。”青山湖科技城主要負責人說。這些招引進來的企業,可以不像杭氧、杭叉一樣“面面俱到”,它可以為產業的某一環節提供關鍵核心零部件裝備,不做垂直產業鏈,而做產業細分,最終構建起一條完整的“硬科技”產業生態鏈。“這些企業都要有共同的特點:引領產業發展的下一個風口。”青山湖科技城主要負責人說。
深入產城融合
全力跑出融杭加速度
作為臨安融杭橋頭堡,青山湖科技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速變化。
再過不久,地鐵16號線將全線開通。它的到來,將實現臨安區與杭州主城區的快速連通,大大縮短了兩者之間的距離。作為進入臨安的第一站,青山湖科技城站的設計別具匠心。俯覽可見格外醒目的站點頂棚,由11片銀杏葉拼成,代表了臨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以站點為中心點向外不斷擴大,一幢幢新生的高層住宅拔地而起。已經結頂的青山湖寶龍廣場已進入裝修階段。全長6公里的濱河公園沿溪而建,是青山湖科技城創客們工作之余放松的好去處,漫步、賞景、騎行、慢跑……5萬平方米的越秀綜合體已經投用,5萬平方米的杭電配套商區及云村項目已經竣工交付,笑嶺隧道以北還將動建5萬平方米綜合體。據悉,科技城內已建了3家幼兒園、4家在建,建成小學2所。
十年間,科技城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資金138.9億元,建成道路110.4公里、綠地139萬平方米、公建配套122.7萬平方米。核心區共修建了六橫六縱12條主干道路,科技城建成區由9.1平方公里拓展到23.3平方公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讓科技城有了更多引才留才的底氣。
這里的創業配套,也體現著科技城的用心。地鐵站直線距離1.2公里處,創業廣場與浙江省科技廳青山湖科技城孵化基地和綜合服務基地相依在大園路兩側。后者更是有著科研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科技教育培訓基地、科技投融資服務基地四重身份。
一個地方的發展,不只是產業的發展,更是城的建設,和產城人的深度融合。把人才留住,就必須把他們的心留住。要把心留住,更需要為人才提供全方面的“溫暖”。
站在新的起點上,青山湖科技城在不斷超越過去自己的同時,也在謀劃著更為遠大的未來。未來,青山湖將構建20分鐘產業服務圈。從科技城任何一個企業出發,驅車15~20分鐘,即可找到為產業服務和配套的相關綜合體或中心。做優一個個小環境,為人才落地提供相關保障。
十年再出發。青山湖科技城,這個臨安“融杭橋頭堡”,正在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的加持下,加快推動青山湖科技城融入國家、省、市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以“硬科技”助力城西科創大走廊打造“面向世界、引領未來、輻射全省的創新策源地”。青山湖和南湖間的這塊寶地,蓄勢待發。
返回頂部-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浙江日報
相關閱讀:
- ·杭州青山湖微納智造小鎮正成為數字經濟(12/12)
- ·杭州地鐵16號線青山湖科技城站 露出網(11/15)
- ·杭州臨安青山湖科技城創業廣場寫字樓投(09/06)
- ·融杭“橋頭堡”臨安青山湖科技城開啟新(03/07)
- ·一條杭臨線將青山湖科技城和未來科技城(05/14)
- ·杭州青山湖科技城:建設協同創新生態科(10/18)
- ·三年后去臨安青山湖領略國際范的科技新(03/09)
- ·臨安青山湖科技城:讓“鳳凰”起舞(11/03)